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心得】為什麼不後製?略談影像真實

這篇文章是前一週的預計發表的,沒想到才剛排好時程,01剛好又「再次」掀起關於後製的討論。由於文有一定的長度,所以另開一文分享自己的心得。由於算是比較有爭議性的題目,所以望請各位鞭小力一點 ~"~




為什麼要後製?
為什麼不呢?




關於平面影像的後期製作,一直以來有著後製派與直出派兩方人馬,不管是在口頭上還是論壇,經常有後製與不後製的議題存在。此一爭論甚至常演變成火藥味濃厚的彼此謾罵,更有甚者會離題到底片攝影與數位攝影的戰爭。(因為底片攝影者往往是不進行數位後製的,然而若將數位後製比較底片沖片、暗房放相時的修整,似乎亦十分仿像。底片時代的暗房自然也能做到現代photoshop合成的各種效果,只是工序不同。)

後製與不後製,修片與不修片,東扯西扯,經常就是關於影像真實與器材條件的混戰。事實上自從照相術發明以來,針對影像的修飾就沒有停止過,美化、偽造樣樣來。而影像真實?照相機的工作從來都與真實無關。儘管我們如此努力的試圖透過照片還原我們認知的世界,但不管是經過化學反應還是電子技術,我們看見的照片永遠只是一種再現的景象,而非真實。

與其說照片替我們留下真實的紀錄,不如說是我們製造了可以模擬世界片刻的機器而已。而這個照相技術的發展,關於如何呈現照片的討論,關切的從來都不是我們如何反映了真實,而是我們如何呈現這個世界。我們很難說攝影師的工作是在傳遞真實,他的工作更像是在變魔術,透過影像製造錯覺以玩弄觀眾。

"Photography, as we all know, is not real at all. It is an illusion of reality with which we create our own private world." 我們都知道,攝影一點也不真實;它只是我們用來創造專屬於我們自己的私密世界的一種真實的假象罷了。 -Arnold Newman
就算是新聞紀實攝影師,他的工作亦不是傳遞真實,因為真實根本就不可能被傳遞與記錄。任何事件現場,都僅存於事件的現場。攝影師所記錄與傳達的,只是現場的某一部份。真實被在場的無數攝影機切割成各種不同瑣碎的影像,發送給各種不同立場的媒體。真實並不是一塊任人切割的蛋糕,每一塊都有相同的味道。真實是不可分解的一種理解與觀照。新聞攝影師的意念像一把利刃,切進真實,取走一塊並將其分食給不在場的大眾。

這種照片仍然說不上真實,他所傳遞的依然只是攝影師的意念與真實的殘像。而不同的觀看者,他們自己的意念有如菌絲一般依附著攝影師的意念與片段的真實而滋長,並以為自己接觸了真實。

器材的爭論最屬無謂。無可否認,越好的器材越能如實的製造照片。但再優秀的畫家也畫不出真正的花卉,再好的器材依然只是更寫實的再現畫面。但既然面對照相機,真實永遠是無動於衷,那使用什麼器材根本就不是上得了檯面的問題。





我們習慣上會去區分影像與相片這兩個詞彙。通常,影像指涉的更多是繪畫(不管是電繪或動畫)與設計,而照片指涉的便是照相機產出的畫面──而這個畫面普遍被相信是真實的。畢竟他與我們接觸的世界實在太像了。

後製常見的批評像:「那樣還能叫作照片嗎?」,後製常被認為是作假、就算不是欺騙也是欺瞞。但這樣的批評仍然是建立在,認為攝影是在傳遞真實的前提上。

我認為在欣賞任何影像,不管是設計作品還是繪畫或者攝影,都不應該過度的關切他製作的方法與產出的方式。繪畫、攝影,過程並不一樣,但能夠建構的藝術企圖是相同的。真正的重點在於攝影師的意圖,為何要製造影像?為何要製造「這種」影像?即便是紀實攝影,我們關切的也該是攝影師為何要試圖傳遞,並使我們信以為真?

攝影有太多戲法,不管是長曝、套濾鏡、變換焦距,各種不同的技法出現的核心,都是為了滿足攝影師在製造某種影像,而非妄想複製現實。

重點,重點是,這幅畫面代表了什麼?

你想用他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如果可以後製,
為什麼不呢?

“I do not photograph nature. I photograph my visions." 不拍自然,我拍夢想。 -Man Ray
試著不要管照片──任何影像是如何被製造的,不管他是後製、修片還是沒有任何調整的直接輸出,那都不重要。不要看外在,看內在的紋理,去看攝影師的夢想。



P.S. 攝影比賽根據主辦單位各有不同的條件與規定。若是完全禁止後製,那就乖乖直出照片吧!但越來越多攝影比賽開放後製了,通常是接受對比與明暗、銳利度等細節的調整。至於更能發揮創意的合成後製,原則上會另劃分類集中評選。我想無論是考驗攝影技巧的傳統攝影比賽與發揮創意與思考的合成攝影,兩者在美學上都是一樣的。真正重要的依然不是過程,而是結果。只要不欺騙就好。
2013-08-19 23:1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心得 影像
五分奉上,內容精闢,切中問題核心,照片本來傳遞的就不是真實,人們看到的,都只是攝影者意圖傳達的影像。
今天剛好看到的文章


首先你被你的眼睛騙了一輩子! What??

