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大家對於後製的看法都不太一樣 只好改個標題先囉~ 早期是真的不會後製 到中期是為了後製而後製 為了回歸初衷 最近的照片全部不進lr 順便練習光影跟構圖 為了練習一律都是用JPEG 直出減少救回來的機率 減少進LR就能救回來的觀念 能夠一次就在機身上搞定想要的曝光 如果覺得有趣 那就一起來分享吧
我照片全部都P、A、S模式直出連AUTO模式的顏色我都覺得太噁心而且全部都不裁切啦這種照片才是最耐看因為你現在調的顏色,10年後未必喜歡,到時回頭看只會覺得假掰又噁心有人說拿單眼就是要修圖,聽了真好笑每張縮圖看起來都像手機拍的又怎樣我就是100%檢視控,就是要買全幅機放大看細節才清、高ISO才堪用就是要拍到此一遊照,然後100%檢視看看各個物品的細節就爽簡直就像器材控了,但是就是爽在這裡或許有人花時間修圖修得很爽的,我也尊重他反正每個人玩攝影喜歡的點不同
interfoldbeer wrote:早期是真的不會後製到...(恕刪) 可是如果按下快門當下,記憶卡是有存 RAW 檔,幾天後或是幾年後發現,這張照片的呈現還有其他的想法,硬碟存有 RAW 檔,就可以直接再後製一張新的風格。。。這樣真的很不好嗎?
interfoldbeer wrote:早期是真的不會後製到...(恕刪) 嚴格講起來不是"不後製",而是預設後製或是機身後製,就算都是用相機預設設定值,也是機身預設的後製,只不過都在機身內處理罷了。潛出水面 wrote:我就是100%檢視控,就是要買全幅機放大看細節才清、高ISO才堪用就是要拍到此一遊照,然後100%檢視看看各個物品的細節就爽 我也是100%檢視控,雖然我同意好照片不一定細節清楚,甚至可能整張是模糊的,不過以後製的角度來說清楚可以後製成模糊,模糊非常難變成清楚,所以100%檢視細節是很重要的~
carl3104 wrote:嚴格講起來不是"不後...(恕刪) 模糊也有模糊的美喔~~印象派的畫作 就是如此模糊卻又真實我的照片也是有失誤失焦的時候用的則是contax 90MM 2.8這顆手動鏡拍的縮光圈可以保留更多細節 但就是有人不願意縮
只是前製與後製的分別, 我不喜 HDR, 無論相機內建 HDR 直出 JPG, 又或後制加 HDR 都是不喜歡為何原廠色耐看, 其一是因為相機廠都用一條平滑, 不起角, 沒有斷層的色curve, 好處是盡量減少不同光暗, 色彩的驟變. 乎合大部份不同場合, 色調, 光源的使用. 色彩是"標準化" 為目標. 短處是有人覺得沒特色, 又或常聽說我不喜原廠的色彩, 我要像人家相機的色而一般 LR 坊間流傳大量的 風格檔, 日糸風格. 改curve, 色彩分割, 改光分佈. 破除了相機廠原本平滑的 curve 是令部份色階優化了, 但另一部色彩光暗就受到影響弱化過渡不自然. 在個別場合部份色階被弱化不是問題, 因為那場合根本沒有那種色階與光暗. 但另一場合就錯了. 有取捨的追色概念是不合大眾不同場合使用. 錯配會變得不自然, 又或根本就是追求不真實的假色, 這是拍人像常被人批評的, 為了追求 MD 美肌, 其他色彩就不理走掉了..
我是標準的後製組的,就像人家畫圖會先畫線稿,再打底、上色沒後製依我的角度來看,就像畫畫只用鉛筆打了底而已沒有上到色尤其單眼上,強調的是解析度,也就是細節。而不是顏色、色調,顏色是要靠你再後續完成上色的少了最後一道工法,就會覺得每一張好像都是同一個地方拍的,因為沒有各自的特色像樓主的這一組就有給我這種感覺同樣是高麗菜,但每個廚師都能炒出不同風味,沒後製就像只放進水裡燙不是不好吃,就是你叫誰來弄味道都一樣,當然也是有人就喜歡這味樓上說的也沒錯,由於不懂,多數人有風格檔亂用的傾向其實你保留風格檔是沒什麼用處的,風格多半只有當下能用,拍完就沒什麼用處了更不用說分享給人,所以很多人多半只會套出其怪的成品還有視覺疲勞也是,多年以後回來看你的成就像鬼化妝這是正常的我自己也常發生但這應該要歸自己技術問題,而非怪後製人家總是會買畫好的畫,而不是整張空白的畫框,我自己畫得很醜不能用來否定繪畫的價值而去說「白紙一張比較好看」,有問題的不是繪畫而是你的技術啊而就算是醜醜的繪畫,其實其中反而能帶回來當初創作的印象我是覺得更能勾起自己的回憶啦不好看的部份,就自己再加強,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再抺得那麼濃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