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ue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the visible, not the invisible.” - Oscar Wilde
四年前開始摸索攝影算是個偶然,而去年以來幾乎只拍街頭更是個偶然中的偶然。後來回想起來,小時候就會對一些自己覺得美的東西感到著迷,即使不可能擁有也看得高興,例如某個年代的 Mercury 車尾燈以及隔壁鐘錶店賣的梅花麥手錶。稍長之後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帶著紀錄片色彩的寫實電影,像是早期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等。因此細想之下,會喜歡上攝影也就不是那麼的因緣湊巧,而毋寧是烙在 DNA 上的某種印記,只是過了一大段歲月才終於萌發而已。
這幾年使用的一直是 E-M5 的一代機,因此去年十一月所貼的年度回顧就直接放在 Olympus 單眼相機版:【攝影回顧】2016 年的街頭偶遇。如今對許多相關器材的了解脫節已久,而我對相機功能的需求也並不算高,因此這篇就改貼在觀念及技術攝影版。街頭攝影在台灣是屬於比較小眾的攝影類型,貼在網路社群照片的關注度會比以前拍風景生態照來得少,不過這點我並不在意,只要自己拍得高興就好了。
街頭攝影的多變性、不可預期性,以及人在街上或其他公共空間所呈現出來的真實樣貌,這一直是兩年來我很感興趣的題材。雖然在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餘,能夠抽空上街拍照的時間很有限,今年又搬到了離市區有點遠的鄉下地方,拍照的機會又更少了,不過仍然希望攝影的習慣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甚至當成陪伴自己終老的興趣。今年雖然拍得不多,還是有累積一些東西,這邊放的就是從去年十一月中到現在為止的部分照片。
最早開始學習拍照是以風景與生態為主,並不覺得住在花蓮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但在開始拍街頭後,卻多少感受到一些地緣上的限制。首先面臨的,就是拍攝空間的侷限。花蓮的市區範圍並不大,人口也不算多,在不是非常多樣化的街道上遊走,可以取材的機會比起西部大城市要來得少,往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才比較有機會碰到值得拍的場景。再者,許多攝影方面的展覽、演講與圖書也比西部少得多,通常只能透過網路資源來自我學習。不過沒關係,相信只要能持續的拍下去,時間拉長了,總會留下一些在地的紀錄。
#1《花蓮火車站》

停泊在月台上的是太魯閣號。不管是外觀或是座位的舒適度,我都認為太魯閣號優於後來的普悠瑪號。
在每天早上送小孩進市區上學後,如果當天比較不忙,偶爾可以有一小段時間在市區走走拍拍。偏偏通常這時街上沒甚麼人,很難拍到甚麼東西,比較有機會的大概就是轉進已經熱絡起來的菜市場。對於充滿活力、有著濃濃在地台灣味的傳統市場,我一直都很有興趣,希望過幾年可以把相關的照片彙整成一個主題式的專輯。一般說來,傳統菜市場的場景比較雜沓,人物也經常在快速移動中,在構圖上需要多費點心思,但卻是練習掌握拍攝時點的好機會。
#2《口渴》

#3《紫色汽球》

拍的時候正值母親節前夕。
#4《媽媽騎士》

#5《菜市場》

最近喜歡拍這種多層次複雜構圖的照片,但是在周遭不太容易找到適合的場景。
在全球化浪潮以及規模經濟的驅使下,除了少數地區外,世界各角落所看到的視覺元素越來越像,地球村不再只是個概念或預測,而已是真實的存在了,即使是後山的花蓮也不例外。從連鎖餐飲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到小孩所熟悉的史奴比、加菲貓、凱蒂貓,再到媒體所播放的好萊塢電影、日劇、韓劇,甚至許多地方所過的節日也都漸趨一致。從攝影的角度來說,社會多樣性的逐漸消失很難說是件好事,不過這也是莫可奈何的。
#6《加菲貓》

#7《史奴比》

是不是寵物養久了,姿態與表情也會與主人越來越像?
#8《刺青》

#9《聖誕節》

#10《西洋鬼與中國鬼》

隨著觀光產業的被重視與外來遊客的湧入,花蓮市區與景點的樣貌在這些年有了些改變。走在一些街道或遊憩點上,可以看得出來許多設施與活動都是為了配合觀光而設置。有些設計得還不錯,但俗艷的東西也不少,例如火車舊站廣場的巨大滾動石球以及太平洋公園入口處的大型鯉魚塑像。台灣各觀光景點一窩蜂相互模仿的結果,就是地方個性的逐漸模糊泯滅,賣的紀念品永遠是那幾樣,地貌上的硬體你有的我也有,各縣市花大錢的煙火也都已經看到麻痺了。
#11《調色盤》

#12《街舞前》

#13《舊酒廠園區》

#14《七星潭》

在這裡拍照時,我有時會提醒遊客這個水域並不安全,最起碼不應讓小孩子下水,不過大部分遊客都聽不進去。
#15《來追我啊》

最後真給追上了,限於網上尺度,精彩的恩愛照就不貼了。話說回來,其實在曖昧不明以及追求階段的畫面往往才是最美的。
在街上遊走拍照最常取材的,除了行人就是店家與小攤了。許多店家為了網路宣傳效果,大都很樂意讓人拍照。不過也有的會以為你是來抓仿冒的而有所排斥,碰到這種情形當然還是要尊重對方。好笑的是,有一次拍一家很有名的小吃店時,不僅乖乖的讓人拍,神情還異常緊張。後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家店因之前沒開發票逃漏稅而被開了不少罰單,顯然我是被誤以為來盯哨的國稅局的人了。
#16《卓別林》

