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閱讀分享]《觀看的方式》和人物攝影

《觀看的方式》和人物攝影

[閱讀分享]《觀看的方式》和人物攝影

原書名:Ways of Seeing
作者:John Berger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05/10

相信台灣喜歡藝術──尤其視覺藝術──的朋友對John Berger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位英國文化評論家在台灣也有不少譯作出版,比如《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另一種影像敘事》(合著)等。

*《另一種影像敘事》可見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ellar/3/1283719667/20070407215235/

《觀看的方式》雖然主要談的是歐洲的畫作,但所談的還是人物的肖像畫,所以和攝影中的人像攝影是有著極深厚的關聯。

書中談及的觀看方式,並非我們如何去看一副作品,那將變成陳腔濫腔的藝術欣賞指南。Berger談的觀看,是作畫者如何觀看他的被畫人物的關係。

這本書的章節不多,而且內容極淺顯易懂。看完後我整理出二個主要要旨跟大家分享。

1, 裸體
裸體和赤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赤裸只是一個人沒穿衣物;而裸體是那個人不只沒穿,還盡其能力展現出她(也有一些是他)在另一性別中的想像。這個主題關乎到男人對女人的想像。

相信大家也有這樣的體驗,男性多是較直來直往,不愛打扮,而女性則很關心「自己在他人眼光的模樣」。女性經過鏡子時會瞄一下自己的身影,看自己的照片時比男性看得更仔細,要求更高。女性是以男性對待她們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而裸體畫作(或攝影)中,就是女性以符合男性的眼光來完成的。



傳統老舊的女性裸體照多是望向畫家或欣賞者,這樣可以讓畫家或欣賞者(當時是畫作的擁有人)對這女性有性想像的空間。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看過的許多人像照片也是如此,男生被要求耍帥,甚至是男拍男時隨便拍拍就好。(某雜誌上看到的開玩笑說法,卻反應了男性攝影人的觀看方式究竟是怎一個回事)女性則被要求裝可愛、裝性感、裝憂鬱、裝無辜…這些都是男性對女性的刻板想像。

在這些老調牙的畫法中,Berger以林布蘭的「妲娜漪」為例。畫中人物沒有望向觀賞者,反而是凝結在某一動作中,很專注在那個動作中,讓觀賞者完全沒有想像空間。



相較於突破古老的女性畫作,人像攝影中的引導和打光都只是技術,而且還固守在Berger所謂的「女性的影像則是用來取悅男人」的關係之中。對我個人來說,尤其女性攝影師,若只是複製這種男性的觀看方式,著實是不自覺陷入了男性世界的盲目。

2, 冷漠的肖像
若觀看過許多貴族的肖像畫,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表情很多都是十分僵硬,不自然,甚至冷漠。他們不微笑,他們的眼神愛理不理。為何如此?事實上這些貴族都是高高在上的人,他們不期待自己的畫像拿來取悅任何人。高高在上、冷漠、傲視群倫,就是當時作畫人的傳統老調牙創作。甚至,什麼地位的人穿什麼衣服,其臉上表情都有一套可以延用的即定表情。



這種冷漠也被今日許多商業攝影拿來應用,其中的人物都面無表情,為什麼?因為廠商希望透過這種高高在上、傲視群倫的表情告訴潛在的消費者:這些物品或消費,是真正貴族的,因此貴族擁有它們是自然而然的事,沒什麼好開心的。要開心的是那些苦哈哈存錢一心想虛榮追上貴族生活的中產階級,只要你多買、常用這些高級品,你也會和他們一樣:視這些物品為自然不過的事,也會變得和他們一樣不為這些物品而欣喜若狂。試想,若我們看到dunhill皮革品廣告中裘德洛笑嬉嬉提著旅行袋,或倚坐在桌角極呵護地撫摸著dunhill包包,他就淪為和我們一樣了,高級皮革包包「這是有品味人士常用、習以為常」的神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點下連結看裘德洛的廣告:
http://images4.icxo.com/20069/20069131082848-1-wendy_hu.jpg

也有一些畫窮人的畫作,畫中人物個個正在辛苦勞動中,但依然露齒而笑,這難到和冷漠的貴族畫像有很大的差別嗎?不,這些下層階層人物的畫像一樣有一套邏輯的。Berger以大師哈爾斯的作品為例,畫中的漁販個個邊扛漁穫邊開心地笑。這其中還是有老調牙的虛假道德教育在內:窮人是快樂的,他們因為買賣或工作的前景可能讓自己更有錢,而對這世界充滿了希望。聽起來很像是小時候上課課本內教的虛構故事吧?



