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關於失去視覺的非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你有甚麼看法呢?看不到的人 失明 失去視覺 盲人 視障 等....如何享受 美學 藝術 或 找出自己的觀看觀點呢?



瞧不起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問題,認為與內心世界相比,這只具有次等的重要性......政治和社會是人道的一個目標。對人類問題的自我奉獻.....同兩方面都有關係,一方面是個人和內心的,另一方面也是外界的,對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安排。bekenntniss zum sozialismus,引自,op.cit.,p.254。


詩意味著決定改變語言的功能。法瓦萊里註,文藝雜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頁336。


現代正如現代化不是個單一的過程,它在不同的歷史時間尺度中有不同的過程,這種互動會發展出多樣且不可預期的結果。史都華.霍爾(sttart hall),現代性.現代社會導論。


流動框架,第七章,流動框架,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後現代主義藝術時見的空間邏級的構成,不再依賴附於以材料的知覺為基礎的特定媒材的介定。取而代之地,它的構成是透過在一個文化情境中被式維護相對立的詞彙系統.....那麼,它的結果當然是,在特定的空間所產生的任何一個位置內,許多不同的媒材都可以運用,而且任一個藝術家可以依次地占有任何一個位置。蘿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前衛的原創性。



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原文名稱: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自由的幻象》(The Spectre of Freedom)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經驗 行道無涯。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1/6/256
自由的幻象:策展專文,文 / 王嘉驥。



《自由的幻象》(The Spectre of Freedom)以台灣當下的情境作為出發點,反映本土藝術家對台灣當代環境的觀照,同時,亦針對今日世界的局勢,尤其是全球化的景況下,當代人類共同的處境,以提出具有台灣觀點的普世性反思。
通過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中所顯現的環境觀與世界觀,台灣館作為一個藝術論壇的平台,意圖提出對國際當代文化與藝術有效且具迫切性的課題,並積極以此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再現與表現的起點,以立足並深耕於國際藝壇。


藝術沒有了藝術家,如何生存?林欣怡。




當你決定作一件事,妳應該好好完成。這包括:你不想做的事。

ISCP703室空了45日,這期間O進出工作室七次,其中三次停留不到十分鐘,處理一些工作室合約問題。另外四次,就是待在工作室中,每次發呆約六小時。
發呆行為:聽音樂.走來走去.上廁所.進食。
其他罷工行動包括:發傳單.勸服其他工作室的藝術家進行罷工.四處逛.做賺錢的工作.念語文(註:增強生存技能之一)
時間並不特別久,短到沒甚麼人發現。
這期間O並不無聊,甚至必須很努力去抗拒做作品的衝動,隔著這一層慾望O精疲力盡。還得去分辨,甚麼是做作品?甚麼不是?
O盡量保持工作室的空曠,好讓OO無事可做。
這703室,O稱它為牢改營。古拉格群島的紐約遺址。
然而抗拒與拒絕,對O卻是很激烈的動作。
罷工者對工作絕對是狂熱的,即使O靜坐101日,O滿腦子想的仍然是如何改善O的工作。在八月初時,O準備了webcam.攝影機.電腦.文件,試圖記錄這過程公諸於世,企圖留下一些甚麼。於此同時,O意識到OO像在準備做秀,習慣了影像,O是個慣性的暴露狂。於是O停止拍攝紀錄,考慮再三,僅僅勉強留下文字。
將影像捨棄,nothing to show,鏡頭讓O有華麗虛偽的嫌疑。O必須將O的矯作降到最低。
一場完美的罷工,可以讓勞資雙方達成協議與雙贏,這期間,O發現O即是勞方,有是資方。O對OO的唯一要求,是停止做作品,去做能養活OO的勞動。而另一面,O也發現,能不能養活OOO,似乎跟藝術無關.............。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林欣怡在自述中指出,「罷工是某種講求紀律的運動,要成功就必須紀律嚴謹,但是最終的訴求卻是自由。」就此而言,罷工是對於自由的一種想像,一種渴望,以及一種具體的實踐手段;然而,罷工又同時是一種為了追求自由,而必須失去自由的紀律化運動。對於弱勢的勞動者而言,自由的欲求雖然展現在凸顯勞資利益衝突的罷工行動之中,自由卻始終可能僅是一種幻影,因為在勞資關係的權力結構之中,勞方的自由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終究,對於永恆的「勞動者」而言,罷工的行為終究只是一種短暫的自由幻象。 勞工作為一種身分,其命運是否如同日復一日推滾石頭上山,卻又每日目睹石頭重新滾落山底的薛西佛斯(Sisyphus)?《倒罷工》以藝術家爭取對藝術(或藝術體制)的罷工權作為切入的手段或藉口,其骨子裡所欲揭穿的,其實是勞動者藉由「罷工」手段爭取自由的陰暗面與可能的假象。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進入資訊



