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心得, 喜歡的就參考, 不喜歡的就當作是耀輝自言自語。
請尊重版規, 勿在此聊天, 影射他人, 漫罵, ..., 謝謝合作 !!
除了相機機身與鏡頭之外,垂直把手、UV 保護鏡、CPL 環形偏光鏡、遮光罩、閃光燈、柔光罩、三腳架、測光錶、相機背包與鏡頭清潔工具等,都十分重要。
Part I 先介紹前四項: 垂直把手、UV 保護鏡、CPL 環形偏光鏡、遮光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要小看這些配件,正確地使用可以讓提昇照片的品質。
1. 垂直把手
垂直把手是我相機的標準配備。
垂直把手的優點是什麼 ? 直拍像橫拍一樣方便順手。
從 2001 年的 Canon EOS 5 底片機開始,我的每一台單眼相機,都儘可能加裝垂直把手。
我最喜歡 EOS 5 的垂直把手,只有單純的垂直快門按鈕,沒有捲片馬達與電池盒,輕巧又便宜。
一般相機適合橫拍,要直拍就得轉九十度,形成刁手。
有了垂直手把後,直拍的姿勢與橫拍相同,雙臂夾緊,較穩。
對於一般男攝影師,有垂直手把,即使橫拍也比較好握。
對我來說,垂直把手可以讓我橫拍好握,直拍也可以像橫拍一樣穩定的握住,手不動,只要轉動機身九十度即可。
Canon 20D 與 5D 的垂直把手多加一顆電池,拍攝續航力增加一倍。
垂直手把對女攝影師來說,是大了些。依我個人的了解,她們希望相機越輕巧越好,與男攝影師想法迴然不同。
2. UV 保護鏡
當我買鏡頭的同時,一定加買 B+W MRC UV 保護鏡片,
UV 保護鏡片除了可以過濾紫外線外,最重要的是保護昂貴的鏡頭鍍膜。
只要是兩萬元以上的鏡頭,我一律買最好的 B+W UV 保護鏡片,降低鏡頭透光度損失。
為什麼要買比較貴 B+W,而不買較便宜的其他品牌 ?
我個人的看法是 UV 透光度直接影響畫質,寧願多花一些錢買最好的,約 1000 元的差價值得投資。
說明: MRC 多層鍍膜, 是一種可以增加鏡片的透過率的技術.
3. CPL 環形偏光鏡
當我買鏡頭的同時,一定加買一片 B+W MRC CPL 環形偏光鏡片。
CPL 的用處是透過光柵原理,不讓反射光進入鏡頭內。
這樣,天空會更藍,雲層更清楚突顯,陽光下的各物體顏色更鮮明。
利用 CPL 去除反射光後,可看見車內的人,水裏的魚,...。
使用的方法是與陽光方向成九十度效果最好,然後轉動 CPL,
當觀景窗內的景物顏色最深,或略帶紅略帶黃,就是 CPL 最好的位置。
轉動 CPL,每 180 度是一個循環,一圈兩個循環。
白天出太陽就可以拆下 UV 改用 CPL,下午五點過後,就該收起來換回原來的 VU 保護鏡。
切記,不要在 UV 保護鏡片上直接加上 CPL,拍攝廣角與超廣角照片,很容易造成暗角。
同一時間,只能用一片 VU 保護鏡或一片 CPL。
CPL 通常會讓入射光線衰減 1.5~1.8 格,相機 TTL 測光會反應出 CPL 的減光效果。
使用手持測光錶,需要自行計算調整。
到墾丁、澎湖、綠島、蘭嶼、希臘愛琴海、西班牙等國內外陽光普照藍天白雲的地方,沒有 CPL 就難有色彩鮮艷飽和的照片。
陰天的 CPL 效果不明顯。
4. 遮光罩
鏡頭只想要正前方的光線進來,但旁邊的斜光或漫色光線很可能會以偏斜角度跑進鏡頭內,也會讓照片有一層霧氣的感覺。
鏡頭前突出去的遮光罩可以讓擋住這些不請自來的光線,提高照片的色彩鮮艷與飽和。
許多人的遮光罩都掛在鏡頭上沒用,這是錯的,建議養成每次拍照都會掛上遮光罩的好習慣。
注意電影攝影機,電視攝影機,職業攝影師,... 他們的鏡頭前都有遮光罩。
遮光罩是確保好畫質的一個基本配備。
原文出處: [器材] 相機與鏡頭之外 Part I
第一篇 文章 引起不少爭議, 很多人不知道耀輝是誰 ?
特別附上 200 字關耀輝自我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