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阮義忠 "攝影美學七問" 摘要筆記. 第七問"攝影與人文"

第七問. 攝影與人文
阮義忠
黃春明

p.172
阮: 可以展覽的水平在你的定義是什麼?

黃:
我對一個展覽水平的看法--當然. 我們今天談的是攝影

我只注重它的內容

由於我的小說很注重寫實. 注重現實的東西.
只要離開現實. 寫實的意識活動. 我就排斥
當然這可能是不對的
只是我個人的想法而已.

依我的看法. 在創作中. 那些技巧. 美學理論. 抽象思維....等等專業知識技能
是屬於攝影家自己的東西
他們平常要很用功去充實這些專業
但是要表達出來的卻不是這些

他們必須用這方面的技術能力. 去捕捉一些給大眾看的懂的東西才行. 這樣才能跟社會建立一種溝通. 而攝影家也才有力量真正參與社會的推動

我是用這種標準看影像創作的. 我從內容著眼



阮:
你的意思是....每一個人內心對不同事物的不同感受. 並不是樣樣都值得表達出來?

黃:
可以這麼說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能被不同形式. 不同內容的每所感動
但是說道表現
就應該去表現那些和別人有關的東西

我看照片的標準也是一樣. 我要看的是: 攝影家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不是告訴了我們什麼美不美.

阮:
你在目前國內的攝影展覽中. 得到最強的訊息是什麼?

黃:
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 多半會要人講話小聲-噓..小聲點. 不要吵

當精神很好很健康的時候. 他就不怕人家吵. 聽的音樂也可以選擇強而有力的節奏

我覺得當整個社會有了病態
可能趨向如軟綿綿的東西就出來了.

然而些作家也盡量去符合這種時尚. 寫出畫出拍出軟綿綿的東西
或者這些創作者本身就是社會病態的一部份吧?
他們表現出來是病態的東西. 卻把它解釋的很美.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美
頹廢也是一種美

像沙龍到現在還在國內流行. 不是嗎? 那些假借鄉土知名的小趣味攝影展更是一副副嚴重的病容


阮:
你覺得你的照片和小說都在表達同樣的精神嗎>?

黃:
我認為我的照片拿出來不會臉紅. 雖然我並不是想成為攝影家
不會臉紅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們已經夠好
而是我認為. 我把照相機放在社會層面去用它. 正如同我用筆用文字一樣
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社會上. 什麼都應該把它歸到社會這個大原則裡 - 這是我的執著.
也可以說是我對文學藝術創作的偏狹看法
當然我對攝影也是如此要求

我經常在台灣各地. 回來之後用文字記錄時常常會有不夠詳細的感覺
因此. 用相機. 就能使我在事後把整個紀錄重新展開
我的攝影大概是止於這樣的性質



**拉帝格(J-H Lartique 1894-)生於富裕家庭.
一輩子都用童稚的眼光來記錄人生的甜蜜與愛.
他拍攝對象多半是自己的家人及親友

拉帝格在他的作品中真誠反映了他樂觀的天性.
因此儘管他所表現的盡是上流人士的休閒生活. 也令人感受到一股十分健康的精神內涵



阮:
如果光就一張照片來看. 你覺得是否能讓人感受到創作者的信念呢?

黃:
很難. 我不是說照片很難表達人文的東西.
而是針對剛剛說的那張小孩子的照片的話很難
照片只是幫我做一個紀錄而已. 並且成為我記憶的一部份


阮:
難的原因在哪裡?

黃:
比如說. 我剛剛花費了那麼多言語. 才把這件事給我的感動說清楚....當然我還認為不是很清楚
如果事情要清楚. 概念還是不夠的

而以一張照片來說. 它就難在: 以一個畫面來傳述所有的東西.