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Born in 1953 in Paris, France Lives and works in Malakoff, France,中譯蘇菲.卡爾。
簡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8%87%E8%8F%B2%C2%B7%E5%8D%A1%E7%88%BE
https://www.perrotin.com/cn/artists/Sophie_Calle/1
Sophie Calle, The Blind, 1986。文朱盈樺,Chu YinHua。
https://www.tw-chuyinhua.com/single-post/2013/06/05/Sophie-Calle-The-Blind-1986
在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 《盲人》(Blind)畫冊的開頭,她寫了一句簡單的話:「給鮑伯卡爾,他幫助我看見」(To Bob Calle, who helped me to see)。

這本畫冊收錄了蘇菲卡爾三個階段的作品:
1986年的 《The Blind》,她找到天生目盲、從來沒能看見世界的人,問他/她們心裡的「美麗」是什麼;
1991年的《Blind Colour》,她邀請盲人站在灰階的畫布前面,請他/她們描述看見什麼,再將他/她們的描述與克萊茵(Klein)、馬列維奇(Malevich)、里希特(Richter)等藝術家對於單色系的書寫比較;
2010年的《The Last Image》則是藝術家到伊斯坦堡時的創作,她找到突然失去視力的盲者,請他/她們形容最後看見事物的樣貌。
卡爾並沒有對她的創作有太多解釋。書本的安排順序先是受訪盲人的黑白肖像照、受訪盲人的回答、藝術家根據受訪者的形容拍攝的照片、最後是點字卡。影 像也依照不同的主題,以黑白或彩色方式呈現。而觀者在翻閱書本裡的不同紙質、感受點字觸感時,就好像在翻閱一部電影,以想像的方式進入藝術家安排的電影場景。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跳脫「看」的藝術美學 | Why art should be beyond sight | 趙欣怡 Hsin-Yi Chao | TEDxTaipei,2017



NPOST 2016年會青年講者 趙欣怡


博物館與文化 第 12 期 頁 181~198(2016 年 12 月)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 12 : 181~198 (December, 2016)書評 Book Review看不見的美學力量:評《藝術超越視覺:藝術、創意與視覺障礙之資源指南》


http://www.cam.org.tw/activity/jmc/download/%E7%AC%AC%E5%8D%81%E4%BA%8C%E6%9C%9F%E5%85%A8%E6%96%87/12_7.pdf

教育協會 2018弱勢教育論壇【身心障礙生在台灣社會如何謀生】 講者: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 趙欣怡博士




Art Beyond Sight | TateSho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0NtUBQi5nU


藝術。可見/不可見:視障美術創作與展演教學實踐,作者:趙欣怡,出版社: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學教育協會2018。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Art Beyond Sight: A Resource Guide to Art,Creativity, and Visual Impairment,2002。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Dan Asher "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 at MARTOS GALLERY



Anthropologists on Mars




賴幸輝【我教盲人變魔術】




看不見的世界,用心去改變 - Magic High 盲人魔術 Performing magic for the blinds,2011


Magic High 20111223 盲人記者會 民視 觸覺體驗魔術 視障者嚐鮮,2016






參考文獻.文章。




bekenntniss zum sozialismus。

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


在現代性的廢墟上──世安美學論叢系列I(2008-2013)。


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2009。


Art Beyond Sight: A Resource Guide to Art,Creativity, and Visual Impairment,2002。
藝術。可見/不可見:視障美術創作與展演教學實踐,作者:趙欣怡,出版社: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2018。


《自由的幻象》(The Spectre of Freedom)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11/6/256


威尼斯國際雙年展揭幕 台灣大規模參展.2005。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9/n949824.htm


蘇菲.卡爾,法語:Sophie Calle。
https://www.perrotin.com/cn/artists/Sophie_Calle/1#news


朱盈樺,Chu YinHua。

https://www.tw-chuyinhua.com/single-post/2013/06/05/Sophie-Calle-The-Blind-1986


推薦一些影像.攝影觀念.當代藝術的資源分享。

Welcome to Monoskop, a wiki for collaborative studies of the arts, media and humanities. This page shows a selection of the latest additions to the website. For more detailed listings see the Log, Recent, Contents and Index sections. Selected updates are posted on RSS, Twitter, Facebook and Instagram.

https://monoskop.org/Monoskop

The Academia Team The Academia Team Follow Accelerating the World’s Research Editor of Academia

https://www.academia.edu/





end

以上有甚麼你覺得有趣的資訊.想法等...?


