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覺非先生乃本人好友也是戲劇網站咚咚鏘創始人、運營人;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高級攝影師...徵得孫先生同意,特將其新浪博客上幾篇關於戲曲舞台攝影的作品以及心得分享給同好...




圖片介紹 《豔陽樓》 王璐 飾 花逢春
京劇《豔陽樓》又名《拿高登》,是一出傳統武戲,講的是北宋權臣高俅之子高登,依仗父勢為害一方。某日,高登出遊,遇徐士英一家至郊外掃墓,見徐士英之妹佩珠貌美,命人搶回府中,欲納為妾,佩珠不從,被軟禁在豔陽樓上。徐士英得花逢春、呼延豹、秦仁三位義士相助,夜半潛入高府,殺死高登,救出佩珠。
一些攝影師在拍武戲劇照的時候,總熱衷於抓所謂的“動感”,比如:“空中飛人”、髯口甩發的各種飄動、擰鏇子或倒紮虎等技巧的某個瞬間等等。京劇無論文戲、武戲都得是“戲”,武戲中的各種技巧也都不能脫離“戲”這個字,正所謂:技不離戲。在我看來,文戲、武戲的拍攝方法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即:劇照定格出來的人物一定要在神氣引領之下,手、眼、身、步協調一致,尤其注重眼神的表現,另外口型也要格外注重,否則它會嚴重影響人物面部的表情和神態。如果武戲的劇照不能體現角色的工架、氣質、表情、情緒,或者至少是這其中之一的話,那麼很難說這張片子是成功的,因為它捨本逐末,忽略了戲曲真正有衝擊力的東西。
再說前邊提及的“動感”劇照,無非是臺上演員各種技術動作的定格,其實這類片子最“刺眼”的部分,大都是演員在完成技術動作中因發力而導致的瞬間五官挪位或者面露凶相,我們很難把這樣定格出來的舞臺形象與趙雲、高寵、任堂惠、武松等等聯繫在一起了,於是各種“動感”都顯得毫無意義。假如我們拍的是劉翔跨欄,只要抓到他跨欄的瞬間就可以了,至於他臉上的神態表情是可以不用考慮的。但要這樣拍京劇就太簡單化了,因為京劇演員不是運動員,他們唱戲是不能拋開人物以及規定情境下的情緒。而且舞臺攝影的片子必須體現美,且戲曲之美又並不等同於生活之美,至於表現到什麼程度,就全看攝影師對京劇本體的認識水準和駕馭功力了。
京劇是一門表演藝術,舞臺上的一切表演都是有節奏的,因此任何抓拍都不能脫離節奏。這張《豔陽樓》花逢春劇照,是在劇中人“走邊”時拍攝的。“走邊”包含了很多身段動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隨時按快門就能拍到好片,需在取景器中仔細觀看演員表演,並仔細聆聽鼓師下鍵子的節奏,此劇照正是我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極小停頓處釋放快門所得。
拍攝參數:光圈F3.5,速度:1/640秒,焦距:190,感光度(ISO):400,補償曝光:-0.3,測光方式:點測光。
注:本文發表在《中國京劇》雜誌 2014年第五期。
註: 王璐,中國國家京劇院三團國家一級演員,工武生,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師從李光、李景德、蘇德貴、董和平、馬鈺璋、劉福生、丁振春、曲永春、葉蓬等名家。擅演劇碼《挑滑車》《小商河》《截江奪鬥》《英雄義》《三岔口》《三盜令》《秦瓊觀陣》《大鬧天宮》《野豬林》《白水灘》《戰馬超》《大破銅網陣》等。曾榮獲第六屆CCTV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獲金獎;曾兩度榮獲文化部優秀劇碼展演個人優秀表演獎;榮獲2012年《戰馬超》榮獲青年演員折子戲展演優秀表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