我所謂的難並不是它辦不到. 而是它實在是非常難. 比所有的表現形式都要難
我認為比小說. 電影. 戲劇. 繪畫都要難
儘管這麼難但它還是有可能表達的

我試著用繪畫作例子好了
比如說. 蘇聯革命前後的一些畫家. 在當時的文學主流=小說的影響下. 也朝同一思潮匯集
即社會主義的寫實表現

那時的李雅.禮賓(Ilya Repin 1844-1903)
他的繪畫雖然僅是一張. 但我覺得他所表現的就不只是畫面上的事件而已
"一個意外的歸來"這張畫他前後畫了六年
他以一個家庭為焦點
一個在戰場失蹤的家人. 戰爭後. 出現在家門口
畫中的婦人當然是他的太太
小孩是他的兒子
僕人還是從前那一位.
大家回頭看. 都愣住了

那種悲喜交雜的情境多感人阿.
雖然沒有其他的說明. 但我們卻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到畫面之外的意義
在這個事件之前. 這家人會是什麼樣子. 相見之後又會是如何擁抱並傾訴這份思念

雖然李雅禮賓沒有畫出來. 但他卻已交代出完整的內容與精神
他把一個事件的發展. 在最恰當的地方表現出來

我覺得攝影也可以.
只要你在事件當中切對部位. 落實焦點. 什麼都會清楚起來的
當然它還是比繪畫要難


阮:
你覺得有沒有什麼辦法可克服攝影的困難所在?

黃:
我覺得如果攝影只是在等待一個什麼東西要去捕捉的話. 那就已經把攝影的表現力給限制了

我認為攝影也可以像拍電影那樣. 可以安排. 不好的可以一直排演下去重拍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種手法是造作
但是我覺得如果這算造作. 那電影豈不更造作. 小說也造作. 詩也造作. 沒有一種藝術不造作的

因此我覺得. 只要我們把它經營的很好的話..讓你看到時. 很容易跟你溝通. 很容易讓你共鳴. 那什麼造作都不會有人在乎的



阮:
我十分訝異你會有這種想法. 可不可以把你所謂的安排手法說的更清楚一點?

黃:
比方說我剛來台北不久時. 中山北路的中山市場那裡有一家烤雞店.
在當時可是有錢人才能光顧的起
那種烤雞就是現在常見的. 把雞串起來轉著烤. 油汁就這麼滴下來.
就像在今天這麼冷的天氣裡. 一個小孩子穿著大人的衣服站在櫥窗外.
他不敢對著那些雞看. 只是背偎著櫥子在取暖


如果我把當時的場景重新佈置出來. 然後請演員演出. 拍出那樣一張照片.
你一定會覺得我是刻意安排
但他事實上是我曾經親眼目睹過的景象

我的方式是這樣. 不知道國外有沒有人這樣拍. 在國內我沒見過


阮:
有. Cindy Sherman就是完全用安排的方式來拍對象的.
而這個對象全都是她自己裝扮的
她把自己打扮成曾經感動過她的的人物. 用來傳達感動她的人生經驗.
在你看來. 這樣的安排手法你會不會反對?

黃:
我沒看過她的照片所以無法置評. 不過這種方式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不會反對
我覺得攝影是一種紀錄事情的方法. 也是一種寫實的方法
很多的寫實作品. 不論小說繪畫.
都是要去再求精緻的
要求其精緻. 有時就要安排.

我不是要在形式上求精緻. 而是要使內容很完整的跟對方溝通的..(溝通上的)精緻


阮:
你這樣安排的手法我想可能有人會反對?>

黃:
這也是一種攝影的方法阿! 反對方法幹麻? 要反對的應該是拍出來的內容. 而不是方法
如果一位攝影家用任何一種方法都沒有拍出好東西來. 那是他侮辱了這個方法
並沒有所謂攝影能不能做這樣或那樣的事吧
你本身反不反對?

阮:
我並不怎麼反對. 因為我看到有好的作品

基本上. 我認為屬於在街上隨時等待東西出現的snapshot即興攝影.
這也有某種程度的安排意圖與方式

黃:
是阿. 布列松有很多拍的街道. 就是在那裡等嘛!
其實你拍的"八尺門". 也有很多是在那裡等機會.
等機會. 找角度. 這都是一種安排

攝影本來就是要去捕捉隨時或消失的影像. 我這種安排也是如此
--是把不可能再碰到的人生經驗以另一種方式用影像表現出來

阮:
有一個說法: 攝影是去"發現". 而不是去"生產""製造"
在這個意義上. 你所使用的手法算不算一種製造?

