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從開始接觸單眼到現在也有幾個月了
基本的光圈快門構圖也大概了解
拍來拍去卻覺得差不多都那幾種老梗的構圖、主題
但總覺得攝影應該沒有那麼簡單
有人能推薦一些關於攝影的好書
讓我大開眼界 海闊天空嗎?
01那種嘴砲的人太多,能幫上忙的話就多少幫點吧
我建議的書有
玩攝影 : N世代, 這樣拍就對了
屏息的瞬間 : 攝影人生啟蒙大師John Hedgecoe的入門攝影學堂
100個拍好人像的方法
攝影大師的Lightroom數位暗房
抓住愛, 拍出感動
數位攝影的光與影
拍出自我風格 曝光x構圖
背著相機逗熱鬧
生態攝影聖經
拍照前先學會看
拍照前先學會想
藤原克也攝影之道:氛圍╳構圖╳主題的光影演繹
作者近期也有新作品,不過我還沒時間看,就不知道如何了
黑麵大出的攝影書也都有著不錯的水準
Michael Freeman的私家攝技 - 絕活101
同一作者再台灣有多本著作,想進步就好好看,好好思考背後的道理與應用
另外就是Scott Kelby的透視攝影技巧系列,沒記錯的話一共四本
攝影構圖與色彩設計:這本是翻譯書,在構圖講解上與日面上多數騙頁數的攝影書不同
另外有一本關於構圖的書是旗標出版社的書,書名就是 "構圖" 也很不錯
該出版社的攝影書算是坊間比較有水準的Bryan Peterson的一系列攝影書籍就是其中之一
個人最喜歡的則是Joe McNally
中文版共有三本
光影之美:用小閃燈拍出好光線
光影之美2:探索閃燈的無限可能
快門瞬間 vs 影像永恆
人生的長度天注定,人生的深度我決定
http://imsean.pixnet.net/blog
對了
多看別人的作品也是一種成長方式
樓上那位郭大爛就是個厲害的狠角色,建議看他的blog
最後送上01的攝影書主題整理
http://www.mobile01.com/googlesearch.php?q=%E6%94%9D%E5%BD%B1%E6%9B%B8&siteurl=www.mobile01.com%2Ftopicdetail.php%3Ff%3D257%26t%3D3453441%26p%3D1%2344952905&ref=www.mobile01.com%2Fpost.php%3Fmode%3Dedit%26f%3D257%26t%3D3453441%26q%3D44952905%26p%3D1&ss=1040j183424j9
人生的長度天注定,人生的深度我決定
http://imsean.pixnet.net/blog
攝影的神思:52 種超越瓶頸的創作思考 × 52 幅結合意念與美的攝影
Why Photographs Work 52 Great Images:Who Made Them, What Makes Them Special and Why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1163
推薦序
不要再玩下去了,攝影是藝術
「玩相機」是我從三十幾年前,年少時期聽聞至今臺灣攝影界的慣用語,在高中一年級第一次接觸學習攝影之後,高二生平第一次參加台北縣(現新北市)樹林鎮鎮南宮攝影比賽獲得優選獎,高中畢業後進入職場當攝影助理,歷經服兵役,出國留學在日本完成大學學歷及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1995年歸國後十年間任教於十所大學院校,有感於台灣攝影教育的不足,而此生成立攝影學系是我非要完成之事,2005年再次踏上留學之路,攻讀博士歸國後,目前在東方設計學院執教鞭,可是到如今在各種不同場合與攝影界的愛好者、玩家、攝影協會會員或業餘攝影家等接觸時,他們依舊常常朗朗上口的說「我在玩相機」,對於用生命學習攝影至今的我,有著難以理解的痛,我們可曾聽到畫家經常告訴大家說「他在玩畫筆嗎?」。
某一次在藝博會碰到一位拿著相機的年輕人,我對他說是在從事攝影藝術創作的嗎?他用這羞澀的表情且毫無信心的告訴我,是在玩相機的啦!現在攝影與繪畫同時可以是興趣,也是職業,亦是藝術創作煤材。為什麼在臺灣攝影家不能理直氣壯的直接的告訴我們,他是在從事攝影藝術呢?難道攝影不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媒材嗎?如果攝影家把玩相機掛在嘴邊,那如何告訴一般民眾攝影是藝術,收藏家如何購買攝影作品而從中獲利?為何攝影作品必須被美術館典藏呢?