在冷漠表情和窮人的希望外,有無突破的觀看方式嗎?Berger以布勞威爾的「小酒館一景」為例。酒館內醉生夢死的男男女女,其中人物有狂笑的、有臉目可憎的、有偷窺的,十分寫實,卻沒有一丁點的道德教誨。





對於攝影而言,我個人覺得得到的啟示是,許多所謂的人文關懷攝影,都只是披著道德假外衣來消費那些弱勢族群:拍弱智的、拍流浪漢、拍殘障人士,不是直接取其痛苦來奪取觀看者的同情,就是取其樂天態度,要人安份且樂於目前的社會狀況。但是,以我個人和這些辛苦的下層人士接觸的經驗,他們有的人生觀十分強硬,有的極不安於現況,有的甚至極不友善,他們的個性和強勢的有錢人一模一樣,只差在他們是弱勢一族。或許我們可以想想:是不是拍攝者美化了不存在的事實呢?是不是為了市場而扭曲了弱勢人的形象?利用道德虛構弱勢人的真實狀況?

3, 擁有
油畫在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都算是主要的畫作手法,其優勢即能畫出物體的質感,相信有看過油畫的朋友應該也會和我有同樣的感覺:油畫上突起的顏料、強烈的色彩,都表現出作為畫中物品豐富生命力。

現在的商業攝影直接取代了油畫這種表現質感的技巧,然而和油畫有著完全不同的訴求點。在古時候的油畫,是貴族出錢請畫家將他的財物──漂亮的金器、質地好的絲綢──畫成一副可以掛在牆上炫耀的作品;然而商業攝影卻訴諸那些沒有這些物品的潛在消費者。想要擁有這些好東西?請掏出你的荷包吧!

已經擁有幸福和財富是油畫,渴望擁有是商業攝影。在我們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商業攝影到處充斥,正默默灌輸我們資本主義社會極狹隘的價值觀:擁有這些商品,你的人生將會大大不同。我們辛苦為資本家工作讓他們獲取比我們自己更大的利潤後,他們還希望透過廣告來說服我們,把他們支付給我們的金錢透過消費和擁有他們的商品,吐還給他們。擁有、購買力,是資本主義商業攝影中最根本的訴求。人類其他的需求和滿足,統統都簡化做購買力。

影像處處有,它們卻潛在著如此難以以直覺發現的背後祕密。身為喜歡攝影的朋友們,是值得思索,我們該如何讓自己不陷入這樣的迷思中,我們該如何避開拍出這類老調牙的照片。Berger這本書雖然透過分析老調牙和突破傳統、「否定畫家觀看方式的畫家」的新視界,或許也是我們可以借鏡的「否定攝影師觀看方式的攝影師」。
2009-01-27 17:04 發佈
心境上...^^

《另一種 影像敘事》another way of telling

John Berger & Jean Mohr
約翰。伯格 & 尚。摩爾

ISBN:978-986-7581-52-5

  我是看到你這篇文章,才想到我手邊書上的作者好像是同一位(John Berger),不一樣的是我對他很陌生,不知道他是誰,我不愛去讀歷史,也不刻意的去尋找書本來看,巧合的是我也喜歡攝影,還在學習跟摸索的階段,但是自從開始學習攝影之後,也開始看一些書本,去了解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東西,它們都存在於圖書館的櫃上,它們不像流行暢銷書被至於前面,也不是什麼暢銷書作者的大作。靜靜的躺在圖書館的櫃上等待有緣人去翻她看她。

  或許這就是一種緣份而已。第一次閱讀這一本書,我用比較輕鬆的態度去閱覽而已,很快的我就把書本看完一遍,我個人把它定位成一種"攝影心理學",不一樣的人對一張影像的解讀,表現上跟實際上的意義種是對於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解讀。這也佐證主觀的意識形態,跟一般人的意識形態,及社會上的意識形態。或許這樣的解釋是不當的,但是這是我個人對這本書初步閱覽後的一個心得。
  
