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Q]寬容度如何量化?

請問一下各位高手前輩,一個困擾以久的疑問
最近看到某廠商的新機"FINEPIX S100FS內建400%超寬動態範圍"
還有之前人家說"nikonD3的寬容度更高"


寬容度是如何量化?曾經聽過個說法

現行raw檔案可記錄12bit(假設感光元件能紀錄這麼多)
代表該影像中最黑與最亮相差了12EV
(ex:快門4sec~1/1000sec都可記錄)

若新一代的A/D轉換器可記錄14bit
(ex:感光埃索固定>快門15~1/1000秒都可以記錄之)
於對此種說法不知正確否?

那又關於Fuji的s100fs的400%又是什麼意思呢??

懇請前輩解答嚕!
2008-08-01 16:0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寬容度
.stick. wrote:
現行raw檔案可記錄12bit(假設感光元件能紀錄這麼多)
代表該影像中最黑與最亮相差了12EV
(ex:快門4sec~1/1000sec都可記錄)

若新一代的A/D轉換器可記錄14bit
(ex:感光埃索固定>快門15~1/1000秒都可以記錄之)
於對此種說法不知正確否?


不正確
位元深度和寬容度是完全兩回事. 彼此沒有關聯


寬容度舉例來說. 就像一樓到二樓的高度.

位元深度. 則是一樓到二樓的樓梯數目.
高位元深度就是樓梯數目比較多. 每一階高度比較小而已.


400%就當作是廣告行銷用的台詞吧....不用太認真

對於寬容度/動態範圍. 可以看Dpreview的測試. 它測試的很詳細.

目前動態範圍最高的DSLR是S5 pro. 在400%DR開啟下達到11.8EV
其他DSLR則都在8~9EV之間. 沒有特別差異
不知道一般的底片(正片)的動態範圍對應過來大概是幾 EV,頗好奇@@~
記得好像是這樣

數位機種小於底片正片小於底片負片

負片的寬容度最大,不過正片跟數位就不確定了。

abcb7542 wrote:
不知道一般的底片(正片)的動態範圍對應過來大概是幾 EV


正片的寬容度算是低的
個人常用的RVP估計大約4EV吧. 沒有準確數值資料. 純粹經驗.
負片就比較大. 彩色負片大約可達7EV
黑白負片更大.
部分特殊底片可達10EV以上
我也不確定這答案對不對!!
若有錯的話,請前輩們指教一下~!!

負片的好像是 ±2 EV
正片的"好像"是 ±1.3 EV

提個外話,小弟最近再開始玩正片;明顯發覺到 正片 的寬容度小於 負片
所以只要一碰到高反差的話就 一個字、慘慘慘~
手中又沒有漸層鏡、又沒信心搖黑卡~
感謝前輩們的回答喔!

若依據文包說DSLR的寬容度一般落在8EV左右
那D3是不是包含在這之中呢??其實D3也沒很神嗎@@

不過愚有個疑問
長久以來愚一直認為寬容度大小只取決於感光元件的設計
開啟D-light之後寬容度會增加?
那意思說經由不同的演算法也會提升寬容度囉?

又還有個疑問
愚拍raw檔回家後用NC解然後開啟D-light選項
由色階圖判斷D-light只是把原本色階
向左右拉伸使其有全黑全白,以及高峰處重新分配罷了
不知道其中有什麼端倪能提高寬容度?
(雖然說色階圖只是參考)
還是說機身內建的D-light與電腦軟體的D-light不同呢?
那硬要說還是電腦運算能力強吧==


至於Dpreview感覺內容非常豐富
但說到英文就望之怯步阿==

不知道哪天單眼市場會開始標榜他寬容度有多大囉@@

<p.s.>
愚是個nikon用戶,故以下軟體或相機皆已nikon的產品為主喔@@
(D-light)=(D-range)=(動態範圍最佳化) ,NC是尼康的解raw軟體


abcb7542 wrote:
不知道一般的底片(正片)的動態範圍對應過來大概是幾 EV (恕刪)


普通底片用Zone system 測試有10格, 但是相紙只能顯示5格, 所以可以在10格範圍內選一格當中灰點對應到相紙的中灰點.
.stick. wrote:
若依據文包說DSLR的寬容度一般落在8EV左右
那D3是不是包含在這之中呢??其實D3也沒很神嗎@@

不過愚有個疑問
長久以來愚一直認為寬容度大小只取決於感光元件的設計
開啟D-light之後寬容度會增加?
那意思說經由不同的演算法也會提升寬容度囉?

又還有個疑問
愚拍raw檔回家後用NC解然後開啟D-light選項
由色階圖判斷D-light只是把原本色階
向左右拉伸使其有全黑全白,以及高峰處重新分配罷了
不知道其中有什麼端倪能提高寬容度?
(雖然說色階圖只是參考)
還是說機身內建的D-light與電腦軟體的D-light不同呢?
那硬要說還是電腦運算能力強吧==


其實這些都是數位相機原理. 和數位影像原理的一些常識
懂了多少有幫助. 但不懂也沒什麼關係

1.
D3依據Dpreview的測試
動態範圍在iso200下為最高8.6EV

同時亦有測試.
在不同D-Light設定. 不同對比度設定. 以及不同iso值之下
動態範圍曲線的差異
直到iso6400它的動態範圍依然維持8EV.

其實有時候我真的蠻感謝我們生在數位時代. 像這種性能上的差異. 都可以用數據量化測試它
不至於各說各話. 爭執不下....然後吵完. 大家依然得不到正確的觀念

2.
RAW其實紀錄的資訊是比想像中來的多的.

Dpreview的測試圖也告訴我們. D3在iso200的正常狀況下. 亮部可達+3.9EV, 暗部則有-4.7EV
但問題是RAW轉成JPG時並不會全部資料都轉過來
過亮和過暗兩端極限的資訊通常會被捨去
一般是看不見的

這兩端的資訊. 如果真的需要. 通常要靠RAW軟體把它挖出來.

D-Lighting就是在機身上作類似這種工作.
套用不同曲線
最大幅度利用兩端極限的資訊

Fujifilm的400%DR
Sony的DR-Optimizer
也都是作類似的工作
Fujifilm的s5 pro是比較特別一點. 它對動態範圍提升有硬體上的先天優勢.

目前市面上除了Fujifilm的superCCD. 以及SIGMA Foveon X3 CCD/CMOS以外
其他各家廠商的感光元件. 結構與性能差異都不大
換句話說
就算機身沒有D-Lighting一類的功能.
拍RAW到軟體裡面一樣可以作
因為資訊都在

3.
套用不同曲線這件事情是需要運算的. 嚴格講. 軟體能作的自然會比機身多
也可以作的比機身更精細準確
有強大的軟體工具可支援. 也算是拍RAW的優勢之一
ghosty wrote:
普通底片用Zone system 測試有10格, 但是相紙只能顯示5格, 所以可以在10格範圍內選一格當中灰點對應到相紙的中灰點.


+1

其實我一直覺得
RAW和JPG的關係

底片和相紙的關係
蠻像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