黃:
我覺得不是. 攝影家不應該把自己的表現範圍弄得太窄. 而應該盡量的去把領域拓寬

你所謂的"發現". 其實也是把已經發生的事情抓住而已. 我要抓的也不過是"發生在更早的一些事情"而已

除非你再按下快門一瞬間底片就自己洗出影像來
要不然你的暗房處理都是一種加工
不是原原本本的東西
原原本本的東西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夠的. 他一定要加一點東西進去
我覺得一點也不需要把自己的領域設限. 不必要!!


~P.182

阮:
以小說來看, 如果一位作家的出發是寫實的而計法也是寫實的, 我們很容易就看出他表現的誠不誠懇?
而基於同樣出發點所拍的照片, 你覺得可不可以看出創作者的誠懇度? 及技巧深不深刻?

黃:
我覺得相當有可能
如果要看美, 看構圖什麼的, 一般人可能比較遲鈍. 因為這是專業問題
至於要看創作者誠不誠懇, 包括他的心態, 小孩子都會懂. 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感覺

所以我們看到一件作品, 明明表現的很好, 形式又很美, 卻很容易發現它的造作
因為是假出來的

杜斯妥也夫司機的"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一書中, 主角去嫖妓
當妓女把衣服脫光時他又很矛盾, 馬上責備起自己來, 跪在她的面前說"你是人類苦難的象徵"
如果作者不誠懇, 你看這句話多肉麻阿
看杜氏小說的人沒有人會懷疑他的誠懇度


阮:
你有沒有從照片上看出苦難的例子?

黃:
當然有啦. 有些非洲饑荒的作品, 最近經常出現的
就拿國內的來說, 有時不經意拍到的的照片, 像記者採訪人間悲劇的東西就有這種力量
那並不是很難的


阮:
苦難的象徵是不是一定存在於特殊對象階層?
離開這個範圍, 比如說上流社會, 就很難令你看到?


黃:
離開那些範圍, 我倒很少看到


阮:
換句話說, 這是否意味著: 要表達苦難的象徵, 一定要去拍中下階層的生活?

黃:
當然, 以杜氏小說中那個苦難的象徵為例, 那是當時帝俄將崩潰而尚未革命之前, 所發生的社會階級問題
尤其妓女的地位比現在還低
他拿她作代表, 並不只是在敘述一個人的墮落或處境
而是以她來反應整個社會的階級問題
她為何會那樣苦? 為何賺的錢會受到層層剝削? 這都是有時代社會的背景

換到現在來看, 以前的苦難很清楚, 現在當然也有, 只不過已經模糊了
很難用照片去表現, 要慢慢地去挖啦!
存在我們社會的苦難已經被一些假象所掩蓋了, 才會有什麼安和樂利的字眼出現
我們只要把假象去掉一樣看的到
而這就要靠文學家, 攝影家他們敏銳的觀察力, 去把這個象徵找出來


阮:
當你面對一件事情, 有特殊感受而想要表達時, 腦中先想到畫面還是文字敘述?

黃:
不是畫面也不是文字, 而是那件事實, 整件事情.
你是搞畫面的你會用影像去表達, 你是用文字的會把它變成文字
如果我是個文盲, 只要有感受, 也會用嘴巴說出來的
用語言來講, 用文字來寫, 用影像來表現, 這都是之後的事
在當時的感受, 我的腦海裡只有整個事件


阮:
不管畫面或文字, 你當把它當成手段, 你是要藉著它們說出你想要告訴別人的事了/?

黃:
我先有一個問題, 你看過我的小說沒有?

阮:
當然看過, 每一篇都看過

黃:
我的小說看了之後, 到後來都不是文字, 而是一個一個畫面
很多讀者比較細心的, 都有同樣的感覺
他們這麼說: 黃春明, 我從你的小說中看到的是一個接一個的畫面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阮:
我有同樣的感覺

黃:
我的視覺性比較強, 我會喜歡攝影, 拍紀錄片, 可能也跟這有關

不管用文字或用影像也好, 我所在意的是: 如何把一些事情讓別人很容易接受. 很容易明白. 而且會接受的很深刻!!
如果那件事情用文字可以表現的最有力, 我就用小說
若用攝影最有力我就用影像
我不太在意方式, 而在意效果


阮:
當我們看到一篇好文章, 會有一讀再讀欲罷不能的感覺
你再看照片時, 會不會有一看再看的感覺呢?