真實世界其實還蠻暗的(gamma 1.0) ! 但我們看世界還好呢??

因為我們人類的眼睛內建一種看東西的上揚曲線叫Gamma 0.4545

所以基本上人類的眼睛就以經後製過你所見的世界了.

對後製嗤之以鼻的人們,想要拍出傑出的照片,後製才是一條捷徑,當然後製的學問也是非常大的.

我甚至認為後製的技術和學問大於攝影呢.


摘自
http://vfxjimmy.blogspot.tw/2012/11/linear-workflow.html

morphychen wrote:
攝影比賽根據主辦單位各有不同的條件與規定。若是完全禁止後製,那就乖乖直出照片吧!


攝影比賽作品會被鞭的是修片(合成),而不是明暗色調的調整 ...

morphychen wrote:
這篇文章是前一週的預...(恕刪)

P.S. 攝影比賽根據主辦單位各有不同的條件與規定。若是完全禁止後製,那就乖乖直出照片吧!但越來越多攝影比賽開放後製了,通常是接受對比與明暗、銳利度等細節的調整。至於更能發揮創意的合成後製,原則上會另劃分類集中評選。我想無論是考驗攝影技巧的傳統攝影比賽與發揮創意與思考的合成攝影,兩者在美學上都是一樣的。真正重要的依然不是過程,而是結果。只要不欺騙就好


樓主你說的很理想....問題是那些得獎後來被抓到其實有合成後製的人,本來的想法就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美好~
Canon EOS 500N + EF 35-80mm F4-5.6 Canon EOS 300D EF 28-105mm F3.5-4.5 EF 50m
內容陳述得很長,看了標題,直接表達感想如下:
在底片時代,各系統的單眼,其旗下的鏡頭各有其不同的鍍膜;
就底片而言,各種品牌的底片也會呈現些微的顏色及對比之差異;
就沖洗店而言,相同相機相同底片在不同的沖洗店,洗出來的相片也不盡相同;
基於以上三點差異,要如何精準的還原現場所見的景色呢?
如果真要還原現場所見的景色,底片時代(包括數位時代)用偏光鏡提高對比、藍天更藍、顏色更鮮豔,不就無法還原現場所見的景色,所以偏光鏡應該摒棄不用了?
就數位時代,各款相機的白平衡不盡相同,不後製的情況下所呈現的結果一定不同,何者所呈現為真實的景色呢?
以上為個人淺見.
Metro2068 wrote:
內容陳述得很長,看了...(恕刪)


其實人們在意的不是 後製不後製
而是在於 欺騙 二字

有合成 , 就大聲說出來這是合成照片
有後製 , 就一開始就說有後製

大多數人也不會管你是怎麼做的 , 他們只要看照片

但是明明有後製卻又不誠實
硬是說是直出

這才是別人憤怒的原因
因為你 說謊 ! 而不是後製 ...
我的FB頁面 : https://www.facebook.com/vaderchen

hoyaani wrote:
樓主你說的很理想.....(恕刪)


是呀,但其實我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針對台灣投比賽合成的怪現象。所以只在PS稍微帶到,以防止被誤解我全面贊同後製,甚至連合成造假都不介意。

我想說得是,在國外有許多青少年接觸攝影,他們很快的就開始運用後製技術來替自己的攝影加分。透過後製技術,不管是色彩上的調整還是影像的合成,造就了許多奇幻迷離的影像,表達了他們的內心世界。我想這才是我關心的。

為什麼一個少年的自拍照要把自己PS成超人?
為什麼要拍攝漂浮的人物?

我想這些影像他的核心並不是在造假(欺騙人說我拍到會飛的東西或者什麼),而是在表達攝影師的想像。
數位影像在影像處理引擎處理JPG就已經在後製了
除非拍RAW也就是未加工檔 當然那更失真
還是要調整
------------------------------------
不要說數位影像了,底片的暗房技術也是後製的一環
亞當斯也是在暗房後製
很多底片大師也是會用轉染法
後制其實就引導意圖的手法之一,如果照片本身意圖就很OK,那就可以考慮要不要後製
至於爛圖在怎後製也是一樣
我認為後製在一張成功的照片上是可以的
照相本質在於捕捉,70年代後衍生創造,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後製
後製的好不好也是一門學問,就跟畫家調色一樣,到底是擬真,還是超現實,自我風格等等
還有後製不全是以照片變好看為目標,而是以照片本身意圖為出發點來編修
而且有些後製可以修補鏡頭本身缺點,或彌補前製不足。
後製在攝影可說是地位不凡,從小後製到大型的移花接木,都有可能創出好作品的手法
--------------------------------------------------------------------
大家會爭的地方在於 如果你拍這張照片在於純粹的捕捉那如果又執著於後製 那會顯得很沒意義
如果你的意圖在於創造藝術或是加強強引導意圖的影像,那後製會帶來無限想像與可能。
以相機預設模式等調整盡量紀錄現場所看到的,這個ok。(呈現方式之一)

上述的人去評判別人後製的不真實。 (這個人心理有問題)




















花絮

後製 : 我出國旅遊也中槍...
我的基礎功 隨手拍出喜歡的照片^^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