#17《章魚燒小丸子》

#18《不自由的椰子》

#19《時光旅人早餐店》

#20《何昔日之芳草》

酒井法子一百塊便宜賣,廣場上的大嬸一直在向我推銷這張中古畫報。
#21《World Gym》

#22《眼》

我一直很喜歡拍小孩。街頭攝影追求的是真實自然而不經設計的人物與場景,而天真活潑的小孩正是絕佳的拍攝對象。歐洲有些國家對於在街上拍小孩會有比較多的禁忌,我就曾經在倫敦白金漢宮旁的公園因為拍小學生戶外教學而被嚴厲制止,這自然是國情相異而有不同的考量,喜歡出國旅遊拍照的人最好還是要留意些。在台灣就還好,在外面拍小孩我通常會跟大人打聲招呼並說明來意,大部分人也都樂於分享他們小朋友的可愛樣貌。
#23《美崙田徑場》

#24《雙胞胎》

#25《小貞子》

#26《玩耍的姊弟》

#27《壁畫與剪影》

#28《球》

雖然學生時代曾在台北待了整整六年的時間,不過活動範圍大都侷限在學校周邊,除了市區重要景點外,大部分的大街小巷都不曾踏進過。今年趁幾次上台北的機會,也抽出了點時間去西門町與五分埔拍照閒逛。曾聽過有住在台北的街頭攝影人埋怨,比起國外的很多城市,台北並不好拍。聽在我們這種僻居東隅的人來說,有著這麼大以及多樣化的拍照空間,這已經夠令人羨慕的了。
#29《五分埔布店》

這還是第一次來到五分埔。希望全球化浪潮與規模經濟的趨勢,不至於會讓台灣這種已經不多見的有特色的地方走入歷史。
#30《五分埔路口》

#31《板橋車站裡的理髮店》

#32《萬花筒》

我的童年以及慘綠少年時光是在台南的安平區與西區度過的,直到高中畢業北上念書才離開台南。成長階段的點點滴滴一直是最珍貴的回憶,因此開始學拍照後就很想用影像去留下一點具體的東西。可惜的是,小時候所住過安平的眷村已被夷為平地,以前所認識的人也早已風流雲散。西區的老家倒還健在,只是周圍一帶已經擦脂抹粉,搖身一變而成了熱門的旅遊美食地點了。現在只要一有機會回家,就會在中西區一帶走走拍拍,累了就坐下來吃點台南小吃,希望幾年後也能累積足夠的照片,編出一輯與回憶有關的家鄉專題,只給自己看也值得。
#33《餵公子吃餅》

國華街這家攤子有這麼一個特別的名字,語出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
#34《赤崁樓紅牆》

#35《玩手機的小孩》

#36《神農街》

小時候住在離這不遠的信義街,如今五條港一帶已成了遊人如織的地方。
#37《牆上的電箱》

在這老社區的巷弄拍照時,兩個經過的女生好奇的問我拍甚麼,我據實以告。結果她們還是滿臉疑惑的走了,走沒幾步我卻聽到了她們的竊竊私語,原來她們認為我的精神狀態有問題。

一般說來,街頭攝影與紀實攝影被認為有重疊的部分,但也有其殊異之處。雖然同樣是強調真實自然的拍攝,不同於紀實攝影多側重在實際事件的內容本身,街頭攝影可以有比較多的創意視角或情緒營造,即使是單純錯位所得到的趣味畫面,也可以是張出色的街頭照。
不過在街頭攝影拍一陣子之後,自己總覺得心裡有點不太踏實,即使是他人傑出的視覺遊戲照片,看多了類似的技巧,有時也覺得未免老套。反倒是看了一些重要的紀實攝影專題後,心裡有著更多的波瀾,或許自己身體裡也淌著一點紀實攝影的血液吧。不過我們畢竟不是職業的新聞紀實攝影師,現實也不允許大量拍這類的照片。然而我會想在拍街頭的時候,試著觸碰一些社會現象的題材,並在累積一定數量後形成主題式的專輯,這或許是以後可以延伸發展的一個方向,就怕沒太多時間可以上街拍照或者踏訪許多地方就是了。
下面這張照片是在後火車站所拍的,畫面中是一位在貨運火車中搬運水泥的工人。在台灣一包水泥的重量是 50 公斤,可以想見搬起來是很不輕鬆的,歐盟在多年前早已制定水泥包的重量從 50 公斤改為 25 公斤,以避免搬運工受到職業傷害,這是台灣所應該要學習的勞動法令思維。除了重量之外,吸入水泥塵對肺部也有相當的傷害,這是為什麼搬運工會將全身包得密不透風,只留著雙眼在衣物外的原因。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位搬運工竟然是一位女性。如果不是因為家境有困難,哪個女生會願意來做這容易傷害自己身體的粗工?
#38《水泥搬運工》

#39《賽德克族小孩之一》

這張是開車經過南投的山區省道時停下來拍的。基於尊重,拍前有徵求小孩家人的同意,樂天好客的賽德克族朋友還請我吃他們正在烤的鹹豬肉。
#40《賽德克族小孩之二》

在年中的時候,拍著拍著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拍街頭的料,尤其在看過許多國際街頭攝影師的傑出作品後,更覺得前面有一道隱形的鴻溝似的,也因此停頓了好一陣子。不過後來轉念一想,何必太在意跟他人的比較,只要真能從拍照中得到屬於自己的樂趣,一直拍下去也都持續有些收穫,這也就夠了。正如很有個性的街頭攝影師 William Klein 所說的:
“Be yourself. I much prefer seeing something, even it is clumsy, that doesn’t look like somebody else’s work.”
拍得不夠好沒關係,能夠不模仿他人而拍出自己的風格,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這麼期望來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