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景深計算觀念分享

相近大家都知道景深主要跟四個參數有關
1.感光元件尺吋
2.拍攝物距離
3.光圈
4.焦距
爬文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公式計算與網頁,
之前困惑,全幅機使用下,50mm/F2距離1公尺 & 100mm/F2距離2公尺誰的景深淺,
經過網路計算公式後,結果是接近的。
提供景深計算網址
1.http://filitov.twcat.org/camera/depth.htm,下圖計算公式來源
2.http://dofsimulator.net/en/
景深概念網址
http://www.techbang.com/posts/22747-super-practical-depth-of-field-calculator-so-that-you-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depth-of-field-and-aperture-focal-length

我得出了幾個結論給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景深計算觀念分享
2015-11-12 18:3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景深 觀念分享
Tech.23 wrote:
1.感光元件尺吋
這是一個在 01 上已經吵很久,
早已老掉牙的問題,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包含樓主)仍然誤解的參數!

景深的基本元素為「最大模糊圓」,
當年的定義是以底片(8吋X10吋)的對角線來定義的,
這種(8吋X10吋)底片尺寸也是當年底片機的原始底片尺寸(見下圖借用的相片)

後來更小尺寸的底片陸續出現:中片幅、135片幅、APS、4/3..etc
才有 最大模糊圓 = 底片對角線長度 / 常數 這個公式出現,
造成一般不求甚解、以訛傳訛的說法(景深跟感光元件尺寸大小有關)出現

殊不知 最大模糊圓 = 底片對角線長度 / 常數 這個公式的先決條件是:
不管任何片幅(中片幅、135片幅、APS、4/3..etc)的底片,
必須先放大成(8吋X10吋)才能拿來作比較

結果就是(根據最大模糊圓公式)片幅越小的其放大倍數越高,
讓人誤解片幅會影響景深。

造成同一支鏡頭,
掛在不同片幅的機身上,
例如 N 家鏡頭掛在 FF、APS(卡口相同)、1系列(轉接環) 機身上,
雖然光圈、焦長、拍攝距離都設定成相同,
但是景深計算公式(根據 最大模糊圓 = 底片對角線長度 / 常數)算出來的景深就是不同

當年的大片幅(8吋X10吋)底片機:


(8吋X10吋)底片:


底片是一張、一張從機身背後裝上去的:
先蓋上磨砂玻璃取景,取好後,磨砂玻璃上掀(如圖),
從側面裝入一張底片匣,抽出保護蓋,按快門拍照,
推回保護蓋,取出底片匣,重新取景(重複以上動作)拍另外一張照片......
感謝提供資訊,之前沒爬到文,等下再去做功課,這解決的我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網址2的景深計算跟洗出來的相片尺寸有關,由您提點後,終於得到了答案


那請問一下,那焦距&拍攝距離&光圈的概念是對的吧?
roachc wrote:
這是一個在 01 ...(恕刪)
發現同一機身,50mm/F2距離1公尺 & 100mm/F2距離2公尺景深是"接近"後,
對實際拍照來說,如使用恆定光圈變焦鏡(EX:24-70 F2.8),相同構圖情況下,不須為了淺的景深,特別轉到70mm,然後一直後退到與24mm一樣構圖,其實與使用24端站近一點景深其實是接近的。

但是相片還是會有不同,使用長焦段站後面點的構圖,會有壓縮感,主題大小一樣情況下,會把背景拉近。

25mm/F4/物距1公尺(景深38.8cm)



同光圈下,放大三倍焦距,退後三倍距離
75mm/F4/物距3公尺(景深37.6cm)


Tech.23 wrote:
相近大家都知道景深...(恕刪)




之前都沒有去細算景深,只知概念而已,經計算後發現,使用50mm/F2/物距1公尺的時候景深居然只有4.5公分,難怪人家說大光圈鏡頭,要準焦真的是需要用到準度高一點的對焦點(雙十字對焦點或是十字對焦點),不然真的很容易失焦。
Tech.23 wrote:
相近大家都知道景深...(恕刪)
Tech.23 wrote:
50mm/F2/物距1公尺的時候景深居然只有4.5公分...(恕刪)

這還是用 對角線 的 1/1500 當 點成像之最大糢糊圓 去算的...

在我們當時大多還在用底片時, 因為一定都要拿去洗成照片, 算是很夠用了..

現在一堆人沒事都會在 廿幾吋的電腦螢幕上, 用100%檢視糊不糊, 那至少要用 1/4000~1/6000..


那個安全快門用焦段的倒數, 其實也是從底片時代留下來的, 所以也是一樣...

景深只有三要素:2. 3. 4.

Tech.23 wrote:
25mm/F4/物距1公尺(景深38.8cm)...(恕刪)
75mm/F4/物距3公尺(景深37.6cm)...(恕刪)
拍攝距離其實影響更大,
看看相同焦長、相同光圈時,
例如 N 家 85mm 微距鏡 跟 85mm 定焦鏡群,
有微距跟沒微距的鏡頭拍出來的景深一比就曉得了。
Tech.23 wrote:

相近大家都知道景深主要跟四個參數有關
1.感光元件尺吋
2.拍攝物距離
3.光圈
4.焦距



用簡單的概念來看就知道...

同距離 同焦段, 全幅 APS-C M43,拍出來的景深都一樣,只是畫面(構圖)不同!

同畫面(構圖),同焦段(實焦段,非等效),FF APS-c M43拍攝距離不同,景深也不同!


所以,感光原件尺吋如果是景深的因素,就會變成2個不同變數,因而無法比較
感謝roachc的回覆,
我所要表示的前提是主體依樣大的情況下&光圈固定
因為焦距變大三倍,所以我距離也要變大三倍,主體才會一樣。
在大光圈&距離短的情況下,景深公式可以簡化成類似線性,
所以我會覺得兩者景深可以視為接近。請問可以這樣看嗎?

25mm/F4/物距1公尺(景深38.8cm)
75mm/F4/物距3公尺(景深37.6cm)

roachc wrote:
景深只有三要素:2...(恕刪)

感謝銀大的分析,您說的前兩項我有辦法理解,
請問您想表示的是說,因為不同的感光此尺吋的關係,如果需要相同構圖,同焦段(實焦段)下,因為距離的不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景深,而不是因為感光元件尺寸的問題,請問這樣理解對嗎?


銀★Club wrote:
用簡單的概念來看就...(恕刪)

同距離 同焦段, 全幅 APS-C M43,拍出來的景深都一樣,只是畫面(構圖)不同!
同畫面(構圖),同焦段(實焦段,非等效),FF APS-c M43拍攝距離不同,景深也不同!
所以,感光原件尺吋如果是景深的因素,就會變成2個不同變數,因而無法比較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