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問微距攝影技巧

請教各位有玩微距攝影的大哥

我本身大部分都是拍攝晨昏及風景類的題材,不過在去年出有買了一顆sigma 150mm微距鏡(機身是使用300D及5D)想要試試不同的題材,目前深覺得微距攝影難度很高,

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
如果要拍攝昆蟲很容易失焦因為很難遇到沒有風的狀況,又要追著蟲跑所以使用腳架是來不及的,所以我大部分都是手持攝影,
為了維持安全快門只要加大光圈到f2.8景深又太淺,那麼只好縮光圈及拉高iso至1600(犧牲畫質)但是大部分安全快門還是不夠
以下這張照片是在室內用腳架拍攝(那就解決風的問題)ISO100光圈F22曝光2.5秒測光在樹葉上背景用太陽燈側照
PS沒用閃燈
請問微距攝影技巧

看起來效果還不錯,但是到戶外攝影就失敗
用腳架也沒用要長景深就要縮光圈,縮光圈就勢必快門變慢,快門變慢就增加失敗率

我需要的是小光圈又高速快門(1/200)

於是我目前使用得方法是在光圈優先模式下固定住快門速度(1/200)然後縮光圈,而正確的曝光則交由TTL閃燈填補,至少主體成功率大增及景深也夠,但缺點是背景容易黑掉(視背景與主體距離與反差值)

以上不知大家是如何微距攝影的呢?
2008-01-29 19:0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微距攝影技巧
看過有人在牛伯伯拍蝴蝶用腳架.他用的還是vr鏡哩...
不過我覺得腳架太麻煩了.虫很難停止不動

我覺得用外閃比較ok.要想辦法不要由正面閃,
但是閃光燈有時會造成鏡片耀光也是麻煩.不要太正對鏡頭閃比較ok

外閃不用的話,那縮光圈又吃不夠光...所以我覺得沒vr的人.用外閃比較容易成功
我沒有玩微距,但是我常拍昆蟲...

印象中,一般拍昆蟲的光圈大概都在 F5.6 ~ F8 之間比較常用,我自己拍的時候大概也都差不多是這樣,其實 F8 在陰天拍都有點勉強了,再縮下去當然是什麼都拍不到啦...

如果要不用閃燈,那最好就選擇有出太陽的天氣拍,如果很要求清晰度,但不要求把昆蟲拍得很大,稍微站遠一滴滴(也不能太遠喔),用 F8 拍其實都還滿不錯的啦,用 100% 看圖的話都可以看到蝴蝶翅膀上的鱗片了~

如果您真的很挑剔的話,既然 5D 都玩得起了(我只玩得起 400D 啦,而且只有"偽"Macro),那再添一支環閃又何妨呢?

假如想要隨便拍都能達到要求的話,說真的,我覺得拿小 DC 拍蟲蟲還比較好玩~


加上幾張 400D 的測試給您參考,但不是用微距鏡拍的,當天雲層非常厚,偶爾還飄著小雨~ (完全手持無閃燈,全部都只有用 PhotoShop 縮圖,沒有作任何銳利化)

(三星雙尾燕蝶, Sigma 17-70mm Macro, F5.6, ISO 100, 無裁切)


(小紫斑蝶, Canon EF 70-300mm IS USM, F8, ISO 200, 無裁切)


(眼紋擬蛺蝶, Canon EF 70-300mm IS USM, F8, ISO 200, 無裁切)


(琉球青斑蝶, Canon EF 70-300mm IS USM, F8, ISO 200, 無裁切)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生態微距攝影一直都是小弟的攝影主體,幾乎沒有拍過其他的,針對樓主的問題,小弟大都是這樣做
樓主參考看看~

1.150MM不輕,可嘗試用單腳架以減輕重量並減少手震機會。
2.在光線允許情況下,ISO:400,AV模式光圈6.3以上景深應可接受。
3.在光線不允許情況下而必須用閃燈時,用M模式光圈14以上,快門大都在60~160左右,看你要
用何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要的感覺,適時調光圈來調整景深,一般來說閃燈補主體而快門及ISO
則補背景,萬一被攝物後面無可吃光線物時,拍出來還是一片漆黑,這也是沒法子。
4.還是要善用閃燈補光,生態很多會用到逆光拍攝,適時的補光讓主體不會曝光不足。

其他還是要多拍才會發現更多問題,這也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多拍就會進步,單腳是需要滴,閃燈只能補光,不能當主要光源,不然影像會很平版不立體,iso值每人能接受程度不同,高光情形小弟覺得c家iso400尚能接受,但過暗就不行了
拍微距的話, 若要比較不受太大限制的話, 使用閃燈是必須的, 因為通常環境光源通常是不足的.

