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日無聊玩了一下景深計算器,發現一個超乎我原本理解的問題,所以上來請教各位..
基本上玩攝影也有一段時間了,光圈、焦段、物距及間接影響的片幅對景深及散景造成的影響及相互關係都了解
但是今天使用景深計算器時,發現在同光圈、焦段、物距的情況下,片幅越大反而景深越深,而散景模糊圈的部分仍是片幅越大則越大...
如下線上計算景深的網址
http://www.dofmaster.com/dofjs.html
這結果我完全想不透,因為據我認知,同光圈、焦段、物距理論上不同片幅的景深應該是一樣的,但如果要求相同構圖,APSC則要物距更遠才行,那景深自然較深..
以上,想了很久沒有答案,所以想請教各位前輩,我也試了幾個不同的計算軟體,結果都是一樣。
以下取自洗鏡光老師的文章:
最大模糊圓就是在感光晶片上最大、而且印成照片在正常距離觀賞時會被當成一個點看待的圓,C就是這個圓的直徑。經過科學理論和實驗之後,這個C值就定義成片幅對角線被1500除的商(所以C和片幅有關),這裡的1500是個實驗值
由上述內容可知,CoC應該是過去底片時代所實驗出來的一個約略值
但現在在數位時代,如果有兩個相素密度相同的 APS-C及 FF的 CMOS Sensor,我實在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讓它們有不同的景深?
就像你拿一台全幅機,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及設定下用正常模式跟APS-C Crop模式下各拍一張,景深有可能不一樣嗎?
更誇張的說,你拿一張照片到小畫家中裁切後,景深會改變嗎?
我是認為CoC的公式應該要修正為與像素密度有關,比較符合其物理定義(觀賞時會被當成一個點看待的圓)
BensonT wrote:
我是認為CoC的公式應該要羞正為與像素密度有關,比較符合其物理定義(在正常距離觀賞時會被當成一個點看待的圓)
"景深" 是 "照片裡的清析範圍"
完全是從觀賞者的立場出發
看照片時是整張看, 畫質不好直接打槍
不需要知道用什麼相機拍攝, 畫數多少密度多高
所以 CoC 本身就可以看成一個固定的像素密度
相機 sensor 則有自己的像素密度
放大到 100% 檢視, 完全是拍攝者的自我要求, 立場不同
跟景深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BensonT wrote:
就像你拿一台全幅機,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及設定下用正常模式跟APS-C Crop模式下各拍一張,景深有可能不一樣嗎?
更誇張的說,你拿一張照片到小畫家中裁切後,景深會改變嗎?
一樣的是鏡頭的成像
景深會改變
要輸出同樣尺寸的照片, APS-C 得把 FF 成像中央部位裁切放大
所以原來有點糊的一點, 範圍直徑會被放大 1.5 倍, 照片上看起來更糊更散
如果是小畫家裁切中央 1/10 再放大輸出成一樣尺寸, 那就更刺激了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BensonT wrote:
我是認為CoC的公式應該要羞正為與像素密度有關,比較符合其物理定義(在正常距離觀賞時會被當成一個點看待的圓)
popolo0819 wrote:
沒錯沒錯~~我也想不透
景深計算器需要修正嗎
回兩位:景深公式(精確說法為最大模糊圓定義)無須修正。
幾乎所有看這個公式的人,
大多沒注意到最大模糊圓定義的前提:
談到最大模糊圓,
●●前提是不管底片大小,通通放大成 8"X10" 的相片來做比較
所以 135FF vs 裁切成 APS,
最大模糊圓會不同,
真正原因是因為:通通放大成 8"X10" 的相片來做比較
135FF 放大倍數較少,
APS 放大倍數較多,
如果僅看底片(感光元件)..就是都沒有放大
或是在螢幕(看圖軟體)上1:1 觀看..就是放大倍數都相同
這兩種情況下,其實景深程度(最大模糊圓)是相同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