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光圈 為何要換算等效光圈

昨天網友看到小弟魯蛇我分享的FE/E接環鏡頭總表後,詢問為何我要列出等效光圈。
小弟魯蛇我就花了一點魯蛇時間把之前看到的影片翻譯了一下
這個影片是由Tony Northrup所有
他總共分享了4支有關Crop Factor(焦距轉換率)的影片
裡面都在強調焦距轉換率也要套用在光圈值上
簡單一句話就是基於光圈值的公式來的
等效光圈 為何要換算等效光圈
N=光圈值
f=焦距
D=光圈直徑
所以如果你代入等效焦距,則會得出一個"等效光圈值",這就是等效光圈的由來。

而Tony Northrup製作了4支影片在解釋等效光圈的重要性
以及相機廠商如何的不誠實
這邊列出他4支影片的連結:
Crop Factor with ISO & Aperture: How Sony, Olympus, Panasonic, Canon, Nikon & Fuji Cheat You
Crop Factor: Why you multiply the aperture by the crop factor when comparing lenses
Crop Factor Part 3: Responding to Critics, Corrections
Crop Factor 4: Debate with a Critic & New Sensor Performance Data

然後我翻譯了一部最短最簡潔的來分享給大家(其實是懶惰)
記得要開720P!!!

要開中文字幕,裡面我把Crop Factor翻譯成裁切係數是因為他有用裁切來說明Crop Factor。(而且也比較少字)
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所啟發,也可以在下面蓋樓討論。
感謝。

P.S.大家可以去Tony Northrup的頻道看看,衝衝點擊率,讓他可以分享更多的影片。
2015-06-17 2: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光圈 效光圈
g901062000 wrote:
昨天網友看到小弟魯...(恕刪)

大大辛苦了,但沒看到中文字幕哩!

話說,影片中只看到用結果論來證明,並未看到理論的推演。恕小弟愚昧,大大列的公式,換機身時,其實f 跟 D 都沒有變化 (主講人沒有動光圈、也未移動相機位置),所以也不能從公式上說明什麼 (只能引用影片中的結果論)。

從光學原理來看,不同片幅的機身,只是成像框外對應的點光源無法落在成像框裡,但只要落在成像框裡的點照度,都是百分之百收集到通過光圈口徑的所有光線,再聚焦於成像框內的對應位置。因此為何影像會變暗,仍百思不得其解。

既然在成像平面之前的光線都一樣,以陰極射線管來比喻,就像在螢幕上拿比較大或比較小的粗邊框來框住一樣,沒被框到的影像亮度應該是一樣的,只是畫面大小不一樣。

g901062000 wrote:
昨天網友看到小弟魯...(恕刪)


Tony Northrup 的 youtube 影片我以前看了不少,
大方向來說他提出的觀點(技術面)都算是言之有物。
但是他的品牌情節明顯,講到某顆鏡頭時更是露骨。
對於技術面的討論,可以多聽。
有關他講機身或鏡頭的部份,就笑笑便是。


回正題,所謂的等效光圈,當然如果直接列出來是最好不過。
但這牽涉到兩個問題。

1) 這能很清楚的讓消費者對於一顆鏡頭物理大小,有一個基本概念。
f2.8 的鏡頭一定不會小, f5.6 的鏡頭大概不怎麼大,
這樣算下去雖然很方便,但說實在的,這種對鏡頭的重量大小做描述的資訊,
不是什麼頂級重要的東西。但是拿來形容拍照時可以用 f2.8 或是 f5.6,
則是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所以兩邊比較之下,光圈不做等效換算,是有其用處。

2) 雖然說 Tony Northrup 的確是用科班的方式講出這些規格原理,
但事實上在消費者這邊,小片幅的鏡頭因為大光圈的確換的到較好用的快門數據。
而這快門數據又能轉換為較低的 ISO 設定,最後把成果拿來比較,大概也就一級 ISO 之差。
整個過程到最後成果,這個等效光圈的觀念加進去、或是不加進去,殊途同歸。
變成一種「會研究的人早知道、不想研究的人也沒差」的事實。