我小時候出生於臺北萬華,經常與兒時玩伴在龍山寺附近嬉戲,因此往往見到許多來自於國外的觀光客,看到他們用這非常陽春的傻瓜相機拍攝紀念照,當時不以為意,後來學習攝影多年之後,才逐漸感覺到臺灣人使用的相機都非常高級而且專業,我在當時乃至於現在都感覺到,在臺灣稍微有一點經濟基礎的人動不動,在剛開始就直接購買專業單眼相機,完全不考慮他們是否由此需求,購買後要到哪裡學習攝影或能否駕馭那台相機。但是我們都心知肚明臺灣的攝影創作表現能力,也沒有比國外來得強,相反的常常發現很多人拿著高級相機,但充其量的只是把它當一台普通相機來使用,因此我常常在大學授課的時候,經常告誡同學不要再「高級相機傻瓜用」。
最近接受某國立藝術大學的邀請擔任校內攝影比賽評審工作,當作品送來看了一遍之後,真是讓我感到傻眼與搖頭嘆息,全部的作品約一半是拍攝海邊夕陽風景,如果我們的大學生的創作能力僅僅如此,如何談創新、創意、創異與創作呢!對台灣攝影藝術的未來能否期待呢?難怪在臺灣的攝影界,大家經常拍攝的都是「芭樂景點」,我記得1995年剛從美國留學歸國後,參加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的研討會,就有老師提出為了避免學生經常拍攝「芭樂題材」,禁止他們拍攝廟宇、美少女、小孩、老人及寵物等。現在在上課時會常常提醒學生,要獲得認同首先要做到與其他創作者的「差異化」,就如同我在美國接受教育之時,教授常常朗朗上口的是藝術創造必須先做到,一些新一些不同(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一個人的作品如果與別人相同、雷同或相似的話,那將難以獲得認同,相反的如果能夠注入一些新或一些不同的內涵,較易獲得肯定,也彰顯了他與其他藝術家的差異性。
攝影術發明時至今日已經超過一百七十年余了,全球人類曾經走過的足跡相機也必然跟隨,如今我們極難可以拍攝到,前人不曾拍攝過題材,除非上天或下海及顯微攝影,因此當下世界各國的攝影藝術家在追求的是「攝影藝術表現的無限可能性」,拍攝的題材可以完全相同,但是創意、觀念、美學、表現形式、內涵、技術、技巧等方法如何不同。本書作者在書中介紹了52位全球各國知名攝影藝術家,以及52件他們的作品,誰是這些作品的作者?這些作品如何製作?有何特別及為何?
就如同本書中也提到,自從攝影術誕生後,攝影家們不斷的「探索主題」而非「拍出主題」。
多年來從事攝影教育工作及攝影藝廊的經營,我發現坊間有許多出版品,大多是以技術性書籍為主,有些就如同相機操作手冊或一些班門弄斧的技巧性著作內容大同小異;雖然近幾年來攝影相關的理論書籍陸陸續續出版,但多偏重歷史、美學與哲學,對於沒有受過攝影教育背景的愛好者而言艱澀難懂。而本書有著主觀與客觀並呈的書寫形式,在主觀上作者喬治.巴爾介紹了對52攝影藝術家及作品的精闢分析淺顯易懂;在客觀上撰寫了攝影師的觀點與小傳,讓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攝影家的創作思想及學習攝影的生平,此外技術分享是一般攝影家不輕易外洩的武功祕笈,讀者可以如此輕易獲得將受益匪淺,本書恰恰是可以符合台灣當前大多數攝影愛好者的需求,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每一位攝影家及作品的評論,攝影家各自的創作思想,並談及他們受到那幾位攝影家的影響,不止向書中這52位攝影家學習,還有其他更值得深入瞭解的知名攝影藝術家,同時技術分享也是本書的重點,讀者在閱讀之餘可以兼顧作品賞析與學習技術,如何應用本書的攝影技術來創造攝影藝術,應是攝影愛好者理當學習的王道。
東方設計學院攝影學位學程籌備主任 邱奕堅 敬序
前言
為何寫這本書?為何現在寫?或許最重要的,為何由我寫?這本書是為誰(及不是為誰)設計?我挑選照片的標準?這本書有無策略?
