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有關「向右曝光理論」與「寧欠(曝)勿過(曝)理論」

小弟最近看到了有關「向右曝光理論」(Expose (to the) Right)與「寧欠(曝)勿過(曝)理論」的二種說法,小弟爬文後大致上的理解是:前者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相機的寬容度,捕捉更多暗部的細節,避免在後製階段拉亮暗部時產生較多噪點,後者則是為了避免亮部過曝而救不回亮部細節,二者似乎各言之成理,究竟那一個理論是較好的呢?前輩好友們在實際拍攝時較偏好採取那一種曝光策略呢?是否要視場景不同而分別採用上述不同的策略呢(例如反差大到已遠遠超過相機寬容度時就不用「向右曝光」而保守一點改用「寧欠勿過」,反差較小就採用「向右曝光」)?各位大大可否分享一下您們的看法呢?
2013-12-16 14:5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理論
您不是已經說出答案了嗎
eric138 wrote:
視場景不同而分別採用上述不同的策略

eric138 wrote:
小弟最近看到了有關「...(恕刪)


向右曝光是一個基本原則. 因為數位相機資料是越朝亮部能儲存越多資訊
但如果over死白就沒有資訊了

所以理想上測光可以盡量讓最亮部接近動態範圍極限. 但不要超過

原則就是盡量靠右(亮部). 但不要超過
你自己不是明明白白知道 這是[少曝一點減少死白無細節的部分]vs.[多曝一點減少很黑雜訊高的部分]

既然是[取捨]就沒有一定要怎樣了, 天底下的道理都是一樣不是嗎?
但是為何牽涉照相 或是 技術 就迷惘了呢

eric138 wrote:
「寧欠(曝)勿過(曝)理論」...


這一點在底片時代常用.個人是認為底片過曝比較會失去層次及飽和度,所以在拍底片時會故意降一點曝光,相反的我在拿數位相機時反而會固定加1/3EV曝光.
以上眾神人所言皆是,個人認為如果是(太)欠(曝)或(太)過(曝),都對後製調整很不利才是.
金錢誠可貴,時間價更高,若為名譽故,二者皆可拋.
小弟是小攝影玩家,有後製的經驗

初期是不後製,JPG直出,拍完立即檢視,有過暗過亮情況當場調整EV重拍
現在已經全部使用RAW檔調整,那種當場調整重拍的行為已經比較少出現了

當然RAW檔的調整幅度大,這大家都知道,實際使用起來也確實如此
討論一個不可逆情況的話,只要曝光只有微暗,不會暗得太誇張,補光起來並不會有太多噪點
反而過曝的情況,實際修起來確實比較難修,

我的相片從相機看起來曝光很棒時,放到電腦上看卻很容易過曝,由其夜間使用閃燈時
如果要把過曝的地方 (通常是臉)降曝,會伴隨比較不討喜的顏色(變棕色系),而這種顏色放到臉上是不好看的
細節也會因為過曝而喪失

綜合以上小弟實際後製的經驗: 微微不足的曝光可以利用後製補光救回,但過曝的細節是較難忠實回復的
所以我的觀點比較偏向: 寧欠(曝)勿過(曝)
分享給大家
真的如樓主所說 這些觀念都是正確的 不過要看場合去決定哪一種方法比較適合

從小弟讀的文章以及參加的一些講座,大部分的認知是寧可少曝 也不要過曝
像各位大大所提的 一旦死白 所有的資訊就沒了 救都救不回來
反之 暗部中的節遠比亮部中的細節來的多 所以曝光偏少是比較保守的

當然 如果今天是ISO的情況之下 暗部會有雜訊 那就要採取不同的方式了

所以這些觀念會因為器材以及環境的不同而改變

以上小弟的見解

rivar wrote:
這一點在底片時代常用...(恕刪)


大大不好意,冒昧的請問!

因為我是攝影新手,以前看攝影書時,在教導關於“EV“的時後,假設說要拍”人“ 在光線許可下,最好是-0.3EV,因為這才可以把人像的細部輪廓勾繪出來,相反的,在觀線稍微不足的地方的,最好是可以+0.3EV避免畫面太暗!

後來在剛換N家的相機以後,又看到某位大大在版上說:N家的機器,即便是+-0EV,機器天生就是比別家的機器還要亮一點。故從此以後,我拍照的設定固定-0.3EV。


所以我這樣做(固定-0.3EV)反而害了我自己嗎?反而會減少細節的捕捉嗎?

向右曝光的考量是暗部細節受噪點雜訊影響較嚴重
寧欠勿過的考量是超過一定亮度後會被砍頭
就像賽車一樣, 引擎轉速太低會無力, 超過紅線又會傷
中間平衡怎麼抓, 就看自己喜好了

bossusa732 wrote:
所以我這樣做(固定-0.3EV)反而害了我自己嗎?反而會減少細節的捕捉嗎?

看當下出來的照片亮度是不是您所想要的囉
0.3EV 的差異老實說在後製上幾乎不痛不癢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