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了一些婚攝的case
習慣的設定方式為
光圈先決A模式(爭取時間,光圈約開4或5.6左右)
ISO約開200-640之間
曝光補償1/3~2/3
中央權重測光模式
閃燈用TTL跳燈往天花板打 會設定閃光EV去補償
使用自動白平衡
大部份的照片是用這種設定去拍攝的
拍攝新人時 光打在主體身上 拍出來是都沒有問題
我的問題是:
我發覺我的照片除了主體(比如說新人)之外
背景的人(比如說坐在桌上喝喜酒 鼓掌拍手)會暗掉
簡單說是主體曝光亮度夠
可是背景的人們太暗了
我該如何將背景拍亮一點呢??
另外則是白平衡的問題
飯店晚宴的現場光源大部分都是黃色光為主
如果我希望拍出來的照片是比較柔和比較符合現場氣氛的顏色
白平衡是該如何設定呢?
有聽過朋友說可以試試看"後廉同步"
可是我有切到M模式試著使用後廉同步 發覺快門時間如果不夠長根本沒有效果
婚禮講求的是瞬間跟時間 根本沒辦法手持拉慢快門
像這種場景有推荐的白平衡色溫值嗎 比如說自訂3500-4500K之間
還是說必需拿一張白紙 拿到現場直接自訂白平衡會最準呢??
另外閃燈的設定方式到底要怎樣比較好呢?
有上過一次課,有聽老師講過最好不要用TTL
但是我只會用TTL 然後加減曝光EV值而已
因為真的很想把背景的人物表情都拍進去
是要切到M模式 把快門拉長一點 讓光量進入更多 並將光圈調小一點這樣嗎?
還是有其它的技巧可以分享一下 謝謝
還是指導一下我這些設定是否有哪些問題呢?
bubblesort wrote:
習慣的設定方式為
光圈先決A模式(爭取時間,光圈約開4或5.6左右)
ISO約開200-640之間
1.
相機改用 M 模式,
光圈仍然是您想要的光圈,
利用快門來吃背景光,
也就是在背景亮度(快門須慢)及手震疑慮(快門須快)中自己找出平衡點,
在光圈不變之下,
隨時依現場狀況(用右手拇指)調快門數值。
2.
ISO 能高則高,
比較容易吃到環境光,
但是閃燈 TTL 補光準確性卻不會受影響,
這是 Nikon 閃燈的強項。
不過 D300 的可用 ISO 還是不太夠用,
新相機則在 ISO 方面有較大優勢。
3.
閃燈 SB-800 放心的用 TTL 模式(如上頭 2. 所述),
雖然相機用 M 模式,
閃燈還是僅會針對相機光圈來作 TTL 補光。
至於要用閃燈 M 模式練功我沒意見。
4.
別亂聽啥『後簾同步』,
「前簾」跟「後簾」僅差在主體是動態時的光影線條方向,
靜態主體根本沒差,
緩慢移動主體則差異很小。
跟環境光白平衡則是八竿子打不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