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我是Photoer_NGO那古。
我常常在我的『IG』和『flickr』分享一些我拍攝的照片。
有時候會有朋友詢問調色、或是使用鏡頭的問題,前陣子遇到有朋友詢問我超廣角是怎麼玩的,講真的就是那樣玩

我看的書不多,只有《攝影師之眼》(這一本也影響我最深)、《決定性的瞬間》以及一些攝影集。多半我都是一邊參考別人的相片,反覆咀嚼他們的構圖,以及自行思考而得出。
不過,確實有些部分,是有跡可循的。
在此事先聲明,『通通盡收眼底!超廣角駕馭心法!』這樣一個標題是為了騙取收視率的


本篇說是心法,但絕對不是《九陰真經》或《九陽神功》這樣高階的心法,但說起來,也可算是吐納法這樣的基本心法吧。
如果是對超廣角有困難的朋友,希望這篇經驗談能夠幫助到您。
話說,說起《九陰真經》或《九陽神功》,在此誠摯地向2018年10月30日修仙成道的金庸先生致上無上的敬意。
感謝您,有您的武林,這世界才有如此多的絕世武學。
『認識超廣角--以心御眼,以眼御心』
在說超廣角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想要先分享--那就是等效焦距。
一般說到等效焦距,通常都是以全片幅(FF、135格式等說法也有,都是同樣概念)的數字做基準。甚至極端一點,等效焦距等於『全片幅焦距』這樣的說法應該更好了解。
不同系統的機身,例如apsc、4/3等等,雖然鏡頭同樣都是35mm,但因為CMOS(感光晶片)的片幅不同,導致彼此之間會有視角上的差異,進而使成像大小不同。為了讓彼此之前不要雞同鴨講,明明鏡頭都是35mm,成像大小都不一樣,因此利用『等效焦距』來做換算、比較,大家都在同一個基準上,那就好理解多了。
簡單公式如下:
『等效焦距』=焦長*變換係數
例如說:
nikon apsc的35mm DX鏡頭,其等效焦距就是35mm×1.5變換係數,所以其等效焦距為52.5。
而4/3系統的35mm等效焦距就是35*2,所以其等效焦距為70。
由此可知,當使用apsc的35mm DX鏡頭(等效52.5)與4/3的35mm鏡頭(等效70),因為片幅差的關係,apsc的35mm DX鏡頭會比較廣,而4/3的35mm鏡頭則比較屬於望遠。
為什麼要說這個概念呢?
因為人眼的視角,雙眼的視角大概等於『全片幅』的35mm、單眼的視角大概等於『全片幅』50mm視角。
『全片幅』
『全片幅』
『全片幅』
很重要說三次!
曾經有個傻孩子還傻傻分不清楚的時候,買了一台apsc的35mm、以為自己買了35mm的鏡頭,就真的是35mm……


而35mm和50mm這兩個視角因為剛好對應到人眼,就被稱作標準焦距。
以實際上來說,35mm這個焦距算是小廣角,實際在拍攝的時候可以感受到空間感稍微不一樣。但確實就如同雙眼看到的感覺。
知道了人眼大概的焦距之後,那麼就可以開始試著『模擬超廣角』了。
超廣角,泛指24mm以下的焦段。
很多人買了超廣角之後,會覺得很挫折。我還記得我人生的第一顆超廣角,nikon dx 10-20mm剛入手的時候,轉到10mm,好寬、好廣,什麼東西都進畫面了,可是要怎麼拍?不知道

因為那時的我無法將眼前的畫面轉換成超廣角的情景。
由於眼前的情景可以想成是35mm,那麼超廣角的就是眼前的景象縮小再縮小,就像下面這樣

(非依真實比例繪製)眼前的畫面如果像綠圈,那麼超廣角就是再後退再後退再後退好幾十步後呈現的橘框畫面。
我一開始很不擅長超廣角,但是透過這樣的『模擬超廣角』,我漸漸地能夠掌握眼前的畫面大概在超廣角會成什麼樣子,能先行模擬之後,我就可以很輕鬆地去思考構圖。當然直覺式地能夠直接構圖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是新手,我覺得這樣的練習能夠有效地直覺地練習那樣捕捉的感覺。
如果這樣的聯想還是有一點點困難,那麼更淺顯的說法就是:
超廣角=你現在看到的景色×往後退的步數,退越多畫面越廣。
『超廣角的構圖』
超廣角的特點就是可以拍得很廣、拍得很大,但也能捕抓的東西多,容易雜、容易不知所云。
最常見到的就是新手隨便抓隨便拍,拍的照片沒有張力,一看就是知道是剛玩超廣角的。
超廣角最大的特色就是『透視』,一條直線理論上從左邊畫到右邊,應該會是直直一條的。但是在超廣角雖然是一條直線,但因為透視的關係,它會扭曲變形,甚至延伸到某一個點後消失。
因此玩弄這個『透視扭曲』是超廣角最實用也最好用的一招。
而透視扭曲中,最常見的就是『線』的掌握。





上面這幾張圖都可以看見,雖然現實中這些場景都是長長的走道或是街道,理論上都是直線。但是在16mm的超廣角端,這些直線因為透視而產生壓縮變形,導致這些直線最終都收縮到一個消失點上。
因此掌握超廣角的第一個要訣:
『捕捉明顯的線條』
而理解了線條的重要性後,請記住,線條有很多種。有平行的直線、有斜線、曲線等等組合。
而其中,最無聊最無聊的線,非屬水平線無誤--並不是說水平線不好,但是水平線的感覺是一種穩定的、平穩的感覺,因此在視覺張力上並不強烈。
因此超廣角的第二個要訣:
『利用斜線、或是曲線讓畫面更加有趣。』




斜線和水平線產生的角度,角度越大張力越強烈

另外,有時候會比較尷尬一些。除了一條線之外,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線可以去排列。
那該怎麼辦?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可以用比較傳統的布局思維『前景、主體、背景』的概念來構圖。

這一張夕陽照是我在中部國際機場附近的海灣拍的。除了那顆快掉下去的太陽,還有那條水平線之外,還真的沒有什麼好玩的。
因此我的佈局就比較傳統一點:
前景:海。主體:夕陽。背景:沉積雲的天空。

這一張主要是想拍人群觀看飛機的畫面。不過因為飛機實在太小了,原本期待可以抓到波音747或A340那種大飛機,但很可惜都沒有遇到(這一張也蹲了兩個小時才拍到

如果是大飛機,由於移動軌跡加上體型的關係,可以很明顯地刻畫出一條直線出來,但這小玩意兒實在太小,分量並不足夠。因此布局策略上就改成了傳統『前景、主體、背景』。而太陽是逆光,所以我刻意用M模式,拉高快門速度(避免飛機糊掉),然後光圈開小(讓太陽呈海膽狀),完成這張照片。
前景:那堆人跟展望台。主體:小飛機。背景:海膽狀的太陽與天空。
當然,超廣角還有很多很多的玩法。不過我想這些概念通了,超廣角就可以掌握六、七成是沒有問題的。剩下的就是各種形狀的掌握。
那古不才,不是什麼頂尖人士。不過在網路上也看了很多先進的分享,自己來個拋磚引玉,歡迎各位朋友一起加入超廣角的行列吧!
『追記』
現代拍照非常方便。不單單只有相機。
手機,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一種相機。
現行的手機相機,大概的等校焦距大約在24mm前後,因此在拍攝時,如果覺得有一些些廣,可以將畫面稍微放大,就可以調整成和自己眼睛看得差不多大的畫面。
當然,如果以廣角端拍攝,也可以試看看通篇的一些方法,參考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