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最近看到了有關「向右曝光理論」(Expose (to the) Right)與「寧欠(曝)勿過(曝)理論」的二種說法,小弟爬文後大致上的理解是:前者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相機的寬容度,捕捉更多暗部的細節,避免在後製階段拉亮暗部時產生較多噪點,後者則是為了避免亮部過曝而救不回亮部細節,二者似乎各言之成理,究竟那一個理論是較好的呢?前輩好友們在實際拍攝時較偏好採取那一種曝光策略呢?是否要視場景不同而分別採用上述不同的策略呢(例如反差大到已遠遠超過相機寬容度時就不用「向右曝光」而保守一點改用「寧欠勿過」,反差較小就採用「向右曝光」)?各位大大可否分享一下您們的看法呢?
既然是[取捨]就沒有一定要怎樣了, 天底下的道理都是一樣不是嗎?
但是為何牽涉照相 或是 技術 就迷惘了呢
初期是不後製,JPG直出,拍完立即檢視,有過暗過亮情況當場調整EV重拍
現在已經全部使用RAW檔調整,那種當場調整重拍的行為已經比較少出現了
當然RAW檔的調整幅度大,這大家都知道,實際使用起來也確實如此
討論一個不可逆情況的話,只要曝光只有微暗,不會暗得太誇張,補光起來並不會有太多噪點
反而過曝的情況,實際修起來確實比較難修,
我的相片從相機看起來曝光很棒時,放到電腦上看卻很容易過曝,由其夜間使用閃燈時
如果要把過曝的地方 (通常是臉)降曝,會伴隨比較不討喜的顏色(變棕色系),而這種顏色放到臉上是不好看的
細節也會因為過曝而喪失
綜合以上小弟實際後製的經驗: 微微不足的曝光可以利用後製補光救回,但過曝的細節是較難忠實回復的
所以我的觀點比較偏向: 寧欠(曝)勿過(曝)
分享給大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