這本書是為我這種人而寫,彷彿我能回到過去以嚴肅攝影師身分出道時的光景。當時我希望擁有這樣一本書,能夠解釋偉大的照片,指出成功攝影的訣竅及成功照片的規劃和構圖、如何正確沖印色調、如何探索主題。同樣地,這些問題恰好能幫助業餘攝影同好學習如何更深入欣賞照片及接觸更多的攝影類型。
約翰札考斯基(John Sarkowski)的著作《凝視照片》(Looking At Photographs,Bulfinch出版社,1999年)是我自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本書,現在仍買得到,也仍值得一讀。然而,那本書有若干缺點,比如缺乏彩色攝影,而且身為攝影館長和攝影史學家的札考斯基在書中偏重談論顯影程序,而非專注於影像本身,這或許對於攝影學生、甚至是收藏家頗為受用,但對於單純想要拍攝或欣賞照片的人來說就無關緊要。
隨著數位攝影大幅擴展人們的攝影喜好,使得攝影變得前所未有地備受重視。雖然本書大多收錄彩色照片,但仍有必要向只會用相機自動模式拍攝彩色照片的新一代大眾引介黑白攝影的力量、纖細和美感。市面上有許多「指南書」(“how-to”),甚至有「攻略本」(“how I did it”),不過以實務而非理論或哲學觀點討論成功攝影訣竅的書卻付之闕如。
這本書由我執筆的理由有二,一來是我能力所及、二來是我感到有其必要。我有能力是因為我的前兩本著作獲致成功,使得出版商願意支持這個構想,還有因為我具備以清晰、口語和易讀的措辭評寫攝影的經驗,這些措辭連一般人都能理解。我不會否認這本書仍含有專業術語,但我保證不需要藝術學位也能瞭解、欣賞和利用它。
這本書也是為想要創作出美麗照片的攝影師所寫,但適合任何人閱讀,無論你是攝影師或觀賞者,只要你想瞭解為何有些照片會出類拔萃。這本書當然對於攝影學生也極富價值,但可能不是特別針對專攻攝影評論的人,因為對那些人來說,藝術史和藝術理論、哲學和文化的重要性已勝於照片的美感、力量或意義。
在為這本書挑選照片時,我的參考來源包括我自己的資料書(我個人收藏超過100本攝影書)、雜誌(刊登攝影佳作的幾百期相關雜誌)、網路,還有我的生活經驗,比如親自跟攝影師見面及聽取其他更多攝影師的建議。因此,不可諱言我比較偏重加拿大和北美攝影師的作品,這純粹因為我比較熟悉這些人。
我試圖在攝影主題和風格上拓展我原本的領域,因為我向來是品味相當謹慎的攝影師。畢竟,我是加拿大籍的中年白人,我們以典雅著稱,而非極端的現代品味(好,我們會戴一種名為土克(touque)的怪帽子,但我認為那不算)。我也想要引領讀者認識非「傳統」或「正統」的新攝影觀念。
我的個人品味奠基於最高的影像品質,這種概念並非不顧技藝,至於激進立場則並非其自身目的,而是一種工具,用來表達依傳統技巧難以傳達的觀念。我是經驗豐富的攝影師,一向以高標準來評斷自己和其他人的攝影作品。我的出版品獲得些許成功,照片銷路也不錯,所以我憑藉這般資歷為這本書挑選照片。
本書的主旨是偉大的照片,而非偉大的攝影師。我挑中的某些照片相對而言較不知名,甚至是由新生代攝影師掌鏡。有些攝影師名聲響亮,有些則鮮為人知。有些攝影師拍過幾百張名作並著作等身,有些則只拍過少數佳作但潛力可期。
我盡力找出國籍不同的攝影師,也找到了幾位,但仍差強人意。女性攝影師的人數不多,這純粹因為我認識較少的女性攝影師。有些攝影師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發現他們的作品是一大樂事,其他人則多是我的長期友人。
本書視攝影為藝術,許多平常的攝影類型可能零星呈現,或者盡付闕如,你會發現沒有運動攝影,也幾乎沒有報導攝影。書中的每種主題必然囊括許多偉大照片,不過有些照片的主題性和故事性已蓋過影像的藝術性,因此老實說,我自認沒有資格評論那些作品。
請盡情欣賞本書收錄的52張出色照片。有些可能已經聞名於世,但我相信一定有足夠的新照片能使你又驚又喜。請隨意翻閱本書單純欣賞照片,不過接下來請仔細觀察影像,並閱讀我分析的成功攝影之道、攝影師的創作觀點、攝影師小傳及攝影技術。
喬治.巴爾,于卡加利
2010年7月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