黃:
提到這個, 暫時先不談我個人的經驗, 我們就一般人看照片的習慣來說
現代人一天要看多少照片呀!
電視也是一張張照片這麼地播過去....當然, 你們搞攝影的人不一定會承認電視是一張張照片
其實在一般人來講, 照片和電視都是畫面, 報紙雜誌又有多少畫面
現代人看文字的篇幅和時間反而少多了

這種現象存在一種危機.
因為看太多畫面了, 反而不會看照片
他們以為看照片, 就是看到人啦事情啦, 就這麼看過去
而看文字, 一般人都會經會腦筋去想
而看照片往往是一種反應
因為一天有這麼多圖片出現在一個人的眼前, 反而使他們對照片的訊息產生麻痺了

回到你的問題>我看照片有沒有一看再看的慾望

但不是馬上
是隔了一段時間之後再看看
再看時, 還是覺得很有意思, 而且有新的感觸
一些有啟示性的照片是很耐看的, 會讓你去想, 去思考

阮:
這是否意味著, 你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容易看到的影像, 會特別使你想一看再看?

黃:
不是不是不是
照片雖然容易存留, 但一般人再報紙雜誌上看到照片時, 不會有去存留它的慾望, 看過就算了
(那些照片絕大多數都是機能性的, 廣告就是廣告, 報導就是報導. 意念極單純. 關鍵還是決定再照片所傳達的意念上)

跟一本書不一樣, 你看完了, 還有可能去重翻它, 甚至介紹給別人看
一本好的攝影集就跟一本好書一樣, 很可能可以使人一看再看, 因為你已經整理過了且成為一種資料

我個人看到好照片會存留起來
但積了一大堆到後來就不知從何找起了
雖然如此, 它們影像在我腦海裡卻非常深刻
如果我一想到哪一張照片曾經給我感動或啟示時, 我不必翻箱倒櫃, 只要一回想, 畫面就出現了
你介紹過的攝影大師的作品也都印在我的腦袋裡. 一想就有了

但是我想到小說時, 就只會想到故事或概念, 我一定要翻出來重讀一遍才行

p.188

阮:
談到現代人, 一天有那麼多畫面出現在他眼前
我想. 照片已經變成人對外在世界最直接的接觸印象. 有時這種印象正好誤解了事實
比如說有些人心目中的美國就是萬寶路香菸牛仔, 或那些紅極一時後又消聲匿跡的歌星
因為這些圖片資訊每天不斷地告訴我們 > 這就是美國的生活, 美國的社會....
然而這完全是片面而錯誤的

黃:
是, 我擔心的就是這樣子
以一概全的認識是最危險的認識方式
就如同我們不能就冰山一角去認識真正的冰山形狀
所以我們對一件事情還是要多方面去了解


阮:
在這種情形下你覺得有沒有什麼應對之措?

黃:
攝影有很大的欺罔性

當鄉土文學論戰之後, 鄉土變成流行起來, 小說的人物都叫阿什麼阿什麼的
講話也一定要幹來幹去
連繪畫, 電視也跟著鄉土起來
所謂的鄉土攝影也出現了
我看過一個叫鄉土攝影展的展覽
他把一間破房子的版門拍出來, 旁邊還有一個破水缸, 裂縫用水泥糊了再糊, 還長著青苔
整個構圖, 色調都很美
但是我倒想問問這位攝影家....把整個社會背景都抽離掉的的表現, 能叫鄉土嗎?
鄉下人生活的困境, 悲苦的痕跡, 載他的眼裡都是歲月的芬芳, 變成古典的趣味
這算是什麼鄉土
這樣的攝影作品居然還有人感動, 那真是看照片的人的問題了
當然這位攝影家本身的問題也是夠大了

換過來看你的問題, 香菸廣告並沒有說那樣的牛仔或那樣的西部就是美國
你把它當成美國, 那是看照片的人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應該"讀"它, 而不是"看"它
讀照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說法, 並不是我創出來的
所謂讀
就是思想
去看, 只是反應. 直覺的
去讀, 除了反應, 還要進一步思考(它代表什麼意義, 傳達什麼想法)

當然, 有很多照片並不值得讀它, 光看就夠了
但, 好照片, 或是一張有影射企圖的照片, 我們就應該去讀了

因為圖像文化作為傳播的功能, 時間還很短
因此我們讀照片的功力還不夠
除了創作者要不斷培養自己以外
一般人讀照片的能力也是要訓練的


阮:
這種能力的訓練有沒有方法可循? 或須注意的地方?