所以對於等效光圈這個概念就是......「會研究的人早知道、不想研究的人也沒差」
-= 散仙 =-
有些隨身機
感光元件1吋(RX100M3)甚至4/3(LX100)
其鏡頭口徑看起來非常小
猜想內光圈口徑也很小
但卻標榜F1.8或F1.7大光圈
不曉得跟單眼鏡頭換算標準是否相同?
套到一些單眼同光圈定焦鏡
大小根本就不成比例
就算是沒內置馬達的鏡頭體積也遠大於那些隨身機的鏡頭
如:Nikon24mm2.8D或Nikon35mmF2D
另外如果套用到手機又更怪
現在各家頂級的旗艦手機也大多標榜1.8或2.2大光圈鏡頭
套用到那公式感覺都不太成立
有強者可以解惑嗎?


prestonchen wrote:
有些隨身機感光元件1...(恕刪)


那些隨身機表榜的焦距都是等效焦距噢
以rx100 m3為例 其光學焦距為8.8~25.7mm (官網數據)
這時你在套公式回去 你會發現等式成立
打鐵匠 wrote:
大大辛苦了,但沒看...(恕刪)

可能大大沒有打開字幕喔,Youtube好像沒有預設字幕開啟的功能。
公式的話是成立的,如果以他的例子來說
100mmF2.8 帶入公式後可以寫成 2.8=100/D 就可以求出光圈直徑(D)=35.71mm
接著你要求等效光圈的話
就是把等效焦距100*2=200 以及 光圈直徑35.71代入公式寫成 N=200/35.71 就可以求出等效光圈(N)=5.6(mm/mm)

cchangg wrote:
Tony Northrup...(恕刪)

Tony的影片小弟也看了很多,他確實是有品牌情節,所以我也不在乎他對品牌的比較,哈哈。
對於等效光圈,我購買鏡頭前都會先換算來比較,因為這樣才能跟全片幅的鏡頭比較散景的程度。
簡單來說像是RX100m3的鏡頭是8.8-25.7/F1.8-2.8
1吋的感光元件的焦距轉換係數是2.7
等效焦距就是23.76-69.39 大約是24-70
等效光圈就是F4.86-7.56 大約是F5-8
這樣比較之下,就可以看出在成像上跟單眼是無法比較的,也可以有大概景深可以多淺的概念,這就是計算等效光圈的目的。

g901062000 wrote:
Tony的影片小弟也看了很多,他確實是有品牌情節,所以我也不在乎他對品牌的比較,哈哈。
對於等效光圈,我購買鏡頭前都會先換算來比較,因為這樣才能跟全片幅的鏡頭比較散景的程度。
簡單來說像是RX100m3的鏡頭是8.8-25.7/F1.8-2.8
1吋的感光元件的焦距轉換係數是2.7
等效焦距就是23.76-69.39 大約是24-70
等效光圈就是F4.86-7.56 大約是F5-8
這樣比較之下,就可以看出在成像上跟單眼是無法比較的,也可以有大概景深可以多淺的概念,這就是計算等效光圈的目的。


如果等效光圈只是拿來計算景深差異的話,
那真的用處不大,還不如留著原值來換算快門好用。

反正在看到這些數據時同時會看到片幅。
(有哪顆鏡頭不寫片幅的?)
直接拿片幅資訊去做概算就好了,
算不精準也沒差,因為景深在實戰時本來就是操作變因很多的東西。

真正有用處的資訊是那個片幅進光量與 ISO 的關係。
但是這最後也是回到一樣的結果:看片幅心中有個 ISO 少幾級的底就好了。

所以最後就是回到原點:知道的早知道,不知道的反正他也沒差....
-= 散仙 =-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