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前言』
哈囉大家好,我是Photoer_NGO那古。
我常常在我的『IG』和『flickr』分享一些我拍攝的照片。
有時候會有朋友詢問調色、或是使用鏡頭的問題,前陣子遇到有朋友詢問我超廣角是怎麼玩的,講真的就是那樣玩
我看的書不多,只有《攝影師之眼》(這一本也影響我最深)、《決定性的瞬間》以及一些攝影集。多半我都是一邊參考別人的相片,反覆咀嚼他們的構圖,以及自行思考而得出。
不過,確實有些部分,是有跡可循的。
在此事先聲明,『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這樣一個標題是為了騙取收視率的
本篇說是心法,但絕對不是《九陰真經》或《九陽神功》這樣高階的心法,但說起來,也可算是吐納法這樣的基本心法吧。
如果是對超廣角有困難的朋友,希望這篇經驗談能夠幫助到您。
話說,說起《九陰真經》或《九陽神功》,在此誠摯地向2018年10月30日修仙成道的金庸先生致上無上的敬意
感謝您,有您的武林,這世界才有如此多的絕世武學。
『認識超廣角--以心御眼,以眼御心』
在說超廣角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想要先分享--那就是等效焦距
一般說到等效焦距,通常都是以全片幅(FF、135格式等說法也有,都是同樣概念)的數字做基準。甚至極端一點,等效焦距等於『全片幅焦距』這樣的說法應該更好了解。
不同系統的機身,例如apsc、4/3等等,雖然鏡頭同樣都是35mm,但因為CMOS(感光晶片)的片幅不同,導致彼此之間會有視角上的差異,進而使成像大小不同。為了讓彼此之前不要雞同鴨講,明明鏡頭都是35mm,成像大小都不一樣,因此利用『等效焦距』來做換算、比較,大家都在同一個基準上,那就好理解多了。
簡單公式如下:
『等效焦距』=焦長*變換係數
例如說:
nikon apsc的35mm DX鏡頭,其等效焦距就是35mm×1.5變換係數,所以其等效焦距為52.5。
而4/3系統的35mm等效焦距就是35*2,所以其等效焦距為70。
由此可知,當使用apsc的35mm DX鏡頭(等效52.5)與4/3的35mm鏡頭(等效70),因為片幅差的關係,apsc的35mm DX鏡頭會比較廣,而4/3的35mm鏡頭則比較屬於望遠。
為什麼要說這個概念呢?
因為人眼的視角,雙眼的視角大概等於『全片幅』的35mm單眼的視角大概等於『全片幅』50mm視角
『全片幅』
『全片幅』
『全片幅』
很重要說三次!
曾經有個傻孩子還傻傻分不清楚的時候,買了一台apsc的35mm、以為自己買了35mm的鏡頭,就真的是35mm……
而35mm和50mm這兩個視角因為剛好對應到人眼,就被稱作標準焦距。
以實際上來說,35mm這個焦距算是小廣角,實際在拍攝的時候可以感受到空間感稍微不一樣。但確實就如同雙眼看到的感覺。
知道了人眼大概的焦距之後,那麼就可以開始試著『模擬超廣角』了。
超廣角,泛指24mm以下的焦段。
很多人買了超廣角之後,會覺得很挫折。我還記得我人生的第一顆超廣角,nikon dx 10-20mm剛入手的時候,轉到10mm,好寬、好廣,什麼東西都進畫面了,可是要怎麼拍?不知道
因為那時的我無法將眼前的畫面轉換成超廣角的情景。
由於眼前的情景可以想成是35mm,那麼超廣角的就是眼前的景象縮小再縮小,就像下面這樣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非依真實比例繪製)眼前的畫面如果像綠圈,那麼超廣角就是再後退再後退再後退好幾十步後呈現的橘框畫面。
我一開始很不擅長超廣角,但是透過這樣的『模擬超廣角』,我漸漸地能夠掌握眼前的畫面大概在超廣角會成什麼樣子,能先行模擬之後,我就可以很輕鬆地去思考構圖。當然直覺式地能夠直接構圖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是新手,我覺得這樣的練習能夠有效地直覺地練習那樣捕捉的感覺。
如果這樣的聯想還是有一點點困難,那麼更淺顯的說法就是:
超廣角=你現在看到的景色×往後退的步數,退越多畫面越廣。
『超廣角的構圖』
超廣角的特點就是可以拍得很廣、拍得很大,但也能捕抓的東西多,容易雜、容易不知所云。
最常見到的就是新手隨便抓隨便拍,拍的照片沒有張力,一看就是知道是剛玩超廣角的。
超廣角最大的特色就是『透視』,一條直線理論上從左邊畫到右邊,應該會是直直一條的。但是在超廣角雖然是一條直線,但因為透視的關係,它會扭曲變形,甚至延伸到某一個點後消失。
因此玩弄這個『透視扭曲』是超廣角最實用也最好用的一招。
而透視扭曲中,最常見的就是『線』的掌握。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上面這幾張圖都可以看見,雖然現實中這些場景都是長長的走道或是街道,理論上都是直線。但是在16mm的超廣角端,這些直線因為透視而產生壓縮變形,導致這些直線最終都收縮到一個消失點上。
因此掌握超廣角的第一個要訣:
『捕捉明顯的線條』
而理解了線條的重要性後,請記住,線條有很多種。有平行的直線、有斜線、曲線等等組合。
而其中,最無聊最無聊的線,非屬水平線無誤--並不是說水平線不好,但是水平線的感覺是一種穩定的、平穩的感覺,因此在視覺張力上並不強烈。
因此超廣角的第二個要訣:
『利用斜線、或是曲線讓畫面更加有趣。』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斜線和水平線產生的角度,角度越大張力越強烈
另外,有時候會比較尷尬一些。除了一條線之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線可以去排列。
那該怎麼辦?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可以用比較傳統的布局思維『前景、主體、背景』的概念來構圖。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這一張夕陽照是我在中部國際機場附近的海灣拍的。除了那顆快掉下去的太陽,還有那條水平線之外,還真的沒有什麼好玩的。
因此我的佈局就比較傳統一點:
前景:海。主體:夕陽。背景:沉積雲的天空。
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
這一張主要是想拍人群觀看飛機的畫面。不過因為飛機實在太小了,原本期待可以抓到波音747或A340那種大飛機,但很可惜都沒有遇到(這一張也蹲了兩個小時才拍到
如果是大飛機,由於移動軌跡加上體型的關係,可以很明顯地刻畫出一條直線出來,但這小玩意兒實在太小,分量並不足夠。因此布局策略上就改成了傳統『前景、主體、背景』。而太陽是逆光,所以我刻意用M模式,拉高快門速度(避免飛機糊掉),然後光圈開小(讓太陽呈海膽狀),完成這張照片。
前景:那堆人跟展望台。主體:小飛機。背景:海膽狀的太陽與天空。
當然,超廣角還有很多很多的玩法。不過我想這些概念通了,超廣角就可以掌握六、七成是沒有問題的。剩下的就是各種形狀的掌握。
那古不才,不是什麼頂尖人士。不過在網路上也看了很多先進的分享,自己來個拋磚引玉,歡迎各位朋友一起加入超廣角的行列吧!

