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這是一本非常有料的好書. 藉由數位知名專家學者的深度對談. 探討許多與攝影相關的主題
包含攝影倫理
攝影的本質哲學
攝影與科技的關係
攝影與人文的關係
因為此書已絕版. 所以個人將其部分內容. 摘要成文字分享
當數位時代. 資訊流通快速. 技術和器材門檻已經不再成為門檻的時候.
攝影最重要的. 就是想法
不再是HOW.
而是WHY
自己拍攝時想要傳達什麼想法. 就決定了照片的所有價值.
怎麼想. 決定怎麼看
怎麼看. 決定怎麼拍
-
第五問: 攝影與科技
陳傳興
阮義忠
p.128
阮:
攝影科技的進展中. 有什麼最值得當前創作的參考, 使我們不會在新科技中迷失方向?
陳:
我想就是人跟照相機的關係吧!
19世紀的攝影家們. 完全了解自己所使用的工具.
他們完全參與攝影的化學與光學過程.
因此. 對每一個影像的完成. 都是完全投入而能自己掌握的
而現在的照相機設計. 使人與工具結合的程度越來越低
攝影行為只剩下取景和按快門而已
攝影者和影像的隔閡越來越大, 變成影像的外在觀察者
而傳統的攝影家是站在影像裡面, 他是透過暗房走到對象裡面, 整個創作理念有一條通道存在
而現在的攝影家, 卻兩頭都被阻隔. 他進不去. 也出不來
阮:
身處在這種情況下. 現在攝影家有什麼因應之道?
陳:
當然. 我們不可能走回頭路自己去製作相機和底片
我們不能排斥科技的進步
我們也不可能去了解新科技的複雜內容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 - 如何使科技成為助力. 而不致成為阻礙
有一點我們不妨注意一下. 真正最好最昂貴的相機. 都是構造最簡單的設計
設計者的意念. 正是要使用者付出最大程度的參與
我們把這種觀念用在創作上是十分有用的
把最複雜的科技. 用最簡單的方式去使用它
而把所有心力投入在人與對象的關係上.
後記
科技使所有藝術的手藝性一日比一日降低
人們越來越重視觀念的直接溝通
單刀直入的將意念傳達出去
在筆者與陳傳興的對談中. 他提到國內攝影人士的通病時這麼說
任何外國的攝影家來到台灣一定會吃驚
怎麼此地連高中生都用的起昂貴的專業化相機
而在攝影比賽現場. 舉目所見都是人手一架萊卡. 一架哈蘇. 這再世界其他各地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台灣的攝影愛好者. 用的是最專業的相機. 但卻很少人以專業的態度和精神去使用它們
我們的攝影界. 很少有人把影像創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少人以照相機去思考問題. 去解決自己人生經驗的困惑
去宣洩自己在生命中嚐到的喜悅
在這種情形下. 他們和照相機的關係. 已經像電子科技時代一樣的荒蕪
同時有一個現象也是很荒唐的
我們的一些十分認真的攝影家. 他們雖以非常專業的精神和態度去使用照相機
但他們的暗房設備和工作. 都是不專業到極點
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把自己的影像通道給堵死了....進的去. 但出不來. 可惜!!可惜!!
害怕新科技會奪走攝影的手藝性. 不如從現在開始好好把手藝磨練好
讓我們的攝影成為可進可出的暢通大道
讓我們的影像成為可以觸摸. 觸聞. 觸目的人生經驗.
rickiychen wrote:
"用的是最專業的相機...(恕刪)
其實書中有不少批判是蠻主觀的個人意見
如果有不同意的地方. 就當參考看看就好
不用太在意
起碼我個人是不在乎技術一定要追的上器材這種說法
對我而言
器材和技術. 是獨立的兩回事
攝影既然是興趣. 自己高興最重要.
但若真有心要精進. 個人覺得這本書裡提供很多珍貴的觀念探討..
(一)有深度的攝影書(理論、器材、觀念、美學、評論等)十分稀少,縱使有也會淹沒在大量的膚淺的書海中,最終會因為銷售不理想而絕版。十多年出國求學之前,書店中還可以看到若干有份量的老書,十多年後再逛書店,看到的卻是大量的攝影書,但有份量的卻是鳳毛麟角。與國外相比,台灣在攝影出版品的質方面大幅滑落,書店中陳列的書的素質比國外一些小城小書店都不如,更不用去比大書店。作者到那裡去了?他們應該都健在,但市場的口味把他們的傑作邊緣化了。