手持若不使用使用閃燈, 大概只能調高 ISO 或用比較大的光圈來拍. 但是用高 ISO的話, 比較容易有雜訊的問題, 而且環境光源真的不足的話, 能拉高的快門速度一般都蠻有限的; 而用比較大的光圈, 則易有景深太淺或者主體容易脫焦的問題.

單腳架是可以用相當程度的穩定機身的效果, 但還是比不上使用閃燈來拉高快門速度的有用. 若真的不想用閃燈或想要有不同的感覺, 例如背景環境光也想收進去, 那用三腳架是不可少的了. 尤其是放大倍率愈高的話, 對於相機的震動愈敏感 ( 很容易拍出糊掉的照片, 或不甚銳利的照片 ), 用穩固的三腳架 + 反光鏡預鎖 + 快門線 通常是必須的.

用外閃比較方便手持, 因為可以把快門速度拉高 ( 1/160~ 1/200 ) 以減少手振的機率, 又可以縮光圈來增加適當的景深. 拍的時候, 鏡頭或機身, 或自己的身體可以有東西依靠著, 也可以大大減少手振的機率.

建議不要用內閃, 因為鏡頭常會擋住主題. 用外閃的話, 建議加個 "離機延長線" 來創造不同角度的補光. 當然了, 有微距專用的外閃是最好啦, 如 Canon 環閃的 MT-14EX, 或微距雙閃 MT-24EX.

另外, 建議不要用到像 F22 這樣小的光圈, 會有一些光線繞射的問題而影響成相品質. 雖然會根據使用的鏡頭焦段以及想要的效果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狀況下都使用 f5.6~f16 而已, 尤其是 f 8~f11 這段, 因為它通常是鏡頭成相最銳利的光圈大小.

背景容易黑掉的問題, 在使用閃燈且光圈快門不變的情況下, 可以適度調高 ISO 值就可以把背景環境也收進去了.
您好~

小爹自從去年收到生日禮60mm物微距鏡頭之後

開始掉入微距深淵,從此不自拔

拍到現在也將近半年,或多或少也累積了一點點經驗可供您參考

1.拍微距,小爹個人喜愛有外閃來增加快門速度,所以每次拍生態幾乎都掛外閃上陣,連大白天也是(手動、TTL皆可自由變化)

2.一開始拍生態的時候也是失敗連連,後來改用手動對焦之後成功機率變高許多

3.同一焦點多拍幾張,之後在挑合焦成像

4.光圈拍蝶F7.1(為了讓散景更美)~拍蟲F20(蟲的焦平面更立體,所以縮的夠小景就能夠更深表現出蟲完整面貌)

5.還有一點練到合焦手感之後,接下來要能找出被攝物焦平面(拍蝶幾乎是平視且鏡頭與蝶身成90°例如⊥垂直線是鏡頭方向平行線是蝶身)

6.腳架見仁見智,目前為止小爹只用過一次來拍生態就是拍攝金蟬脫殼,因為他幾乎定點,其他狀況全靠手持

以上幾點是小爹不專業心得分享,有些感覺小爹已經盡量用文字表達,若表達不明也請更多前輩補充指點


補上幾幅近攝:


開閃燈,設定TTL

http://dgphoto.photosharp.com.tw/DGPHOTO/Utility/ShowPublishImg.aspx?fromAlbum=Y&Author=cumi&Size=100&FileName=20080129105908_0.jpg&StorageId=1





沒開閃燈在陽光充足下光圈縮到20手持一樣可以成功,如下幅蜘蛛即是

龜毛小爹攝影城堡:http://blog.xuite.net/cumi/d50『 我們所改變的世界是孩子們的未來 』

對岸 色影無忌的文章...很受用.....請參考

http://article.xitek.com/showarticle.php?page=0&id=848
















lcying.tw wrote:
我沒有玩微距,但是我...(恕刪)


其實我也很掙札是否需要環閃(很貴的)先練好技術再說了,謝謝你的分享
EOS350D,GRD2,D90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