『追記』
現代拍照非常方便。不單單只有相機。
手機,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一種相機。
現行的手機相機,大概的等校焦距大約在24mm前後,因此在拍攝時,如果覺得有一些些廣,可以將畫面稍微放大,就可以調整成和自己眼睛看得差不多大的畫面。
當然,如果以廣角端拍攝,也可以試看看通篇的一些方法,參考看看囉!
2018-10-31 23:18 發佈
這些線我都稱它為動線,很多人無法理解,因此用虛擬延伸線來稱呼或許可行吧。
動線,就是在視覺裡,有人認為它是動的,有人認為胡說八道。。
其實爭議點,在於有人看到的是立體的空間,因此線是動的延伸還具動力還在動,有人視覺認為騙鬼明明就平面,哪來立體,更哪來還會動。。。
呵呵,各說各話,那就繼續吵吧。。

同樣拍教堂,我偏要這樣拍。。


呵呵,空氣隨人激的,高興拍就拍,不高興拍就拉倒。。
其實,就是最原始的3分法架構,動線根本都沒啥考慮,因為黑媽媽的誰還認得誰啊。。。
沒人說夜晚不能拍教堂吧。。。

動線只供參考,因為是覺的東西,很難用方程式帶入。。
但是動線所營造的空間,或許,在拍攝時可以供參考,因為是覺要超越目前的平面視覺,轉換成立體的空間視覺。。
滿累的咬文嚼字。。。阿災。。反正,就是另一個思考的視覺空間。
很多滿好看的畫面,有時候不思其解時,畫畫動線,有時候由其交集點,延伸點,延伸虛幻點或線,可以幫助思索其為何視覺會接受它的原因或是道理吧。。。。

因為視覺是很直觀的,你可以越拍越積累的經驗累積其直觀的瞬間抉擇。。
但是沒有此空間視覺,即使畫了老半天,還是不知怎麼拍,怎麼按下快門。。

這張以前貼過,重貼高解析圖片.點進去用全螢幕無邊框的方式顯示(佔滿螢幕),眼睛距離電腦螢幕不要超過45cm近看,可以感受到近似還原現場的狀況.那太陽暴雨,並不常見,有些震撼.