黃:
讀照片, 讀小說, 應該都不是很難的事情
"讀"可以成為一種習慣, 並不一定要具備專業知識
我知道什麼菜很好吃就好了, 至於它怎麼燒出來的我們可以不必知道

現在相反了, 好像連讀者都需要知道技巧, 理論, 美學, 才有資格欣賞作品似的
我們只要看國內的評論家就知道, 他們一談到作品不管小說攝影電影, 就是漫口行話
沒有一篇評論是寫給大眾看的

我們要訓練別人怎麼讀照片, 就要先從評論的方面做起
除非你們不願意跟大家溝通, 辦的展覽只是同好交流會
如果你承認攝影也是社會文化活動的一部分, 那麼大眾才是最重要的
要不然它不可能產生一種文化


阮:
這麼說來..攝影評論的最過相當大嚕

黃:
一點也沒錯
由於我們沒有批評的標準, 只要作品能發表或展出, 就被認為是成就的肯定
評論文章寫的是專業行話, 以致於讓一般人以為自己笨, 不敢發表意見
一走進展覽會場連口都不敢開

說真的, 我在展覽會場看到的都是自卑的觀眾
他們沒有懷疑攝影家的能力
沒有懷疑評論家所說的話
只懷疑自己 > 真糟糕, 我怎麼這麼差, 這麼笨, 怎麼一點也看不懂

並且, 一張畫一張照片常常被評論家或攝影者說成是....描寫人生啦, 反映人的孤寂什麼的
阿呀!!道理比他的照片還多, 整個膨脹起來

講實在話, 就算他表現了人的孤寂又如何, 也並不偉大阿!!
為什麼一寫起來就像要和整個人類的命運扯上關係

當然. 我的意思並不是一個人非得真正經歷過什麼事情, 才有資格去表達某種體驗
一個人無法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走過看過
但是, 心, 或者關心
這種東西是可以到的

而這些所謂表現了人的孤寂的照片, 那只是他本人的生活方式
他就是本著這種態度游離在這個社會上
這種東西一看就穿了
不管他用多冠冕堂皇的說辭都掩飾不了


阮:
這麼說, 照片本身就會反映出拍攝者的心態嚕? 怎麼解釋都假不了的?

黃:
一件作品的好壞, 觀眾知道
如果你一開始就想把什麼人生哲學表現在作品裡, 那就註定這個作品的失敗

創作應該是 > 你在平常生活中即在追求的理想

這樣你對什麼事情都會有觀念, 觀點的
你內在有這些東西, 很自然的就知道要拍什麼, 在什麼時候拍

如果你平常沒有, 等到要表現時才開始把眼前的對象和人類的什麼什麼扯在一塊
那就完了
有這麼偉大嗎? 我不相信, 別人也不會相信, 只有他自己和替他為文捧場的朋友相信
說明白點這種照片明眼人一看就穿了

我同意你所說的, 照片會顯露拍照人的心態

話說回來, 一位攝影家要用功的地方並不只是在技巧上的磨練, 或是視覺品味的養成而已
他平常就應該什麼東西都吸收
讀小說聽音樂看電影, 關心社會


阮:
這些東西那麼重要, 但他對攝影的要緊處在哪?

黃:
當你決定要拍什麼時, 這些東西會變成你決定的力量

雖然一位攝影家也許並不很清楚這些東西幫助他在哪裡
比如說
我去搬動一塊大石頭需要力氣
但是平常我不會去想, 我要攝取多少蛋白質卡路里
只要平常生活規律不偏食, 這些力氣就自然貯存在我身上
如果等你碰到石頭沒力氣去抬動他, 才趕緊去吃大力丸, 那沒有用



阮:
說到人文精神的條件, 你覺得攝影應該盡些什麼力呢?

