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觀看的方式》和人物攝影](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01/mobile01-67a4c6313b30f46c379aaa5f0084c295.jpg)
原書名:Ways of Seeing
作者:John Berger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5/10
相信台灣喜歡藝術──尤其視覺藝術──的朋友對John Berger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位英國文化評論家在台灣也有不少譯作出版,比如《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另一種影像敘事》(合著)等。
*《另一種影像敘事》可見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283719667/20070407215235/
《觀看的方式》雖然主要談的是歐洲的畫作,但所談的還是人物的肖像畫,所以和攝影中的人像攝影是有著極深厚的關聯。
書中談及的觀看方式,並非我們如何去看一副作品,那將變成陳腔濫腔的藝術欣賞指南。Berger談的觀看,是作畫者如何觀看他的被畫人物的關係。
這本書的章節不多,而且內容極淺顯易懂。看完後我整理出二個主要要旨跟大家分享。
1, 裸體
裸體和赤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赤裸只是一個人沒穿衣物;而裸體是那個人不只沒穿,還盡其能力展現出她(也有一些是他)在另一性別中的想像。這個主題關乎到男人對女人的想像。
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體驗,男性多是較直來直往,不愛打扮,而女性則很關心「自己在他人眼光的模樣」。女性經過鏡子時會瞄一下自己的身影,看自己的照片時比男性看得更仔細,要求更高。女性是以男性對待她們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而裸體畫作(或攝影)中,就是女性以符合男性的眼光來完成的。
傳統老舊的女性裸體照多是望向畫家或欣賞者,這樣可以讓畫家或欣賞者(當時是畫作的擁有人)對這女性有性想像的空間。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看過的許多人像照片也是如此,男生被要求耍帥,甚至是男拍男時隨便拍拍就好。(某雜誌上看到的開玩笑說法,卻反應了男性攝影人的觀看方式究竟是怎一個回事)女性則被要求裝可愛、裝性感、裝憂鬱、裝無辜…這些都是男性對女性的刻板想像。
在這些老調牙的畫法中,Berger以林布蘭的「妲娜漪」為例。畫中人物沒有望向觀賞者,反而是凝結在某一動作中,很專注在那個動作中,讓觀賞者完全沒有想像空間。
相較於突破古老的女性畫作,人像攝影中的引導和打光都只是技術,而且還固守在Berger所謂的「女性的影像則是用來取悅男人」的關係之中。對我個人來說,尤其女性攝影師,若只是複製這種男性的觀看方式,著實是不自覺陷入了男性世界的盲目。
2, 冷漠的肖像
若觀看過許多貴族的肖像畫,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表情很多都是十分僵硬,不自然,甚至冷漠。他們不微笑,他們的眼神愛理不理。為何如此?事實上這些貴族都是高高在上的人,他們不期待自己的畫像拿來取悅任何人。高高在上、冷漠、傲視群倫,就是當時作畫人的傳統老調牙創作。甚至,什麼地位的人穿什麼衣服,其臉上表情都有一套可以延用的即定表情。
這種冷漠也被今日許多商業攝影拿來應用,其中的人物都面無表情,為什麼?因為廠商希望透過這種高高在上、傲視群倫的表情告訴潛在的消費者:這些物品或消費,是真正貴族的,因此貴族擁有它們是自然而然的事,沒什麼好開心的。要開心的是那些苦哈哈存錢一心想虛榮追上貴族生活的中產階級,只要你多買、常用這些高級品,你也會和他們一樣:視這些物品為自然不過的事,也會變得和他們一樣不為這些物品而欣喜若狂。試想,若我們看到dunhill皮革品廣告中裘德洛笑嬉嬉提著旅行袋,或倚坐在桌角極呵護地撫摸著dunhill包包,他就淪為和我們一樣了,高級皮革包包「這是有品味人士常用、習以為常」的神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點下連結看裘德洛的廣告:
http://images4.icxo.com/20069/20069131082848-1-wendy_hu.jpg
也有一些畫窮人的畫作,畫中人物個個正在辛苦勞動中,但依然露齒而笑,這難到和冷漠的貴族畫像有很大的差別嗎?不,這些下層階層人物的畫像一樣有一套邏輯的。Berger以大師哈爾斯的作品為例,畫中的漁販個個邊扛漁穫邊開心地笑。這其中還是有老調牙的虛假道德教育在內:窮人是快樂的,他們因為買賣或工作的前景可能讓自己更有錢,而對這世界充滿了希望。聽起來很像是小時候上課課本內教的虛構故事吧?
在冷漠表情和窮人的希望外,有無突破的觀看方式嗎?Berger以布勞威爾的「小酒館一景」為例。酒館內醉生夢死的男男女女,其中人物有狂笑的、有臉目可憎的、有偷窺的,十分寫實,卻沒有一丁點的道德教誨。
對於攝影而言,我個人覺得得到的啟示是,許多所謂的人文關懷攝影,都只是披著道德假外衣來消費那些弱勢族群:拍弱智的、拍流浪漢、拍殘障人士,不是直接取其痛苦來奪取觀看者的同情,就是取其樂天態度,要人安份且樂於目前的社會狀況。但是,以我個人和這些辛苦的下層人士接觸的經驗,他們有的人生觀十分強硬,有的極不安於現況,有的甚至極不友善,他們的個性和強勢的有錢人一模一樣,只差在他們是弱勢一族。或許我們可以想想:是不是拍攝者美化了不存在的事實呢?是不是為了市場而扭曲了弱勢人的形象?利用道德虛構弱勢人的真實狀況?
3, 擁有
油畫在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都算是主要的畫作手法,其優勢即能畫出物體的質感,相信有看過油畫的朋友應該也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油畫上突起的顏料、強烈的色彩,都表現出作為畫中物品豐富生命力。
現在的商業攝影直接取代了油畫這種表現質感的技巧,然而和油畫有著完全不同的訴求點。在古時候的油畫,是貴族出錢請畫家將他的財物──漂亮的金器、質地好的絲綢──畫成一副可以掛在牆上炫耀的作品;然而商業攝影卻訴諸那些沒有這些物品的潛在消費者。想要擁有這些好東西?請掏出你的荷包吧!
已經擁有幸福和財富是油畫,渴望擁有是商業攝影。在我們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商業攝影到處充斥,正默默灌輸我們資本主義社會極狹隘的價值觀:擁有這些商品,你的人生將會大大不同。我們辛苦為資本家工作讓他們獲取比我們自己更大的利潤後,他們還希望透過廣告來說服我們,把他們支付給我們的金錢透過消費和擁有他們的商品,吐還給他們。擁有、購買力,是資本主義商業攝影中最根本的訴求。人類其他的需求和滿足,統統都簡化做購買力。
影像處處有,它們卻潛在著如此難以以直覺發現的背後祕密。身為喜歡攝影的朋友們,是值得思索,我們該如何讓自己不陷入這樣的迷思中,我們該如何避開拍出這類老調牙的照片。Berger這本書雖然透過分析老調牙和突破傳統、「否定畫家觀看方式的畫家」的新視界,或許也是我們可以借鏡的「否定攝影師觀看方式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