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news.yahoo.com/%E5%B0%88%E5%AE%B6-%E7%85%A7%E7%89%87%E4%B8%8D%E7%95%99%E7%B4%99%E6%9C%AC%E5%8F%AA%E5%AD%98%E9%9B%BB%E8%85%A6-%E6%9C%AA%E4%BE%86%E6%81%90%E6%B6%88%E5%A4%B1-012555104.html
在21世紀數位革命的時代,紙本照片幾乎都被電子數位化,但有專家呼籲,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軟體更新,這些利用舊式科技所儲存的文件和影像,在未來可能會無法讀取,難以保存下來。
數位時代來臨,照片電子化相當普及,但有專家警告,隨著科技進步軟體不斷更新,一些利用舊式技術,儲存的文件或影像未來可能沒辦法讀取,難以繼續保存,谷歌副總裁塞夫最近在美國科學促進會提到,現今的電腦作業系統和軟體越來越複雜,幾年前儲存的檔案,格式已經老舊,跟不上現在的新系統,檔案也打不開,而這些無法讀取的資料,幾乎等同於流失,就此消失在歷史。
但這個數位科技問題,不只限於個人資料的儲存,更攸關人類歷史的保存,因為21世紀歷經數位變革,文字、影像幾乎都電子數位化,如果這些資料未來無法讀取,21世紀的歷史恐怕只會有少數文獻資料流傳,宛如數位沙漠,未來世代的人,對於想解讀這段歷史,面對的可能是一片空白,雖然有專家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也努力想找出解決的方案,不過在對策出來之前,專家建議,珍貴的照片還是印出來比較好,也便於代代相傳。
真的嗎!!!!!!!!!!OMFG!!!!
未來(幾十年後)要讀這些檔案,可能要到專業機構,例如檔案管理局...
而且這些儲存裝置都有保存年限的
所以電子檔要定期備份及轉置到新儲存媒體
當然列印出相片也是一種方式,只是列印出來的照片也會泛黃、褪色...
mr.獅;:彘 wrote:
https://tw...(恕刪)
一般人的電腦裡,資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外界複製而來(ex.安裝軟體、網路下載..)、另一種是自己生產的、世上只有我獨有。
前者沒有長期保存必要,後者才是討論焦點。
資料無法讀取的顧忌,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1.媒介器材,比如樓上說的,軟式磁碟機的淘汰。
這類被新型器材取代的媒介,一般取代時程都不會太短,有足夠的時間讓使用者汰舊換新,搬移資料到新型媒介之上。比如:除非你懶散或忘記,你不會來不及把軟碟資料轉存到光碟上去。
2.檔案格式
這個比較複雜,主要顧忌來自檔案格式是某軟體(廠商)獨創、且軟體已經下市或廠商已經倒閉之情況。如果軟體仍繼續改版存在,即使檔案格式老舊,軟體也都能向前相容開啟。檔案格式如果是公開格式(比如jpg),大多能找到免費轉檔軟體,成為檔案孤兒的機會幾乎沒有。
*不管機器或檔案格式,其存廢之期都不是一朝一夕,適時檢視自己的機器媒介與檔案格式,採取必要的移轉儲存與格式轉換,就可以避免"消失"情況。
*儘量避免使用"獨門檔案格式"的冷門軟體生產有價值資料,即使它是免費的也要避免。(如:Word名氣大市占高,所以即使是獨門格式,也有免費轉檔軟體可用)
萬年不變、一直進步,都各有其優缺點。
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關鍵是"事在人為",用紙本就不會因老化變質或水淹火焚而消失嗎?還代代相傳咧

樓主所引論點有危言聳聽之感。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