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攝影的初衷.做器材的主人.

在底片機時代..相機的分類很簡單.只分專業機與普及機二種.
有時候在區分上也不是很明確.一般有錢人也可以買專業機來用.

而專業人士如果有需要.也會買普及機.當做副機來救急使用.
因此只要我們能拍出好照片.就都算是好相機.無須區分機器等級.

現代流行數位相機.分類卻十分繁雜.除了專業機.還有中級機.另有入門機.
分類如此細的結果.廠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搶市場的佔有率.想要大小通吃.

如此一來.不但提高市場的知名度.同時也擴大商機.賺進大把的鈔票.
因而專業機與入門機的功能差異就十分明顯了.售價的區別也很大.有時還三級跳.

可是我們一般業餘人士.大多只要拍個紀念照就好.挑拍照能夠方便的機種就好.
其實也不想給廠商牽著鼻走.自己要做器材的主人.挑選自己適合使用的相機.
我們不會過於迷信專業機有什麼特異功能.可以讓人拍出完美也無缺的照片來.

想要拍出絕對完美的照片.完全是相機主人的攝影功力發揮出來的.
所以有人說過:拍出完美無缺的照片.完全是靠相機後面那一顆腦袋.

以上參考.

2019/5/30[初稿]
2019-06-04 9:40 發佈

老何2738 wrote:
在底片機時代..相...(恕刪)


我記得在底片時代,6-7萬就已經是頂級旗艦機的價格了,就是記者才會用的那種,到了數位時代6-7萬僅能算是中階機種的基本價格,不過數位好處就在沒底片和沖洗成本,只能多拍把這個價差賺回來
carl3104 wrote:
我記得在底片時代,6...(恕刪)

+1
如果我們現在的時空背景倒退在三、四十年前
那時一台相機貴到什麼概念啊?
聽老爸說那時買一台nikon f的錢,在我們宜蘭
火車站前,可以買二、三棟房子!
那時候一碗陽春麵才5元,看一場電影才十塊錢,
很多人家裡都沒相機,大部份人不知單眼為何物,
在底片時代,能買得起一台傻瓜相機已經不錯了。
生死只是件閒事
我想以前在未有數碼攝影前. 很多人都有個概念認為單反, 大部, 名貴的相機就能影出正相.

數碼攝影盛行時, Canon 350D 廣告甚至說一機在手就能成大師.

現在仍然有這觀念, 但沒有那麼盲目. 可能因為一般人自己用手機也能拍出不錯照片, 而與大機差別之處又不容易看出. 那名貴器材變成發燒者與專業玩意

death0101 wrote:
聽老爸說那時買一台nikon f的錢,在我們宜蘭火車站前,可以買二、三棟房子!...(恕刪)



嚇到我了...

death0101 wrote:
聽老爸說那時買一台nikon f的錢,在我們宜蘭
火車站前,可以買二、三棟房子!
那時候一碗陽春麵才5元,看一場電影才十塊錢,


這個年代就更久遠了,我指的是傳統仍是主流,數位剛要普及的那個時候,大概2000年的前幾年吧,那時候FNAC仍有販售傳統底片機,而且還是旗艦機皇Canon 1V這種,記得售價比起現在的數位機皇簡直是超級便宜~
老何2738 wrote:
在底片機時代..相機...(恕刪)

看完相當認同,除了工作需要之外,真的沒必要去衝器材,我到現在從事這門興趣,已經快五年了,就是不打算買高階機種,因為沒必要去工作機。
攝影其實是圖像工作裡的一環,在“布列松決定性的瞬間”一書當中,早年的經驗也向讀者提到有很多的概念……反觀現況,有很多的概念並不是用戶所了解的,更準確的來說商人只賣相機哪管得了什麼藝術演進,這樣的現實導致一窩蜂的用戶在比拼器材,其實影像都是一樣的,處理方式不同罷了。最大的差異應該是誰花的多跟少。

jill1124 wrote:
嚇到我了......(恕刪)

拜數位相機之賜,當年可望不可得的 nikon F
現在人人可輕易到手了
生死只是件閒事
carl3104 wrote:
這個年代就更久遠了...(恕刪)

是啊~2000年的那幾年,是一個變動很快的時代,
記得那時候才剛從學校的社團開始接觸底片,
親眼見証了底片面對數位狂潮一步一步走向歷史...
轉眼快二十年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Canon 1V也從底片時代最強王者,變成末代底片機王者
其實這台機器小弟很早就想入手了,(還在等降價空間)。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wrote:
拜數位相機之賜,當...(恕刪)

尼孔大f.先前記得花3k即買到了.

感謝多位大俠的經驗分享與回應.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