[閱讀分享]一章一章讀桑塔格的《論攝影》:〈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譯者:黃灿然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售價:人民幣22元

當台灣翻譯出來的《論攝影》甫出版時,我就一直對這本書很感興趣。但一直都沒有買下來。好久之後的今日,當自己對攝影開始感興趣後,這本書又回到我的記憶。然而台譯版本的風評很差,也因此一直不敢買來讀。

雖然大陸的譯本也出來有幾年了,但是總是有點擔心會有台譯本的問題。無奈近日有關攝影研究的書已經看完了,在偶然逛到台大若水堂大陸書店又巧遇這本《論攝影》時,換算成台幣又不貴,好吧,就買來解解饞吧。

這本書每一章相對獨立,也因此每一章都相應有個主題。這種類似文集的書,最難一次過把心得寫出來,因為全書含蓋的層面廣了些,而且每章的立論基礎又不一樣,所以若想統整為一篇,確定是件苦差事。

這篇〈在柏拉圖的洞穴裡〉桑塔格以最廣泛的層面對攝影的方方面面做了淺顯的批判:一個由影像構成的世界、攝影和核心家庭的相冊、攝影和旅行、攝影無情的不干預、下流的攝影……每一個批判都極短,點到為止,卻耐人尋味。若你能冷靜且客觀、而非只以個人喜惡來觀察你生活的這個世界,你會發現桑塔格總有那麼一兩個觀點,深深道出我們這個時代人看待影像的態度。

在這篇中有三句話我個讀來感觸很深,所以特地例出來和大家分享。

◎「拍照是核實經驗的一種方式,也是拒絕經驗的一種方式──〔這種拒絕〕也即僅僅把經驗局限於尋找適合拍攝的對象,把經驗轉化為一個影像、一個紀念品。」(9)

這句話要從拒絕經驗說起。我們都想拍什麼?我們會拍美的、會拍善的,也就是我們會「尋找合適的拍攝對象」,卻略掉我們所不喜歡的、所不樂見的;當我們只拍攝我們樂見的,就是核實了我們「拒絕不悅的影像、追求樂見的影像」,也強化了我們這樣的經驗。

這確實像是某些網友所說的,心理因素在這裡起了作用。然而重點是,就桑塔格或我之前提過的伯格,他們要討論的並非這樣的逃避是否是人的本性,而是「攝影提供了逃避的庇護所」。誰不追求快樂?但有批判性的立論不會只看到大家都知道的人類有追逐快樂的本能,而是看到這樣的本能,和遍布全世界的影像,有著怎樣的化學作用。也因為這樣,攝影才具有了「體驗一件事」的虛假功能。人和世界的接觸隔著相機後,當他也承認當他旅遊時、當他看見美夕陽時,需要一台相機見證和保留記憶時,影像成了體驗的保證。「攝影已變成體驗某些事情」。這可還真是和這篇篇名十分巧妙地搭配啊:就像地洞裡的人,我們的世界也是透過影像才得到理解,幸運的只是我們的影像有色彩。

◎「照片的證據不能構成──更準確說,鑑定事件;攝影的貢獻永遠是在事件被命名之後。」(18)

這是桑塔格最聰敏回覆那種「因為人人喜歡,所以才有人拍」的天真辯駁。她舉了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美國反越戰的聲浪十分強烈,因此才有許多攝影師想要拍下這場美國人愚蠢且殘忍的戰事,美國人才有機會看到和他們反戰論點相一致的照片。然而朝鮮戰爭呢?它一開始就被認定為「自由世界對蘇聯和中國的一場正義斗爭」,那戰爭就理所當然了。可是朝鮮人也和越南人一樣,有著人類的臉孔和表情,有著對戰亂的恐慌和無奈。但是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卻容不下任何影像來反證「自由世界解放邪惡蘇聯和中國」。對一事件的理解,正是值得拍攝與否的關鍵,而非人人喜不喜歡的心理問題。

◎「通過靜止照片而獲得的認識,將永遠是某種濫情,不管是犬儒的還是人道主義的濫情。」(23)

從之前兩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被拍成的影像是有經過過濾的,而且是被某種意識形態所篩選和過濾,因此,我們還能對一張照片期待什麼呢?紀實?真實?人性的原始心理?尤其是對弱勢的拍攝,往往都是桑塔格所說的濫情,甚至濫到加上文字、強迫他們歡笑、捏造他們的心聲……

攝影可以只淺及玩玩器材,拍拍美美的照片,但它也可以涉入人類意識形態,但我們卻不自知、不自覺,甚至把攝影哲學研究簡化為人類心理學,那將大大失去我們從影像世界中反省歷史的機會。
2009-02-10 1:29 發佈
感覺相當有意思的一本書。
小弟並未看過這本書,單就大大的介紹小弟有一些心得。

我想,是否被意識形態所過濾和篩選的論點,終究不能以一概括之,
每張照片各為攝錄者、被攝之時間人事物觀賞者環環相扣,當然各影響要素的目的都均不相同...

舉例,一張照片,一定擁有攝錄者當初拍攝瞬間時的心境與目的,
照片產生的同時,即刻也具備了所謂的歷史的佐證性(針對時間與人事物),
當然也包含了其中的人文思考價值。
拿以下這張亂拍來當範例


首先 我們可以馬上很快的去判斷這張照片的攝影技巧與手法取景的比例等等....
再者可以猜測拍攝者的心態與目的訴求,甚至也能從中感受到拍攝者的情感面...
同時這張照片也在歷史上擁有了所謂的歷史佐證性像是"西元2009年的人類,仍然在使用衛生紙。"
再來花更多時間觀看這張照片的欣賞者可能會衍生出"嗯...當年的人類就是生產太多這樣的東西,導致全球雨林面積縮減影響全球氣候...."等等的心得感受。

我想說的是,攝影其實是很自由的。
只要照片仍舊還保存在世界上,那麼它從影像世界中讓我們反省歷史的機會永遠都存在,只是欣賞者是否看的見(觀賞者與保存問題)。

當然,欣賞者的解讀又會是另一回事: P
(受到欣賞者當時觀賞的心境、知識程度、宗教、政治、國家文化風俗、甚至生理上的差異影響等等、都足以影響結果)

至於是否濫情?我覺得不是很重要。
戰爭的部份,我想不應該建立在於拍攝者的心理角度,而在於欣賞者的角度上比較適當,
也許後人們有一天會對該"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有不同的判讀。
don20412 wrote:
感覺相當有意思的一本...(恕刪)


謝謝你的照片示範, 很可愛的一張衛生紙照片呢!

不過衛生紙的主題和戰爭, 窮困, 災難, 突發事件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因為你示範的衛生紙照片中所包含的資訊元素太少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 單張照片是無法讓觀看者得到完整的知識的,
就如我引的最後一句話那樣.

至於題材的篩選, 絕對絕對受到意識形態和價值的影響,
尤其當我們自己拿起相機正考慮要不要拍這個畫面時,
影響我們決定的正是它們.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