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鏡頭焦距是否會影響透視感的探討

拿隻變焦鏡出來zoom一下就懂了

光紙上談兵當然會搞迷糊

還有...透視感是透視感,壓縮感是壓縮感...別搞混了
20D, 1VHS, 3, 5D, 17-55, 16-35II, 85L, 35L, 小白IS, V125/2.5Macro, 550, 580
樓主加油
在學術的路上總是要為自己的實驗作辯護
大家都是為了弄清楚之間的關係在討論
都是依照自己的所學在提出問題

希望討論到最後不要變成口水戰
正反兩邊都可以提出相關證據
而不是無聊的質疑, 比方說
你覺得這個東西是這樣嗎?

最起碼也是提出相關照片或數學式子
然後請樓主一起討論

這是一篇有意義的文章
別看到最後變口水
很可惜
大燕麥片吃起來都黏黏稠稠、沒有味道:(
安全帽 wrote:
只是我不解的是"我有問啥嗎?"...(恕刪)

看起來你滿吹毛求疵



比較有爭議的是第一個試驗
我想了一下焦段的改變,造成鏡片前後移動,移動量算很小
所造成的透視感改變,應該只是晃動一下,晃動會多大呢?應該跟物距有關
我想若是對焦在10M以上,幾乎變動不大

有機會我會拍一下試驗,比較一下
kent21 wrote:
補充一下,"我的野蠻...(恕刪)


原來如此,玩玩看~!
安全帽 wrote:
假設:
物距 → 照片 透視感 景深 物體大小


這箭頭沒錯
我們可以做以下實驗來映證物距和透視感的差異
1.固定物距,藉由剪裁改變構圖(事實上這和FF及APS機種差異相當),是否會造成透視感改變?
2.改變物距,不經由剪裁將主體拍攝同大,是否會造成透視感改變?

在同樣的相機上做1.的實驗是幾乎沒意義的行為,因為這就是上述提到類似數位變焦,剪裁在輸出等大大小後後有效畫素下降,這違背高畫質高解析的DSLR原則,因此各大廠並不會做如此“無聊”的測試。

幾乎所有的鏡頭大廠都有類似2.的實驗,這點只要花點心思都可以找的到,甚至各種入門書籍中也有。

發文者做了2的實驗,來闡明論述,我想並無不妥,只是發文者這樣的實驗只能證明物距固定、視角固定(由剪裁來達成)下,鏡頭焦段無法改變透視感。倘若對這點有疑問者或是推翻這個論點,上述也有提到,手上有DSLR有二顆不同焦段鏡頭的人我相信不計其數,都歡迎做個實驗來驗證或是推翻。

再次說明這個試驗真是窮極無聊沒有應用價值,但卻間接印證在同物距同鏡頭下片福的差異並不能改變透視效果(1.結果)因小片幅可視為剪裁,然而不同片幅下使用相同焦距鏡頭,拍攝等大的主體時則會因為拍攝距離不同而改變透視效果(2.結果)
入嘴砲國豈有不入境隨俗的道理?
bluesystem wrote:
一般來說, 鏡頭愈是望遠, 視野範圍(或叫視角.fov, field of view)會愈小, 愈接近平行投影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平行投影就是視角等於零的投影方式(就是無透視).
鏡頭愈是廣角, fov愈大, 透視角度愈大.


您說的是視角 angle of view.
樓主的實驗是透視 perspective.
除非是用移軸鏡,不然在固定物距的前提下,
透視跟焦長(或視角)是獨立的。
提供一個想法

所謂透視感的改變

是在於前物和後物在成相像面的移動距離不同所造成的

倘若你沒有前後移動拍攝位置(移動物距)

前後景是不會有相對移動的

所以說拍攝者站的地方不動

該被遮蔽的地方還是被遮蔽

不會因為焦距而可以看到被遮蔽的東西

這就是意謂著前後景不會有相對移動

故推論只有物距會影響透視感

只有人改變站的位置才會讓透視改變

焦距只是改變看到的範圍的大小而已(也意謂改變看到東西的大小、能表達的解析度等等..)
Sunglow wrote:
再次說明這個試驗真是窮極無聊沒有應用價值...(恕刪)


哈哈,是因為在別的討論區,討論到很多東西,一些人有爭議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409381&p=5

因為討論的文不對題,所以我另開標題,提出一些說明,也不是我多大的創舉

如canon網頁,20mm-->28mm
因物距改變,所造成的透視感是很大的改變
透視感這東西應該是個不難理解的物理問題,不要讓心理上的"感覺"給誤導了...