失去視覺的攝影觀念及技術

2018-12-31 2:10 發佈
幾點建議……
1.建議抄寫拼貼一堆文章時,注意不同文章段落的關聯性與一致性,至少整理一下前後文,讓一般正常人看得懂。
2.尋求他人意見時,請先提出自己的觀點論,抄了一堆不同來源的文章觀點,不等於自己的觀點。
3.討論區與個人臉書性質不同,請物混淆兩者,這裡並非懷才不遇者發牢騷的討論區。

Rorty Richard wrote:
幾點建議……1.建...(恕刪)

  那位樓主大哥不是第一次這樣子發文了,他以前就發過好幾篇類似文章,老是引用一堆文章文獻,實際上他自己打的字佔不到十分之一,上次還在發文講什麼"攝影眼"之類的,當你提出疑問句或有問題問他時,這時他不會正面回覆你問題,他反而會用疑問句反問回覆你,好像古代得道高僧有回答你等於沒回答一樣

  即然這位是"得道高僧",那當然是由其他"得道高僧"來回答他,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望塵莫及~,看到他的高深文章跳過就好,也不用回文跟打字浪費時間~~~
Final Fantasy Cloud
Rorty Richard wrote:幾點建議……1.建議抄寫拼貼一堆文章時,注意不同文章段落的關聯性與一致性,至少整理一下前後文,讓一般正常人看得懂。2.尋求他人意見時,請先提出自己的觀點論,抄了一堆不同來源的文章觀點,不等於自己的觀點。3.討論區與個人臉書性質不同,請物混淆兩者,這裡並非懷才不遇者發牢騷的討論區。...(恕刪)





很感謝你的建議,會在思索一下
 
個人的看法和你不太一樣提供交流
 
 
推薦你有空看看這本書 我們賴以維生的譬喻 在序的第五頁提到觀念不會憑空而得,本書的種種觀念是各種知識傳統的綜合,也顯示了來自老師.同事.學生和朋友的影響。
 
以上混雜的資訊都是個人覺得經歷一些事情或看到有趣的看法.書.人事物等...濃縮的筆記如果真的要問我自己的觀點?會說為甚麼一定要有清楚的答案?
 
如果真的硬要說自己的觀點?
 
回答可能是
 
你去瀏覽mobile01的觀念及技術版區,有哪個會員.編輯.管理員會用心去思考影像不同的可能性?並且去翻書.找資料.附上文獻等......應該是很少吧或沒有?另一方面也認為這篇文章應該是任何人都可以談論.思考.分享你覺得有趣的任何事情。


Final Fantasy Cloud wrote:  那位樓主大哥不是第一次這樣子發文了,他以前就發過好幾篇類似文章,老是引用一堆文章文獻,實際上他自己打的字佔不到十分之一,上次還在發文講什麼"攝影眼"之類的,當你提出疑問句或有問題問他時,這時他不會正面回覆你問題,他反而會用疑問句反問回覆你,好像古代得道高僧有回答你等於沒回答一樣大笑大笑大笑  即然這位是"得道高僧",那當然是由其他"得道高僧"來回答他,我們這些平民老百姓~望塵莫及~,看到他的高深文章跳過就好,也不用回文跟打字浪費時間~~~回報你...(恕刪)




你的腦神經很特別,結果你還是打字和回文XD~

為甚麼你覺得高深?是你看的書.人.事.物接觸太少?

傻呼呼的阿智 wrote:
很感謝你的建議,會...(恕刪)

語出善意.


我們在網路版面.討論各類有關的議題.
各人鑽研領域不同.所屬專業認知不同.
討論之間.有時候難免發生意見的分歧.

因此據理力爭也好.強詞奪理也罷.
我們還是應該認真思考.也要避免:
做人身攻擊.斷章取義或捉人語病.

希望大家能夠和諧相處.語出善意.


以上參考.[舊文整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