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太了解快門工作原理的人,先簡單說明一下按下快門鈕前後,相機裡發生了那些事情。現代的無反光鏡相機,都具有電子取景器或是螢幕。構圖時快門是開啟的,相機以每秒30個左右的畫面來一直顯示感光元件上讀取到的影像。一按下快門鈕拍攝,相機的前簾幕會立刻關上同時把感光元件歸零準備曝光,接著前簾會花4~8ms打開,後簾再花一樣的時間關上。開關的時間差就是所謂的快門速度。確定曝光完成後,感光元件會快始讀取剛才測量到的光線,經過一番處理寫入到記憶卡。讀取完畢後簾會再度張開,回到取景的連續讀取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拍照時畫面短暫變黑。但機械快門有先天的限制。隨著曝光時間縮短,前後簾間的間隙會減少,因為前後簾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這個狹縫的精度會很難控制。所以通常機械快門的上限會在1/4000s上下。而且相機也會有快門壽命的限制。
如果使用閃光燈拍照,燈管放電的時間都落在萬分之一秒的等級,同一支閃光燈輸出越小,點亮的持續時間越短。為了讓閃光燈可以完整照亮畫面,亮燈的時間必須在前簾完全開啟後,後簾關閉之前。達到這個條件的臨界快門,就是這一台相機的閃燈同步速度。一般這個值會落在125~250之間。
我一開始只是希望減少快門簾損好而嘗試使用電子快門,結果發現富士很慷慨地地給了6種不同模式,綜合了說明書與爬文找到的資訊。分別介紹如下,範例機種為X-H2,其他款式的機械快門上限也許不同,但規則大致是一樣的。
機械快門:閃燈同步速度在1/250s,快門速度上限是1/8000s,除了比較大聲跟多一點震動外沒什麼缺點,畢竟這是歷史最久的傳統設計。
電子快門:需要逐掃描行讀取,讀取完整個畫面速度大約在1/30s~1/15s,快速移動的物體因此在畫面上下是不同時間紀錄的,而會有所謂的果凍效應。電子快門好處是速度高達1/180,000s,在大太陽下可以開很大光圈,不太需要另外帶ND濾鏡。缺點是無法使用延伸ISO,也是唯一完全不能用閃光燈的模式,但會用到閃光燈的情境不是光線不夠就時想要凍結高速運動的主題。弱光不太會用到高速快門;要用閃光燈凍結物體的話,機械快門就做得很好了。
電子前簾快門:同樣需要逐掃描行讀取,但用機械快門先阻擋曝光,接著再慢慢讀取。可以達到機械快門的速度,又能搭配閃光燈。是很平衡的解法,但是⋯⋯會影響散景、有時侯畫面曝光會不均勻,如下圖。

再來就是以上的排列組合了:
機械+電子快門:傳統攝影師大概會喜歡這個,預設用機械快門,不小心太亮,需要比1/8000s高速時,自動換成電子快門。
電子前簾+機械快門:同樣是機械快門為主,低於1/2000s時散景影響不明顯時改用電子前簾來減少震動並減低噪音。但就不能使用超過1/8000s的快門了。適合對畫質非常要求,隨身會帶著ND濾鏡的攝影師。
電子前簾+機械快門+電子快門:結合以上兩種的優勢,低於1/2000s時用電子前簾、超過1/8000s時使用電子快門。(我後來都無腦用這個省得切換)
以下是同光線下對刻意切換前三種模式拍攝結果的對比。首先是機械快門的對照組。我刻意用延伸ISO來拍,可以比較出差別。(1/8000,ISO 25600)

接著是電子快門,由於不能用到延伸ISO所以比較暗。仔細看還會發現橫向的明暗條紋,來自於LED光源的閃爍。(1/8000,ISO 12800)

再來是前面提到電子前簾的照片。仔細看可以發現散景是半圓形的,這是因為機械快門簾跟感光平面有一點距離,所以(電子)前簾與(機械)後簾檔住光路的程度不同而產生的。同時畫面上半部也比較暗,這部分則是前後簾的行進速度差異產生的。(1/8000,ISO 25600)

這幾種模式各有擅場,多數時候差異不大,但如果發現畫面和預期不同,至少可以知道原因跟調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