  這本書中有許多照片,跟很多行業的人對照片的解讀,一一由作者去做紀錄,文中也不乏原文的出現,因為用字的深度跟意境譯者為了避免扭曲或是過度主觀的轉達,而造成作者原意的流失,此點也是我看完這本書,對譯者另一點的讚許。許多譯本多半沒有做最好的傳達,當然翻譯是件困難而辛苦的事情。張世倫先生有著很完整的背景跟專業知識,在這個部份做了很正確及完整的傳達與表現,也讓我有機會輕鬆的閱讀這本佳作。

  如同你看了一些書,都給予分享的部份,本人給予極度正面的讚許。雖然我也是個默默無名的小卒,但希望可以告訴你我很喜歡你這類型的心得分享。言之有物的文章或許真的越來越少,由於時間的關係,我也很困難的將我閱讀過的書籍向您這般的分享於一些網路之上,但有機會我也會試著往這裡去做的。真正的分享的精隨,我個人倒是覺得同此般的,雖然各大論壇都有些許這樣的人存在,少之極少。但是我很喜歡您的分享。感謝!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受惠。

  
大推這本"觀看的方式". 這本書幾乎是我影像分析的啟蒙. 開眼秘笈阿


作者這樣畫. 這樣拍. 一定有他的用意在

我們站在觀者的立場. 若能夠察覺出作者的意念.
就能走進影像內的不同世界


之前發表過的心得
影像分析的自我反思2
觀念的源頭就是這本"觀看的方式"
當時我是連同李文吉翻譯的"攝影與人體"兩本一口氣看完
看完就天亮了

後者對於繪畫影像中的女性型態. 有更完整的歷史脈絡介紹.
您可一道參考看看

blocklife wrote:
心境上...^^《另...(恕刪)


感謝blocklife兄喜歡小弟寫的閱讀分享!

說真的, 有時整本書看完, 還是有一些部份無法融會貫通的, 有一些部份還是領悟不太透的, 心得寫出來難免擔心會曲解作者原意. 加上有時有必要把作者談繪畫的內容, 自己來轉移到攝影, 會有一定的落差和不太貼切, 也是要大家多多包涵的.

柏格的書早期遠流也有出了一些, 目前手上在看他的"影像的閱讀"(1998, 遠流), 未來再和大家分享.

一門技藝, 要延伸它的樂趣, 要開闊它的廣度, 多看看前人對它的智慧觀察是頗有用的. 大家共勉之!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文包 wrote:
大推這本"觀看的方式...(恕刪)


感謝文包兄之前的分享, 第一張的日式人物是文包兄畫的?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元po提出這句話我想說點我的看法
「否定畫家觀看方式的畫家」的新視界,或許也是我們可以借鏡的「否定攝影師觀看方式的攝影師」。

“否定攝影師觀看方式的攝影師“這意味著沒有人可以看見會發生什麼事
可能會讓攝影界引起一陣波嵐萬丈,但也有可能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林布蘭後期的作品像是和整個畫界戰鬥般的迥然不同於當時風格
但是他過世後,留下的剩下什麼?
藝術界將他所想要奮鬥想要闡述的事刻意忽略
留下了林布蘭光,還有他特殊的構圖,以及明暗光影的搭配這些技術性層面的東西
就像他什麼東西都沒有去否定,去對抗
反而像是個開拓者一樣在油畫界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
讓後起者能夠更容易模仿林布蘭
而不是成為林布蘭的追隨者

成為否定攝影觀看方式的攝影師
想必對於“攝影“的觀看方式以及攝影語言的文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因為這是否定攝影觀看方式的攝影師手上僅有的武器
(不過好像也沒有其他武器了XDDD)
至於為什麼要起身而戰反抗這個攝影的觀看方式?
在此我自身的體驗是“信念衝突“
當廣義中的攝影場域中主流意識與我自己對於攝影的信念產生衝突時
只有起身反抗與迎合主流意識這兩個選項

這句話的看法到此

至於女體這個部份
原po都提到很貼切的重點了
我想說的是
攝影這件事原本是非常父權的東西,請各位回憶一下家裡的相機通常是誰在使用
當然近幾年女性攝影愛好者or攝影師的崛起已經降低了攝影場域中的父權主義
不過攝影愛好者的男女比例依舊是嚴重失調的
我以人像攝影為例好了
大部分的人像攝影中發出指令的人通常會是攝影師
下達pose動作與位置還有表情或是其他的指令請model擺出
而model通常是做出符合攝影師期待的pose表情動作
攝影師在此時是較上位且具主導權的
不只是拍攝者,同時也是一位觀看者
除了符合攝影師期待,也符合model自己對於攝影師觀看自己的期待
簡單的說,這裡用巴特的四個自我能夠解釋

你同時是自以為的你
你希望別人以為的你
攝影師眼中的你
以及攝影師藉以展現技藝的你

而女性由於本身成長背景以及所受的教育的關係
對於第二個自我“你希望別人以為的你“特別重視
這也許可以更淺顯的說明女性對於自身觀看的方式

小弟才疏學淺,可能論述中有矛盾或是不通之處
請板上前輩大大小力鞭...

