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在自己學習攝影的過程中可能也受到電影很大的影響
比起時下流行的高清、精美、細緻、銳利、清晰、大景、乾淨、透亮的攝影路線
我自己更喜歡那種虛實難辨、既朦朧又隱晦的路線
景物都很寫實,但總算發著一股奇異、實驗性的氛圍
其實過去常在這看到許多先進發表自己的心得長文
潛水了很久也一直猶豫到底是不是也要來發一篇
畢竟學習攝影也一段時間了
加上覺得自己遭遇瓶頸
所以感覺可以至此做個階段性的自我驗收
自己近幾年上01的次數少了所以這麼說可能也不是很客觀
但好像很少看到有同好的路線與自己相似
因此希望可以帶起一點討論
也希望可以得到大家不同的意見

以這張自己今年拍攝的作品開頭
而之所以選了這張是他最符合我自己這篇心得想描述的感覺
圖片本身的品質並不好,雜訊很高,但我認為他具備了破碎的美感
以器材來比喻的話,比起HD或4k攝影機,這更像是過期變色且充滿刮擦的底片
以底片舉例並非是在盲目的追求那種不可測的色調
而是我認為那樣的質感更隱含的情感在那些刮擦與瑕疵的細節裡
若是以技術面來看待這張作品,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挑剔的

這張我認為也與上一張照片具有同樣的感覺
只是它又更寫實了一些,因為它包含了更多具象的細節
不像上一張照片裡面只有少許具象的元素
但我認為它同樣也具有了上述的那種感覺
接下來的幾張也都是我自己認為有相同感覺的作品



其實在剛學攝影初期我也跟很多初學者一樣
熱愛且刻意賣弄淺景深
過了一個時期後喜歡加上偏光鏡去拍非常暴力的藍天
再過一個時期則喜歡拍強調建築結構幾何形狀的照片
有過一個時期又酷愛拍黑白陰暗低調曝光的黑白照片
到了更後來則是一個追求完美照片品質的時期
明明iso開到100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我還是會讓照片刻意曝光一些,後期再拉回來
雜訊往往累積在暗部,但當暗部變成中間調時就不會有那麼多雜訊
因此用這種作法可以讓照片不論亮暗部都幾乎完全沒有雜訊
但這些都是技術面的東西,表過不提
要稍微提到這些的原因是,我想或許是因為自己經歷過了這些
其實到現在已經很厭倦要去強調銳利度或是畫質這種東西了
用有點荒謬而且不負責任的方式來說的話
可能就是完美之所以完美正因為它有著那麼一點不完美,所以沒有必要也沒有辦法完全掌控你正在創作的東西
的確有創作人是這麼說的,當自己在創造一件作品時,到一個階段後你必須讓它自己發展自己燃燒
我十分認同
大景這種東西打我第一天學攝影到現在就從來也沒去追過,除了懶、跟大家拍出來都八九不離十以外,我更喜歡從自己週遭熟悉的環境去找東西來拍
就像電影一樣,一部電影的特色就在於對於一件事情如何去詮釋,觀點的選擇
一個攝影人如何去選他的題材才是成就這位攝影人風格的原因,而非單純器材技術面上的原因
這也是攝影作為藝術所必須具備的
觀看一張攝影藝術作品必須去思索作者的想法,而不是武斷的下結論說好不好看而已
記得前幾年曾在版上看到一張知名的作品在這被分享,結果當時被許多人抨擊的體無完膚
99 cent Andreas Gursky
而當時並沒有看到抨擊這張作品的人提出什麼有根據有建設性的觀點
多半只是說些什麼這我也拍得出來的話
坦白講當時看到這些言論很令人失望
成就這張作品的不是技術面好嗎
在這裡也不是要說自己多麼瞭這張作品
只是我認為這樣的思考與評斷方式是很有問題的
但其實我自己學習攝影的方式是十足紊亂的
因為全憑自學的關係
常常會兜圈子才學到明明上網查資料就有的東西
比方說剛學攝影時買了腳架,是1000元適合初學者的那種基本款
興奮的跑去夜拍後發現無論如何畫面就是一直晃
又過了一陣子存夠錢下定決心買了另一支腳架後才發現原來長曝要關防手震
當時就幹過很多這種蠢事
可是也得到很多全憑摸索才能得到的想法
或許這也是這篇文章寫的特別沒有系統的原因
因為我自己也沒辦法在自己學習的路上找出一個統調
sorry
從自己學攝影到現在
一直有一張照片讓我記憶猶新
那張作品是柯錫杰的樹與牆
樹與牆
說是用一格底片等待多年才用轉染法沖洗出了想要的感覺
畫家高行健評柯錫杰的照片
說在他的照片中
景深被抽離了
令人難以分辨是照片還是畫
雖然這段論述講的是等待維納斯這張照片
樹與牆也具有同樣的質感
但這些都是表現層面上的討論
重點一直都是選擇如此表現方式背後隱含的動機與思考
照相尚且如此
從事創作必然皆如此
不論實用性藝術或純藝術都是
書法家說見字如見人
攝影八九不離十也是
但不知道為什麼
自己看自己的照片卻看不出自己是怎樣的人
只能留給觀眾
作者已死論說不定也有點這種意涵在裡面
或許動機與思考不同
但是希望自己的照片也能具有同樣的質感
而以下幾張是自己認為具有這樣感覺的作品



還有黑白的幾張
這幾張自己認為更俱有了一抹抽象的、虛實難辨的感覺




若用文學手法與流派來比喻自己的作品
我想我會用意識流手法來形容自己的作品
不是很有條理的告訴你一件完整的事情
更像是自溺的喃喃自語著一件事情的片段
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些什麼,但有無法完全知道故事的始末
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帶點後設創作的味道
下面這三張作品就有點後設創作的感覺



我自己把這三張看成是連作
接著有點私心想分享一些太陽花學運的照片
之前就想分享了
觀察了一下沒什麼人分享這個題材後決定拋磚
這些原本應該要很紀錄性質、很即時、很新聞性的照片
我想要讓它們帶有一點舞台劇的感覺
帶點整個社會何嘗不是一個大劇場的隱喻





還有一些比較沒有特定主題與脈絡的其他作品
在文末零散的分享












還有一張合成作品

以上是我的分享
這些作品都是我有放在自己flickr上的
flickr裡面還有其他比較跟這篇文章沒關係的
也有早期的智障作品
flickr
其實自己並不覺得有完整的描述了自己喜歡想要的感覺與風格
自認也沒什麼值得人家借鑒的優點
但就像開頭就說的
其實這篇所謂心得是有那麼一點自我驗收的性質的
謝謝看完這篇文章的人
可以的話
請留下意見給我吧
che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