(二)淺碟文化的基本現象是速食而不求甚解,這一點最傷有深度的著作。一本有深度的書的作者會用他(或她)認為好的中心思想,演譯出一套理論,再用這個理論印証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做法在原理、概念與技巧的書中固屬理所當然,但在美學、藝術、評論等的書中也必然如此,而且愈好的書的脈絡愈明顯。但以速食文化為準的讀者群中,他們所期望的通常是「若xx則yy」的條例式速食知識,所以社會中愈多這一類的讀者,有深度的書籍就愈難抬頭,台灣正是在這個狀況下,不但攝影出版品如此,其它領域也如此。
(三)淺碟文化的另一個現象是一窩蜂,一窩蜂的後果多半就是缺乏多元性。作者寫一本書時是在發揚他(或她)的思考方式或思考成果、從而期望說服讀者接受作者的成果;在攝影的領域,除了技巧與器材層面的書籍外,鮮少有兩位作者對攝影的藝術面與評論面有完全相同的看法,所以閱讀的好處是了解他人的成果而為己用,而不是只讀與自己看法相同(或自己認同)的書。但奇怪的是,我們的社會常有一窩蜂現象,一面倒向某幾本「名著」,基於排擠效應,其它的好書就失去了市場。要個例子嗎?買了Susan Sontag的 「On Photography」或它的譯本的朋友請舉手!我們一定會看到許多高舉的手。但若問誰讀宪了?讀出個什麼名堂?她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還有什麼其它更好(或觀點不同)的著作?等等,會舉手的人就少了。再說,如果不能了解整個攝影史的源流與發展,讀Sontag的書可真是有點隔靴搔癢。所以我認為推薦書的人(特別是課堂上教書的老師)一定要讀通(或至少了解)被推薦的書的涵意,而想看書的讀書也應該有拒絕或問清楚的勇氣。
(四)我們少了一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的胸懷。在讀者方面,由於語言的限制,常常受困於幾本譯得不怎樣、或選得不怎樣的書,而有能力寫出高水準的書的作者也許敵不過譯者(以稿費而言),因此讀者的知識很可能被少數幾本書的想法「統治」而不自知。要跨越這道鴻溝,我們只能加強語言能力,擁抱世界,然後就會發現攝影的出版品原來那麽多元,那麼多采多姿,除了Sontag之外還有其他更高的高人,當讀者品昧高了,書商出書與譯書自然就會跟著調整。在書商方面,當然在商言商,不太會出賺不到錢的書(這些也差不多是較深的書)。但台灣的市場就丁點大,成本相當高,我一直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台灣書商不能學歐美書商,把台灣的好書出廉價版賣到對岸。或許說政治因素與對岸盜印風氣是個障礙,但在我們還剩下點優勢還不去做的話,遲早對岸的書會用更廉價的方式湧入市場,到那個時候想看自己人的好書就太遲了。
拉拉雜雜寫了一大堆、掛在文包老兄的文章後面,有點不好意思。如果上面有什麼地方觸動各位那一條弦、或是按錯了那一根筋,請多包涵。
冼鏡光 wrote:
(一)有深度的攝影書(理論、器材、觀念、美學、評論等)十分稀少,縱使有也會淹沒在大量的膚淺的書海中,最終會因為銷售不理想而絕版。十多年出國求學之前,書店中還可以看到若干有份量的老書,十多年後再逛書店,看到的卻是大量的攝影書,但有份量的卻是鳳毛麟角。與國外相比,台灣在攝影出版品的質方面大幅滑落,書店中陳列的書的素質比國外一些小城小書店都不如,更不用去比大書店。作者到那裡去了?他們應該都健在,但市場的口味把他們的傑作邊緣化了
這點小弟真是深有同感
其實. 小弟在攝影上開始拼命的大量閱讀. 是約從今年七月才開始
小弟的想法很單純
就是任何可以使自己變強的資訊我都想吸收
小弟的人生迷走了很多年. 如今不想使自己前進的腳步有所停頓而已
這本已絕版的攝影美學七問. 是一位攝影的前輩慷慨贈書. 小弟才有緣得以一讀.
今年. 小弟所看的大部分的書. 都是在誠品站著看免錢的