再多談談我為什麼喜歡這張相片:

第一眼看,構圖就是最簡單地平線在中央分割成兩半的水平構圖.下面的一半是大地及蜿蜒流向天際的河流,帶出畫面垂直方向的縱深,和上面一半霧濛濛的天空和建築天際線組合而成的平面畫面形成對比.太陽,遊覽車列,電線杆電桶也產生一條對角線方向的構圖線,加強了河道的力量,讓畫面不會過度呆版.

仔細看,暴雨雨滴形成的隱約垂直線條把整個畫面強烈的水平感做了一個緩和.更妙的是,太陽接近傍晚的暖色調和另一半畫面陰雨的冷色調形成了左右雙色溫,再加上路上機車行人的趣味,這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象.
關於超廣角.泛指20mm以下的焦段.

這個說法.個人查了一下日本相機年鑑的資訊.

裡面的分類.是指24mm以下.

早年我們老攝影人士.也是如此認知的.

至於現在是否有新的看法.個人不知道.

以上參考.

ijk0001 wrote:
其實,就是最原始的3分法架構,動線根本都沒啥考慮,因為黑媽媽的誰還認得誰啊。

大哥這張也是符合動線的,還有色塊明度/彩度/面積的加權,共同造就一張平衡的美圖


樓主很多張作品的線
如果以繪圖或設計來說
應該是叫做透視線
就是空間方向性的延伸線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樣裁切,比較乾淨且豁然開朗.

老何2738 wrote:
關於超廣角.泛指20mm...(恕刪)

初學攝影時
被教育小於35mm就算廣角了
28或30mm就是很代表性的廣角鏡
再比這個小就可以加個超字
曾經入手過一顆24mm...半年後就轉手了
因為根本駕馭不來...
也許是光學工藝進步了
時至今日24mm好像已不算什麼
以前的主流廣角變焦可能20-35或18-35
現在言必稱14-24或11-16了...
話說現在用15-30還是很難駕馭...
kawli wrote:
初學攝影時被教育小...(恕刪)


以前攝影遵循基本的美學,例如人物左右比例、手腳比例不可差到誇張程度(透視變形要利用到"美化而不察覺"),所以24就很難駕馭;現在人根本不管這些,什麼建築物後傾(廣角仰到某個程度)根本聽不懂,拍人就一味仰角拉長腿、俯角瓜子臉,拍成蛙手、驢臉還是頑皮豹腳全不在乎(喔、耶、讚~~分享最重要),所以廣角越做越廣,別人裝不下的我裝得下=成功!

(以往16-35拍人?肖耶!現在我還覺得真好用欸)
ijk0001 wrote:
這些線我都稱它為動...(恕刪)
這些線飄忽不定,但能抓到就代表更上一層樓

2003大叔 wrote:
這張以前貼過,重貼...(恕刪)
如果是我,應該會把銳利化推到最高,然後加大清晰度,雨滴會變得很明顯

老何2738 wrote:
關於超廣角.泛指20...(恕刪)
見笑了,因為寫的時候腦袋動太快,沒注意到細節,已更正

紅豆生男孩 wrote:
樓主很多張作品的線...(恕刪)
感謝指正

kawli wrote:
初學攝影時被教育小...(恕刪)
我第一次接觸的廣角鏡是nikon的DX 10-20(等效15-30),剛買來的時候還真的怎麼玩都不會。
在flickr看了很多高人的構圖之後,才慢慢有了體悟。
現在則是上了全幅,用的是nikon的16-35,我常開玩笑說玩廣角鏡嘛,我能用也只會用的焦距就是16,16和16

jenhoxen wrote:
以前攝影遵循基本的...(恕刪)
廣角拍腳很好用的,先不管拍得好不好,只要把女友的腿拍長了,那就是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