黃:
整個社會的發展, 任何東西的發展, 都是以人為中心. 這就是人文

我們今天不是這樣, 我們以物慾為出發點, 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
而以人為出發點的人文發展被忽略了
在這種情形下, 我覺得拍照的人, 就應該把鏡頭指向人
並不是畫面裡有人存在就好
我們應該努力的去表現人與人的關係
人與社會
人與自然環境
人與生活
的關係
這是攝影者可以使出力量的地方

我覺得, 既然攝影也被承認是一種藝術, 就是在說明它有表達人文精神的能力
甚至是你(阮)的作品裡, 大部分都是在表現這種東西

說到這裡, 又牽涉到讀照片的問題了
讀照片, 面對一張照片, 就不會只看照片的構圖光影, 或只注意裡面的人在幹麻
而會進一步去思考其中的涵義

阮:
你的意思是不是..此時此地, 攝影家應該特別去關心什麼? 表現什麼?

黃:
一個社會可以關心的層面很多, 如果大家都朝一個方向去也不對
整個社會要關心的東西太多了, 以一個人的能力和一種方式是辦不到的

我想問題並不在要特別關心什麼. 而是每一個攝影家應本著關心的態度去面對社會

我想這樣子
很多攝影家所掌握的, 紀錄的影像, 加起來, 就能代表一個時代
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面貌
一個時代的精神




阮:
說到這
一位攝影家也許並不預備什麼人文素養, 也沒有特別強調的關懷情操
但是剛好有一件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事件發生
他剛好拍到
像這樣的照片, 你成不承認他也是非常好的照片

黃:

但是一位攝影家本身在平常是不是一直在訓練自己的思想呢? 恐怕這種機會很難碰上
這種機會往往產生在很用功, 很肯努力, 各方面都關心的攝影家身上

所以拍照的人千萬不要有這種心態 > 只要我把技巧弄好, 搶拍的功夫練的出神入化, 遲早總會碰上一張經典
這雖然是有可能 , 但千萬不要守株待兔.
絕對是划不來的



*Cristina Rodero (1949-), 西班牙目前最具國際性的攝影家之一
她和伊扥碧黛, 薩爾加多, 都是尤金史密斯攝影獎的歷屆得主, 都是以相同的人道關懷精神受到舉世肯定



阮:
是阿!!這就是攝影的特別屬性, 寫小說總不會想要去碰出一篇好想說, 但拍照的確會"碰出"好照片

黃:
它的可能是: 事件發生時他剛好在場, 站的角度湊巧有特別的敘述觀點
但他卻是在不知其然的狀況下拍到的
"巧"照片並不一定就代表好照片.
說到這我又要拉回安排的方式來講了, 很多東西不經過安排, 的確是出不來的

阮:
你怎麼又談起安排, 看來你心理好像已經很有數了, 就差你還沒拍成影像而已?

黃:
也沒有那麼篤定就是!!
我祇不過是一直被藝術的內容牽著思考而已
為了把一個事件的精神, 內容, 表達的清楚, 我想可以用各種方式去嘗試
而傳統的攝影手法, 就是少了安排性, 一直在追求瞬間的捕捉
我只是想
是不是跨過這個界線, 就會在表現上有所突破?

阮:
可是到底攝影還是有它的屬性阿! 純安排豈不是太像演出藝術了嗎?

黃:
沒有, 我認為這樣的攝影還是有他特別的屬性
我們拿他和最近的電影來比好了
電影是整個看完, 才知道他要告訴我們什麼

而透過安排拍出來的照片, 是用一個單一畫面來決定要告訴你什麼

他們還是有差別的, 還是有自己的屬性


阮:
你的回答讓我想到前一陣子我看印度導演沙吉耶.雷的"阿普三部曲"
說實在, 我從一張劇照, 絕對很難感受到什麼人生經驗
但這三部電影卻給我相當大的震撼

總之這種比較使我懷疑起....用安排手法所拍出的靜照, 有可能造成那麼大的震撼力量嗎?

黃:
這是一條路嘛!!只要走下去, 總會走出名堂的
至少可以表達出用傳統手法很難表現的內容
至於有多大力量
就要看攝影家內在精神素養有多深厚了

不過我倒要說明白一點, 我的安排是為了要表達現實的寫實精神, 絕對不是在形式上弄花樣或搞觀念藝術


阮:
以我個人的感覺來說, 我覺得攝影最容易受到時尚的影響
尤其是: 它是用"看"來捕捉影像的
看到什麼, 拍的就是什麼
現在流行什麼, 拍到的就是什麼
你有沒有覺得攝影表現也被時尚感染成朝夕在變的無常面目, 甚至有一點看不出方向來了?

