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樂,希望大家都能夠在新年有著新的氣象。
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建築攝影上耕耘的一點心得與成果。
What’s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關於建築攝影,其實是屬於比較小眾的攝影題材,這點尤其體現在亞洲,甚至是台灣。建築攝影最主要的難度在於不可控制性。例如,隨著不同緯度,太陽與地面呈現不同的角度,這對於仰賴自然照明的建築攝影的會有很大的影響,對於自然光的認識,不論是清晨光,黃昏光,雨後光,起霧等自然條件下的光線都有其表情,攝影者不僅要有能夠理解光線的能力,同時應變能力、感受力在現在也是至關重要。
視點的挑選以及運用也是很困難的挑戰。建築是人類能創造做複雜的物體,如何去陳述它會有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及看法。這些在技巧上不僅會影響在焦段的選擇,站的位置,如何去”看“去閱讀也是相需要當下的判斷。
除了在視覺上的技術來呈現建築的美感外,建築背後的思考深度是需要訓練才能閱讀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位建築師的賃案過程是漫長且艱辛的,建築設計是一種跨領域的知識組成,甚至是一種跨左右腦的訓練,同時理解理性的結構背後,也得有人文美感的深度。
還有一點,體力,或許這看似攝影的必然條件,在建築攝影上竟然顯得更為重要,出類拔萃的設計往往隱身於世界的各個角落,要想造訪它們,體力的消耗其實也是巨大,在消耗體力的到達的同時也必須維持心思清澈,在拍攝的當下做出最佳的判斷。
這些嚴苛的條件,並沒有阻礙勇者們對於建築攝影的挑戰與熱愛,在台灣,2009去世的張敬德建築師,在東海建築剛剛退休的阮偉銘老師,國外的Iwan Baa, Frederic Chaubin, John Pawson等都是在這領域深耕的人們。
其實這些專家在建築攝影上,都想在影像上帶來超過其設計本身的故事,在一些認知上,建築攝影是主題性極強、功能性極強的攝影題材。但這些攝影者都試圖將形於外的故事帶入到影像之中。而我相信這也是建築攝影深深令人著迷的原因。
Why I’m doing this?
而我的背景也正好是建築設計,對我而言,攝影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同時與我的創作-設計相輔相成,變成一種循環,而相輔相成的進步。很幸遇的,在設計上的表現受到肯定,讓我有機會可以到許多地方工作與學習,也給予我創作的沃土在建築攝影的領域上。而這約莫十年的寒暑,讓我有了些許的創作累積可以分享。
建築設計上,我圍繞在“自然natural”與“人造artificial”有著許多的討論,這同時也反射在我的建築攝影之中,建築如何與自然,如何與人所共處?而人造體,又是以什麼型態存在?
今天我想分享我過往旅程中的36張影像作為一個引子,希望讓大家能夠體會建築攝影的美好,同時也跟著我走過這些旅程。有人說每張照片都代表著一段旅程,希望你會喜歡。




































Why I’m sharing this?
有些人會問我會什麼我會長期在網路上分享,其實我想找到更多的同好,激發更多對此的興趣,建築本身其實就不單只是建築設計者本身的體現,而同時也是一種公共財。正因如此,對我來說,攝影是一種我對建築設計採取的一種實踐手法,就如同畫家有不同的媒材一般。
謝謝你慢慢經歷這每一幅影像,如果你對建築攝影有興趣,也歡迎你來拜訪我。
文章來源 Shawn Liu Studio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