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傳神不是嗎? 把最真實的一刻記錄下來,
那些被稱為經典的照片不都是如此,光與影的交錯,瞬間凝結成永恆。
我不是高手,不曾參加任何棚拍或團拍,只是有機會出遊時,我想儘量抓住那感動的瞬間,
DSLR相較於DC讓我能更即時的掌握機會,使我的構圖能更準確,
其它鏡頭的發色! 銳利度! 我卻沒有認真的去計較過,
(倒是感光元件解析度或許未來我會考慮,有些攝影比賽會要求所能提供的檔案大小及解析度)
2004年及2006年兩度赴美,也用Panasonic的FZ-10拍了不少照片。
但其中的構圖及時機的掌握,就遠遠比不上用D80拍出來的,
所以,如果你問我:"什麼是好器材",我會說"用得順手,能越快準確取得題材的就是好器材"
或許是版上的討論串通常偏向器材的比較或者技術問題的討論,
當然不可否認,許多高手回答問題的態度及其專業知識,讓人配服得五體投地,
但版上充斥著更多不負責任的發言,
很多人請教是不是該上更高階機身?
問題是你為何想上更高階機身,自已心中該早有了譜,來這只是尋求支持及安心?
很多人請教如何選擇鏡頭?
只是丟出17-55 F2.8之類的所謂鏡皇,一眛的勸敗實在不是好現像,
是的銳利度、大光圈散景很美...
似乎只有大光圈鏡頭才稱得上好鏡,其它則是不削一顧?
版上許多所謂大光圈美圖的分享,看完後我只覺得,
嗯... MD很靚、鏡頭很利,要說照片中傳達了什麼情境或意涵,老實說我感覺不到。
不是不能分享,這是公共論壇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只是過多這類主題模糊了攝影原本該有的本質,所以或許該有不同意見出來平衡一下。
大光圈不是顆大還丹,服用後馬上增加數十年功力,新手變老手、老手變高手!
大光圈拍攝主體變得突出,這樣就不用去思考和背景的協調?
這只是器材的提昇而非技術的提昇。
常有人推17-55 F2.8,焦段不夠長沒關係,多往前走一步就是了,
請恕我不能認同這個觀點,時間是不等人的,往前移動的時間那畫面有可能就流失了。
又有時是絲毫沒有前進的空間,於是機會就這樣喪失了。
甚至有看過"副廠鏡買了只是浪費錢這樣的說法"!!
也因此爬文爬久了難免會被影響,
新手在弄懂攝影這個兩個字之前可能就被嚇跑了,
對我來說能讓我按下快門的的時機可概分為兩類,
一是純粹記錄性質,二是當時的景物觸動了我的心,
基本的構圖法則,我也略懂一二,光影的運用則還在學習中,
但拍照時,我從不曾考慮主體或是地平線的位置,
但當我拿起相機時,觀景窗就成了我的世界,鏡頭則是我的眼,
我會四度走動觀察每個角度,轉動變焦環,
直到觀景窗中的畫面達到我想要的協調,就是按下快門的時機。
而這機會通常只是一瞬間,一閃即逝、無以復追,
我想專業攝影工作者,他們照片的價值,絕不是來自於機身的功能強大及鏡頭的成像品質,
而是在於其中花費了我們無法想像的時間及精力,在地球的每個角落找尋著感動。
植物園每到夏季,大家都會去拍荷花,多年前我也去拍過。
但是我看過最美的一幅作品,
是在清晨,一隻麻雀飛在荷花上方五公分處,
這原本該就這樣消逝的一秒就這樣凝結成了永恆,讓許多心靈得以共同分享,
其背後的某個攝影者或許已經花了數個晨昏的等待,這就是"心"。
剛看了另一個討論串有感而發,
最後我想說的是,攝影不該老是在計較來自於器材的些微差異,
與其花大錢買器材不如去社區大學修攝影學分。
我們該自問,是什麼樣的原因驅動你的手指按下了快門。
那畫面中有什麼特質是你想記錄的。
新手、老手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好手。
好鏡、爛鏡只要有景,支支都可以拍出好作品。
隨附個人覺得不錯的寫真 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