以下圖為例,在某個夜黑風高的夜晚,Mr. Hotdog突然心血來潮跑去拍攝學校宿舍夜景。他站在某視野良好的至高點上,除了可拍到A棟宿舍全貌外,還可拍到其後B棟宿舍的1、8號房間。

就在他專心構圖時,突然聽見B棟宿舍某房間裡傳出"咿咿喔喔"的聲音...Mr. Hotdog聽了之後血脈賁張,好奇心驅使他要一探究竟,於是他透過原本的50mm鏡頭努力尋找,不過卻發現B棟1、8號房的學生都正在用功讀書...Mr. Hotdog很聰明地推論出傳出聲音的房間一定是被A棟宿舍給擋住了,不過他又不能左右移動,因為只要離開了至高點,視野就會被圍牆給遮住...

隨著那陣聲浪即將進入高潮的尾聲,Mr. Hotdog只好手忙腳亂地趕緊換上了300mm小砲鏡頭,希望用望遠的優勢破解這種窘境...但是呢?不管他怎麼瞧,還是只能看到1、8號房間,只不過望遠鏡頭的好處讓他發現了原來1號房裡的男同學專心研讀的是一本Playboy...

Mr. Hotdog還是不想放棄,於是又換上了24mm廣角鏡,希望藉由廣角鏡來擴大"透視感",不過這回他還是無法讓光線前進方向轉彎,更無法從A棟宿舍直接"透視"過去...Mr. Hotdog從鏡頭中可看到B棟宿舍的範圍依舊相同,還是只有那1、8號房,而且景物還更加縮小難以辨識...

最後在B棟宿舍那消失密室的仰天長嘯餘音中,一切都落幕了...此時Mr. Hotdog的眼角也流下了滿是遺憾的淚水...
coldfish wrote:
由這點就可以了解您對於實際上鏡頭的成相表現不太清楚(沒有任何冒犯之意),您的認知是錯的。
您有機會的話實際拿小黑三玩一下,Zoom 一下,感受一下視感的變化,鏡頭這東西很怪,
焦段的變化,不只是單純改變了視角,同時也改變了透視感還有景深。


我沒有小黑三,就算拿來我也沒法用,因為我用20D

什麼?轉接環?
抱歉,小弟

所以勒,我也拿出我的小黑(Sigma 18-125)來看一看,到底ZOOM一下,能感覺到什麼


嗯,恕小弟愚鈍,這樣只看到視角的變化,感覺不出「透視感」的改變哩~

您老兄老叫人去做實驗,反駁了那麼多,怎麼都沒有做個像樣一點的實驗來反駁一下比較有實驗精神的樓主勒?

這樣小弟只好稍稍勞動一下,測給大家看囉~

實驗目的:檢視鏡頭焦段變化是否影響透視
定義:「透視」(透視感)在此定義為景物在畫面中的相對大小(位置)關係
控制變因:焦段,18mm(等效28mm),50mm(等效80mm),125mm(等效200mm)
固定變因:片幅(APS 1.6x)、物距(約150cm)、光圈(F8)、快門(1/8s)、ISO(800)、白平衡(4200K)等等
忽略變數:因焦段不同產生之景深變化、鏡頭產生之像差、變形以及事後裁切造成之些微影像位移、顏色、雜訊、光源等其他拍攝影響

首先,18mm(等效28mm)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50mm(等效80mm)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裁切自18mm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用GIF來比較



125mm(等效200mm)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裁切自18mm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裁切自50mm

檢視照片的EXIF資訊

用GIF來比較


以上,實驗完畢
結論呢?

不就是跟樓主的測試一樣嘛!


smore wrote:
其實, 所謂的 透視感 指的是 不同遠近的物體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
原作者所剪下來比較的都是遠方同樣距離的建築物彼此之間的大小關係,這當然不受焦距的影響。
會受焦距影響的是近物跟遠物之間的大小比例在廣角鏡與望遠鏡時是不一樣的!!!
這才是人類視覺感受的差異,也就是所謂的透視感。
前面網友提到韓國電影用到的技巧就是一個好例子,因為你會發現 主體的大小不變,但是背景物相對於主體
的大小改變了,所以看起來的感覺就不太一樣。


這位朋友說的很清楚,但是又很矛盾,讓小弟看的很頭昏
雖然透視感解釋的很清楚,但明明在國家地理攝影精技第56頁(感謝前面網友提供,不用再翻一次)寫得很清楚,這個東西跟「焦距」無關,跟「物距」有關,怎麼您又寫跟「焦距」有關@@"

至於您說的那個技巧,不只改變了焦距,也改變了物距,要拿來跟主題一起討論,說不過去吧!


bluesystem wrote:
我是搞電腦3D繪圖程...(恕刪)

至於這個,其實您試著做出兩張圖來,不就知道結果了嗎?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 13
內文搜尋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