黃:
這也的確....我們今天資訊大量藉由圖像來傳播
今天被印出來的文字照片, 播放的畫面, 有益, 有用的又有多少?
我們把垃圾吸收, 吐出來的也是垃圾, 這種循環是有害的!!

今天最可怕的就是知識爆發, 這和經濟爆發是一樣糟糕的

經濟爆發使人覺得 > 有錢, 就是達到一種最高最好的標準了. 大家都在追求的目標我終於達到了

知識也是這樣, 也使一些人驕傲起來

知識並不等於人文, 人文是精神, 不是知識

知識也會犯罪阿!!
說到這裡我突然冒起火來....我在報紙上看到一位大學英文教授的廣告詞 - 現代人不懂英文就是國際文盲
這位教授在台灣幾十年連一句台灣話都講不順, 那他是不是台盲阿!
我覺得他這句話要負社會倫理的責任

什麼叫文化, 用出來的才叫文化, 知道的祇是知識而已.

我覺得你(阮)就是在作這樣的事情, 可能有人會笑你落伍啦怎麼老拍那些農村景象

但是我覺得一位創作者的目標是 > 經過你的思考, 用你的生活經驗, 去印證一些信念

如果沒有自己可以相信的東西, 那就拍不出好照片, 也沒有資格叫做攝影家


阮:
以你的標準, 什麼樣的人才夠格稱的上"攝影家"?

黃:

第一: 他一直在拍照

第二: 他的作品能讓大眾接受.

所謂的接受, 是能夠跟人溝通, 而不會造成別人的自卑感

有些人可能以為這件事很簡單, 但我覺得一點也不簡單
我們這個社會給頭銜給的太慷慨了, 只要他敢開展覽就是"畫家""攝影家"
敢發表就是"小說家""作家"
敢唱就是"音樂家", 敢跳就是"舞蹈家", 當然啦!!"導演"也不少
女人一生小孩就是"母親", 她受過懷孕和生育的痛苦, 這是她應得的
而我們這些這麼多XX家又受過什麼苦?

像我, 以前寫過幾篇小說, 現在不寫了, 也被稱為"小說家"
每當有人說"黃春明, 你的東西不錯"的時候
我總覺得
他說的不錯
跟我有一大段距離
我要爬很久才能到達他說的不錯
雖然難堪, 但我們還是要把人家的讚美關心當成期許

我這意思不光是在說自己, 我們大家都一樣
你問我達到什麼標準才算"攝影家"
就像我不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標準, 才夠格算是"作家"
我很難說
那條標竿線我說不上來
只要我們把它視為一種期許, 努力的走下去, 能不能達到那條線反而不重要了



後記

黃春明小說的特色之一, 就是視覺性特別強
他的文字功力, 使他能把事件最深刻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呈現出來
就如同一位攝影高手一樣, 在決定性的剎那中把整件事情的精神抓住

他之所以特別, 有一大部分是他完全以生活經驗為創作題材
他常行腳於台灣的各個角落, 用他的眼睛觀察, 用心感受, 用愛關懷
這種面對面的溝通方式
正是他小說之視覺性能泉湧而出的真正理由

今天, 我們從一大堆照片上, 並不一定能看出什麼視覺性
"視覺性"並不只意味著"畫面"
而是一種落實的生活經驗
誠懇的生活態度
一個創作者有這個內涵, 表現出來的就有強烈的視覺性
以此觀點來看, 攝影與小說其實也有著血緣關係

因此, 筆者覺得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 都應該以黃春明為榜樣
用腳踏訪, 用眼觀察, 用心感受, 用愛去關懷
2007-12-15 19:26 發佈
謝謝你的分享,小弟最近也在努力研讀攝影方面的書籍。
黃春明這篇實在太精采了, 抱歉還沒看完就忍不住想贊同他的一個觀點:

"我看過一個叫鄉土攝影展的展覽
他把一間破房子的版門拍出來, 旁邊還有一個破水缸, 裂縫用水泥糊了再糊, 還長著青苔
整個構圖, 色調都很美
但是我倒想問問這位攝影家....把整個社會背景都抽離掉的的表現, 能叫鄉土嗎?
鄉下人生活的困境, 悲苦的痕跡, 載他的眼裡都是歲月的芬芳, 變成古典的趣味
這算是什麼鄉土
這樣的攝影作品居然還有人感動, 那真是看照片的人的問題了
當然這位攝影家本身的問題也是夠大了"

很多所謂的人文攝影, 走的就是這個調, 把喜的說成悲, 把悲的說成喜,
也是把無喜無悲說成大喜大悲.

