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戲曲舞台攝影:By 紅豆少主 孫覺非先生




孫覺非先生乃本人好友也是戲劇網站咚咚鏘創始人、運營人;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高級攝影師...徵得孫先生同意,特將其新浪博客上幾篇關於戲曲舞台攝影的作品以及心得分享給同好...



談戲曲舞台攝影:By 紅豆少主 孫覺非先生
談戲曲舞台攝影:By 紅豆少主 孫覺非先生
談戲曲舞台攝影:By 紅豆少主 孫覺非先生
談戲曲舞台攝影:By 紅豆少主 孫覺非先生


圖片介紹 《豔陽樓》 王璐 飾 花逢春

京劇《豔陽樓》又名《拿高登》,是一出傳統武戲,講的是北宋權臣高俅之子高登,依仗父勢為害一方。某日,高登出遊,遇徐士英一家至郊外掃墓,見徐士英之妹佩珠貌美,命人搶回府中,欲納為妾,佩珠不從,被軟禁在豔陽樓上。徐士英得花逢春、呼延豹、秦仁三位義士相助,夜半潛入高府,殺死高登,救出佩珠。

一些攝影師在拍武戲劇照的時候,總熱衷於抓所謂的“動感”,比如:“空中飛人”、髯口甩發的各種飄動、擰鏇子或倒紮虎等技巧的某個瞬間等等。京劇無論文戲、武戲都得是“戲”,武戲中的各種技巧也都不能脫離“戲”這個字,正所謂:技不離戲。在我看來,文戲、武戲的拍攝方法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即:劇照定格出來的人物一定要在神氣引領之下,手、眼、身、步協調一致,尤其注重眼神的表現,另外口型也要格外注重,否則它會嚴重影響人物面部的表情和神態。如果武戲的劇照不能體現角色的工架、氣質、表情、情緒,或者至少是這其中之一的話,那麼很難說這張片子是成功的,因為它捨本逐末,忽略了戲曲真正有衝擊力的東西。

再說前邊提及的“動感”劇照,無非是臺上演員各種技術動作的定格,其實這類片子最“刺眼”的部分,大都是演員在完成技術動作中因發力而導致的瞬間五官挪位或者面露凶相,我們很難把這樣定格出來的舞臺形象與趙雲、高寵、任堂惠、武松等等聯繫在一起了,於是各種“動感”都顯得毫無意義。假如我們拍的是劉翔跨欄,只要抓到他跨欄的瞬間就可以了,至於他臉上的神態表情是可以不用考慮的。但要這樣拍京劇就太簡單化了,因為京劇演員不是運動員,他們唱戲是不能拋開人物以及規定情境下的情緒。而且舞臺攝影的片子必須體現美,且戲曲之美又並不等同於生活之美,至於表現到什麼程度,就全看攝影師對京劇本體的認識水準和駕馭功力了。

京劇是一門表演藝術,舞臺上的一切表演都是有節奏的,因此任何抓拍都不能脫離節奏。這張《豔陽樓》花逢春劇照,是在劇中人“走邊”時拍攝的。“走邊”包含了很多身段動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隨時按快門就能拍到好片,需在取景器中仔細觀看演員表演,並仔細聆聽鼓師下鍵子的節奏,此劇照正是我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極小停頓處釋放快門所得。

拍攝參數:光圈F3.5,速度:1/640秒,焦距:190,感光度(ISO):400,補償曝光:-0.3,測光方式:點測光。

注:本文發表在《中國京劇》雜誌 2014年第五期。



註: 王璐,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國家一級演員,工武生,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師從李光、李景德、蘇德貴、董和平、馬鈺璋、劉福生、丁振春、曲永春、葉蓬等名家。擅演劇碼《挑滑車》《小商河》《截江奪鬥》《英雄義》《三岔口》《三盜令》《秦瓊觀陣》《大鬧天宮》《野豬林》《白水灘》《戰馬超》《大破銅網陣》等。曾榮獲第六屆CCTV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獲金獎;曾兩度榮獲文化部優秀劇碼展演個人優秀表演獎;榮獲2012年《戰馬超》榮獲青年演員折子戲展演優秀表演獎。
2014-06-07 20:58 發佈
孫覺非簡介:

孫覺非,男,1973年出生,北京人。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認證高級攝影師。2008年開始學習攝影,主攻戲曲舞臺攝影。攝影作品曾在《北京青年報》、《北京娛樂信報》、《京華時報》、《中國京劇》、《中國攝影師》等多家報紙、雜誌以及各類網站發表,並多次用於國內外演出宣傳畫冊、海報。2012年,因創辦戲曲網站和拍攝戲曲舞臺劇照兩項工作成績卓著,獲得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會頒發的“弘揚京昆特殊貢獻獎”。自2013年六月開始,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國京劇》雜誌(月刊)開設專欄,每月一篇專文介紹舞臺攝影審美理念與拍攝方法,受到業內外人士一致好評。



《趙氏孤兒》 韓巨明 飾 屠岸賈

京劇《趙氏孤兒》是馬連良先生晚年創演的最後一出大戲。講的是晉靈公無道,不聽趙盾勸諫,放任奸臣屠岸賈抄殺趙氏滿門。趙媳莊姬公主避入宮中,產生一子,由趙家門客程嬰喬裝救出。屠岸賈聞知公主產子,進宮搜孤不得,下令三日內若不獻出孤兒,即將國中與孤兒同庚的嬰兒全部殺死。程嬰舍子,公孫捨身,救出孤兒。十五年後,後孤兒長大成人。大將軍魏絳班師回朝,怒打程嬰,程嬰道出真情。孤兒遂與魏絳、程嬰等人設計,於酒席宴前誅殺屠岸賈報仇雪恨。

既然舞臺劇照拍的是戲,那麼攝影師就必須研究戲。首先是弄清劇中角色的基調,這一點應該不難,京劇人物的善惡忠奸都是臉譜化、概念化的,基本上一目了然;其次要隨著劇情的逐步推進,隨時把握對角色的情緒,選擇最佳時機進行拍攝。所謂的“最佳時機”,就是指演員表演到某一點上,此時情緒最飽滿,表情與劇情需要吻合,身段或工架到位(手、眼、身協調一致),神氣十足。然而這個“飽和點”持續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如果攝影師抓不住,過了這個點,哪怕身上沒變,眼神稍微一散,拍攝時機就錯過了,拍出的片子就完全是兩個樣!

這張劇照是奸臣屠岸賈得知暗殺趙盾的計畫失敗後,一計不成又生二計,要害忠良性命,定計之後躊躇滿志的樣子。角色雙目圓睜,兇狠的目光裡又帶了幾分得意,雙手掏翎子彎成兩個對稱的弧形,身上、腳下都到位,這就是拍攝的最佳時機,於是我果斷地釋放了快門兒。

一般來說,我拍攝舞臺劇照最常用的感光度(ISO)是200。這次拍攝使用了光圈優先的拍攝模式,感光度定為400,因為當時感覺舞臺的亮度並不十分理想,於是把相機的感光度調高了一檔,這樣是為了提升相機快門兒的速度,保證瞬間抓拍的成功率。

另外,有朋友問我為何每次拍攝劇照都用“點測光”模式。這是因為劇照都是在觀眾席拍攝的,舞臺上下的亮度差別是很大的,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大光比”環境,這個時候就一定要用“點測光”,其它測光模式是不行的。

拍攝參數:光圈F3.5,速度:1/400秒,焦距:200,感光度(ISO):400,補償曝光:0,測光方式:點測光。

注:本文發表在《中國京劇》雜誌 2014年第四期。





京劇《古城會》是一出經典紅生戲,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說的是關羽欣聞大哥劉備下落,保著二位皇嫂喜往而見,行近古城。然張飛疑關羽降曹,欲與其反目。恰此時,蔡陽率軍追至,關羽力斬蔡陽釋疑,劉、關、張弟兄古城團聚。

這張劇照是在北京的一家小劇場拍攝的。演出時,舞臺台口擺了一橫排的花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拍全身像,演員服裝下擺及以下部分都會是大黑影,於是我按“半身”、“七分身兒”、“九分身兒”來拍,並在拍攝過程中注意把握好人物的眼神、表情、手勢,以及整體姿態的力度和美感。這裡需要著重強調的是眼神的表現力,很多時候甚至是一張片子成敗的關鍵點。

此外這個劇場舞臺燈光的顏色比較雜亂,從劇照背景的幕布上看出,很多地方都有藍色的光束。這家小劇場的不是為演出京劇設計的,而是以演歌舞類節目為主,因此舞臺上有很多燈的燈頭加裝了色片,這樣出片的顏色就難以把握。我的解決辦法是用RAW格式進行拍攝,做後期處理的時候用CAMERA RAW 軟體調節白平衡,確保拍攝主體、面部顏色正確。如果這張劇照足夠出彩的話,邊邊角角的小地方有些雜色、光斑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說到底,現場抓拍最大的魅力在於鮮活、生動,攝影師只能想辦法去適應現場的拍攝環境,而無法控制或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攝影師又何嘗不是“戴著鐐銬舞蹈”呢?