(冷靜的暗房這本也不錯,算是常見的攝影理論書的重點整理)
Raikkonen Liu wrote:
“否定攝影師觀看方式的攝影師“這意味著沒有人可以看見會發生什麼事
可能會讓攝影界引起一陣波嵐萬丈,但也有可能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林布蘭後期的作品像是和整個畫界戰鬥般的迥然不同於當時風格
但是他過世後,留下的剩下什麼?
藝術界將他所想要奮鬥想要闡述的事刻意忽略
留下了林布蘭光,還有他特殊的構圖,以及明暗光影的搭配這些技術性層面的東西
就像他什麼東西都沒有去否定,去對抗
反而像是個開拓者一樣在油畫界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
讓後起者能夠更容易模仿林布蘭
而不是成為林布蘭的追隨者

成為否定攝影觀看方式的攝影師
想必對於“攝影“的觀看方式以及攝影語言的文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因為這是否定攝影觀看方式的攝影師手上僅有的武器
(不過好像也沒有其他武器了XDDD)
至於為什麼要起身而戰反抗這個攝影的觀看方式?
在此我自身的體驗是“信念衝突“
當廣義中的攝影場域中主流意識與我自己對於攝影的信念產生衝突時
只有起身反抗與迎合主流意識這兩個選項
...(恕刪)


非常謝謝Liu大大精辟的回覆!

確實, 當我在google林布蘭的資料時, 很多都在強調他的光影應用, 這部份很大原因是所謂的 "專業" 和教育體系所造成的局限. 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突破了新的繪畫邏輯和語法, 但真正理解大師的人不多, 多的是理解技術層面的專業人士, 因此才會成了枝術的模仿而非意念的追隨.

關於攝影的觀看方式, 確實是信念衝突或美感經驗不同而產生的.
其實很多攝影作品都淪為如畫一般"美"的影像創作, 這是很可惜的,
醜如布勞威爾的一系列酒館畫作, 其實也有著它們入畫的價值,
這種價值不再是重複主流的價值, 而且和主流相異甚至衝突的.
我個人的實驗是從街拍著手.

如果藝術不只是技術, 那麼藝術存在的意義就絕不只是呈現美感,
而是將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 這也是我個人所認同的藝術觀.
然而如何在特定藝術領域中使其他生活經驗也得到真正的尊重,
這就是所謂的專業人士所要開放心胸的問題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喔~ 挺有意思的分享文

看到這種文章要肯定一下樓主的用心,實實在在的心得分享

剛好我是城邦花園的會員,上去看了一下也剛好有樓主推薦的這兩本書

等過完年後買來瞧瞧吧~ 再次感謝樓主分享!
http://www.wretch.cc/blog/newagefanlee
新世紀風扇 wrote:
喔~ 挺有意思的分享...(恕刪)


其實樓上各位的回應也有提到其也的書,
或許年後的國際書展可以去逛逛看看喔~
搞不好比較便宜~ ^^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weechia wrote:
許多所謂的人文關懷攝影,都只是披著道德假外衣來消費那些弱勢族群:拍弱智的、拍流浪漢、拍殘障人士,不是直接取其痛苦來奪取觀看者的同情...(恕刪)


非常同意 就我個人而言 我認為我拍照是在消磨時間 但已經上癮 幾次要戒掉 結果比戒煙還難

有時候認為自己尋找的影像 就是在找生命的真理

在攝影場合上 他(她)辛苦 我作樂 是很矛盾的事情 就算因此得到好影像 心情上還是虛弱

或是 這主題於我關係微弱 也沒有花心思去了解這主題 就算紀錄了也只是很淺的過客


許多有涵義的照片都是出自於愛閱讀的攝影者

感謝分享 去書店逛攝影書很久 都不知道有這種書籍存在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