讓我想起了國家地雜誌那雙少女的眼神, 有多少人模仿過啊,
卻完全少了原作那種警愓, 那種恐懼.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這篇文章使小弟獲益良多,感謝樓主用心的分享~

和之前看過的"糖水片"文章比較起來,黃春明的討論比較深入也比較有講到重點,值得好好去思考。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weechia wrote:
讓我想起了國家地雜誌那雙少女的眼神, 有多少人模仿過啊,...(恕刪)


多少人說那是生活在戰地的恐懼,
可是後來去找時,才發現,他是害怕"攝影機"而生出的表情


另,從另一個角度,外拍or cos也算是一種"安排,至於有無人文,再說吧



ps:感謝分享,但,有沒有版權問題呀?
ziv0225 wrote:
多少人說那是生活在戰地的恐懼,
可是後來去找時,才發現,他是害怕"攝影機"而生出的表情


這沒有關係.

重點是拍攝者想要傳達什麼想法.

就算是假的. 安排的. 甚至一整批前後毫無脈絡關聯的照片
只要能傳達攝影者的想法. 組合起來就是有意義的
關鍵在想法


ziv0225 wrote:
ps:感謝分享,但,有沒有版權問題呀?)


推薦好書卻買不到就沒有意義了.
這本書已經絕版幾年了. 所以才特別把摘要貼上來.
阮義忠為台灣少數紀實攝影拍的很棒的人,他沖片的功力也是一流!

許多作品收藏在國外的美術館,永久典藏。(如: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水之堡攝影美術館、尼普斯攝影博物館和英國的維多利亞暨亞伯特的美術館)

他的著作,我覺得是台灣很重要的攝影出版品!

攝影美學七問是一本很直得一讀再讀的書,我每一次再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可惜他現在不拍了(就是非全職的攝影),到慈濟電視台工作...

關於阮義忠

拍些照片,好留下我曾經存在這個世界的證據。 http://smem.no-ip.com/blog/
Marty wrote:
阮義忠為台灣少數紀實...(恕刪)
可惜他現在不拍了(就是非全職的攝影),到慈濟電視台工作...

他還是全職攝影師, 只是都隨時跟在慈濟法師旁邊進行影像紀錄, 你可以翻閱每個月的慈濟月刊: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都會有他的黑白攝影作品! 文字註解則是他的另一半袁瑤瑤(也是作家)負責.
millerliu wrote:
他還是全職攝影師, ...(恕刪)


感謝資訊提供

原來阮前輩去慈濟了. 感覺很適合阿
最近小弟也接觸了一些慈濟活動. 裡面從事相關記錄/影音工作的義工. 出乎小弟意料地專業
很多人一把年紀了還願意接觸電腦學影音剪輯
成果還能這樣直接上電視台撥出
很是佩服
阮義忠 目前最為人熟知的 就是他的"攝影家雜誌"
不過很可惜 也因為實在是曲高和寡...商業市場上就沒辦法了
他之前也在人間雜誌 那個時代他開的黑白攝影班 教了整套黑白攝影(包含暗房 不是蔣載榮的ZS 那派就是...)
當時開班的廣告是 底片 相紙無條件提供使用 (真誘人阿...)
目前若要找他的著作 (例如當代攝影大師的部份...)
全新的書 有簡體版可以找

想找繁體版:
1.圖書館
2.二手書店

至於攝影集的話就比較難了 ...


目前他的工作室的部份 還有在做黑白暗房的教學

也在代理法國的百合底片

當然如同所有的大師...

他有為人稱許的部份 也有有爭議的部份就是~

但是他和攝影有關的文章(尤其是人文紀實類)倒真的對於推廣紀實攝影 有很大的幫助~



來自 失落的地平線那一端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