我感覺的一些京劇舞臺攝影片子最突出的是鏡頭角度或拍攝時機不合適。鏡頭位置應儘量接近平視為好,若鏡頭仰視或俯視,則會造成人物身體的變形,這種片子讓人看著不舒服。而要掌握好拍攝時機,必須研究程式表演的內部規律。另外,《梅蘭芳舞臺攝影六忌》一文中提及“忌照開口音”,我個人體會是,閉口音也未必都適合按快門兒,嘴部開合,以及開合的大小對於人的整張臉都有極大的影響,這將直接作用於舞臺人物表情、氣質和形象。

拍攝參數:光圈F2.8,速度:1/125秒,焦距:125,感光度(ISO):200,補償曝光:-0.3,測光方式:點測光。

注:本文發表在《中國京劇》雜誌 2013年第十一期。


2014年3月31日下午,孫先生應中國國家京劇院之邀,為該院新編歷史劇《護國夫人》拍攝了一組定妝照。該劇系根據梅派劇碼《梁紅玉》改編而成的新戲,將於2014年5月搬上梅蘭芳大劇院的舞臺。










《捉放曹》 譚小羽 飾 陳宮

《捉放曹》是一出經典的京劇傳統劇碼,故事取材於《三國演義》。講的是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喬裝逃至中牟縣被擒。公堂上,曹操用言語打動縣令陳宮,使之棄官與他一同逃走。行至成皋,遇曹父故友呂伯奢,盛邀曹、陳至莊中款待。曹操聞聽磨刀霍霍,疑為伯奢存心加害,便殺死呂氏全家,焚莊逃走。陳宮見曹操如此心毒手狠,枉殺無辜,十分懊悔,宿店時趁其熟睡獨自離去。

京劇舞臺上的喜、怒、哀、樂,都有不同的表現手段和藝術的美;不同演員、不同行當、不同角色,也都有各自的“美”。在我看來,戲曲舞臺攝影的核心內容就是發現美,用鏡頭表現並盡可能地放大這種美。憑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攝影器材,演員在臺上做戲,舉手投足的任何瞬間皆可定格為照片,但那只能叫“照相”;如果按舞臺攝影來要求,則應該注意撲捉演員的神氣,以及手、眼、身的協調一致,一切全要在戲裡。由此可見,“照相”只是一個簡單地“再現”;而“攝影”是在“表現”。

我經常把自己拍的劇照拿給那些不瞭解京劇,甚至從來沒看過京劇的朋友來看,如果他們都能從照片裡感受到角色的情緒或是被演員臺上的氣質所吸引,那麼這說明該片至少捕捉到了“決定性瞬間”,算是有一定保留價值的劇照了。當然,劇照是否成功,還需要專業演員、藝術家進行評判、檢驗。

攝影上講,每張照片都應該有“興趣中心”,而且一般來說,一張片子只能存在一個興趣中心,舞臺攝影當然也不例外。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每張劇照都應該有攝影師要著重表現的部分,並且這個部分應該在片子裡占非常突出的位置,讓觀者一目了然。

這張《捉放曹》劇照的時間點,正好是劇中陳宮譴責曹操殺呂伯奢全家的一小段念白之時,當念到“……出得莊來,又將老丈劍劈道旁,是何理也?!”時,有一個單手指地的手勢,此時眼神與手指的方向一致,我釋放快門的瞬間正好是演員念“是何理也”話音剛落的時候。此劇照的興趣中心在演員的眼睛,眼神光撲捉到位,因而表現出了劇中陳宮此時內心的一個“驚”字。

拍攝參數:光圈F4,速度:1/100秒,焦距:155,感光度(ISO):640,補償曝光:0,測光方式:點測光。

注:本文發表在《中國京劇》雜誌 2014年第一期。

台灣叫平劇或國劇喔,京字太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京劇」一詞並非不妥。它是中國傳統戲劇地方劇種之一。「平劇」則是另一個稱法。

反而稱「國劇」是真正貶低其他傳統劇種。
http://www.wretch.cc/blog/gratias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