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數位化,變數很大!底片選擇變數 掃描器變數 軟體變數,最後結果差很大!日本一位小有名氣的攝影師,使用pentax67,仔細看就會發現一些數位弄不出的感覺,有用底片機也會發現,也搞不出那種感覺!!https://www.flickr.com/photos/toyokazu/with/8093452171/
happyspirit wrote:那些好壞差異表現又會限制於硬體呢? 謝謝! 這是精度的問題..不管再怎麼樣做, 砸再多的錢, 都是有誤差的. 誤差永遠都不可能為零.所以這是隨著你允許誤差而定...眼睛比較利的, 他的允許誤差就會比較小, 那就要砸更多更多的銀子, 去買更高精度的設備.眼睛沒那麼利的, 他的允許誤差就可以比較大, 設備就可買比較便宜的. 沒中毒, 就有省錢的特權!如果你的眼睛實在是太利了, 人類工藝水準, 根本就還沒有達到可以製造如此高精度設備, 或根本還找不到能俱備如此特性物質時, 那你就看開一點..
請問如果用底片拍照,單純數位存檔的話,於觀看時,有哪些細微表現特徵,是比較不同的呢?怎樣快速去觀察沒有資訊的照片是底片拍攝數位存檔的呢?那些好壞差異表現又會限制於硬體呢? 謝謝1 1般來說 底片寬容度大[負片]比較不會有斷階問題2 大概重[粒子]來看 如果是底片拍粒子感會比較重一點把它放大會有明顯顆粒感 這是數位和底片最大不同3 以底片來說 底片大小分很多總 135 120 110 127 4x56x8...............如果以底片機用的底片都相同 鏡頭是差最多 每支鏡頭都有他的特色如果是數位機身 接手動鏡頭 就複雜很多了放一張數位機身 接手動鏡頭以上是個人經驗PS:這2張照片 是用同1隻鏡頭
happyspirit wrote:請問如果用底片拍照,...(恕刪) 最簡單也最容易的方式就是看散景是否有明顯的底片顆粒底片顆粒大小和分佈是不歸則的這也是為什麼底片拍出來立體感比較好的其中一個因素葉子散景局部仔細看可發現葉子散景局部顆粒大小並不是相同數位放大看不會有顆粒 是平滑的不過如果你辨識的照片長寬都不到800X600 像素那只能從其他方式去猜了因為現在店家底掃檔至少都有到3000X2000像素一張如果壓縮或是再裁切重新存檔成800X600 像素都會影響到畫質 更不用說要拿來辨識是不是用底片所拍的不知道你辨識是不是用底片所拍的要幹嘛?
Hightemplar wrote:為什麼底片一定要有顆...(恕刪) RVP 50 正片 全彩沖掃50度的顆粒底片不管感光度再低都一定會有顆粒顆粒粗細除了底片本身ISO外還跟顯影的化學作用有關看不看的到是放大倍率的問題但一定是靠顆粒所組成數位放到大也不會有顆粒 而是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