(有些好到非買不可的會買啦)
只要有時間就去誠品蹲
現場看. 現場做筆記. 再回家整理成文字檔歸檔
市面上大部分的書. 從第一頁到最後.
若一頁不漏地做完筆記. 小弟平均約兩個小時可以看完一本
目前市面上的新書幾乎都是這種份量
只有很少部分例外
這本攝影美學七問就是屬於例外.
是一天之內沒有辦法全部吸收的份量
感覺的出. 作者是很認真地想要傳承他某些觀念. 因此而誕生的著作
小弟這幾個月所閱讀的書裡. 約90年代的書不少都有這種感覺
像李文吉翻譯的"攝影的哲學思考"
小小一本卻硬到花了三天才唸完.
像攝影美學七問這種份量的書. 如果是現在的話. 大概會拆成一系列七本....每一問出一本吧?
有出還算不錯了

不過
因為數位攝影市場的活絡. 今年攝影相關的新書也出了不少
有些翻自國外的書都算蠻有料的
小弟日文比較通. 有些日文書本來小弟想買的. 沒想到沒多久就有翻譯本上市
這也算是好事一樁
冼鏡光 wrote:
要個例子嗎?買了Susan Sontag的 「On Photography」或它的譯本的朋友請舉手!我們一定會看到許多高舉的手了
冼老師顯然很清楚阿

有名的攝影大師大多都用照片說話.
與攝影相關. 純文字理論的著作. 譯本不多. 比較有名的就三本
明室
論攝影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小弟個人主觀偏見就是....每當發生筆仗時. 這三本就是必考的指定參考書

其實這三本的作者都不是攝影家
但是沒看過好像沒資格發言
明室小弟沒買. 卻因此跑誠品從頭到尾翻了四遍
這現象在前面黃春明的對談中也有提及
很多評論文章都不是寫給一般人看的. 寫出來卻沒有打算要給人看懂
只是在傳達
"我懂. 你不懂."
就像是知識的傲慢一般
結果就是談理論的理論派. 跟拿著相機不管就先拍的實務派. 兩邊劃分陣營搞到快要對立似的
明明就可以有交集又相輔相成的東西.
冼鏡光 wrote:
要跨越這道鴻溝,我們只能加強語言能力,擁抱世界,然後就會發現攝影的出版品原來那麽多元,那麼多采多姿,除了Sontag之外還有其他更高的高人,當讀者品昧高了,書商出書與譯書自然就會跟著調整
非常同意
小弟日文比較通(因為以前喜歡打電動看漫畫的緣故)

所以日文雜誌和日本攝影家的攝影集.
小弟比較常看
除了攝影哲學理論以外. 小弟也非常. 十分. 強烈地推薦好的攝影集
有幾本攝影集
看完之後便立刻產生極大的改變
使我對原本沒興趣的題材. 突然開始產生興趣. 隨時留意. 腳架相機出門必備. 有機會就立刻拍攝
影響我很大的攝影家與攝影集有
竹內敏信
http://www.takeuchitoshinobu.jp/
第一次看到他的網頁是在04年年底的時候. 看完當下便決定凡是要拍風景一定要帶腳架出門
三好和義 "樂園全集"
http://www011.upp.so-net.ne.jp/rakuen/
丸田祥三 "棄景"
http://malta.cside.com/
內山英明 "Japan Underground"
http://www.aspect.co.jp/underground/
小林伸一郎
這三位對小弟而言是串在一塊的.
因為他們的攝影集. 使我從今年八月開始. 留意收集這一兩年市區裡都市更新的種種痕跡
在這之前. 我從未注意過這類題材.
中野正貴 "東京窗景"
http://www.artunlimited.co.jp/nakano/
"TOKYO NOBODY", 2001年日本寫真協會新人賞.
"東京窗景", 第30回木村伊兵衛賞
都是非常讚的攝影集.
冼鏡光 wrote:
拉拉雜雜寫了一大堆、掛在文包老兄的文章後面,有點不好意思。如果上面有什麼地方觸動各位那一條弦、或是按錯了那一根筋,請多包涵。
小弟很高興冼老師願意抽空回文
說實在的. 能這樣暢談自己想法的論壇空間也不多了
小弟今年在攝影上收穫不少
本著好東西與好友分享的精神. 將自己的經驗記述發表. 卻意外地碰到不少非我本意而令人難過的誤會.
像01這樣能重視分享的風氣.
真的很值得珍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