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把PANASONIC TZ30黑機拆了看看,之前因海邊大雨使用後鏡頭卡卡的,後來感覺ZOOM無力,過不久聽到咖咖聲響,鏡頭無法縮回去。有送到台松修理,說要換鏡頭。換鏡頭費用與新買公司貨的費用差一千多元,買新機,黑機沒修,拿來拆機玩。拆開來對這台德國萊卡鏡頭、日本松下的手工藝與線路配置的邏輯佩服五體投地。
拆到鏡頭時,因台松說要換整組鏡頭,心想怎會是換整組呢?拆開後得到結論果然如此,但不死心就把推對鏡頭變焦伸縮的[馬達][齒輪]組拆來看看,發現齒輪塑膠做的,常常伸縮鏡頭,馬達壽命與塑膠齒輪壽命問題當然會死雞囉。
過去使用過FUJI家的、普立爾、NIKON、目前四台PANASONIC ZS20等。除了一台拍照破了二十三萬張外,FUJI、NIKON、普立爾都在接近或超過十萬張時死雞。死雞都是鏡頭卡死。FUJI家是感光器掛掉一台。讓我想到變焦鏡頭的設計壽命門檻是不是[十萬張]。
數位相機採用感光元件,都是電子快門多,快門壽命不是數位相機的死穴,用了十多年數位相機,在今晚拆機的過程中體悟到變焦鏡頭的十萬張門檻才是各家數位相機的死角。
對否?
單眼相機另外啦。
chin11072002 wrote:
剛把PANASONI...(恕刪)
當然
所有3C產品或是家電更甚於汽車飛機都是這樣的設計
都有計劃性的在內部零件設計了固定時間就要汰換的零件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chin11072002 wrote:
數位相機採用感光元件,都是電子快門多,快門壽命不是數位相機的死穴,用了十多年數位相機,在今晚拆機的過程中體悟到變焦鏡頭的十萬張門檻才是各家數位相機的死角。
不用想太多。
十萬張/五年=二萬張。
1.多數消費者一年有拍到二萬張照片嗎?
2.一年拍到二萬張以上的消費者,會五年才換一台相機嗎?
3.一年拍不到二萬張的消費者,相機在他手上應該可以用很久,到時壞掉了也沒零件可修,換新。
1999年的Nikon D1機皇,現在還能使用,問題是有多少人現在還會買來用呢?
所以並不是廠商無良,而是設計一台可以拍50萬張的小數位,對多數消費者的意義並不大,而且多出來的成本,很難讓消費者買單。
成本即使只多USD1元,出個5萬台的也很可觀...
我共買了一台NIKON P510、三台PANASONIC ZS20。P510拍到9萬張(四個月就拍了9萬張)、ZS20 銀機20萬張(回憶當主力機常用連拍、比較少ZOOM鏡頭)、黑機副機10萬(長ZOOM,為了圖幅大小調整)與白機(備用,入塵回廠清理)。
P510目前還可以使用但拍一段時間後就會當機,等一段時間後又OK了(原推估跟相機的CPU散熱有關、冬天夏天都依樣有此現象)、ZS20銀機目前鏡頭卡卡,本以為是沙粒卡住,但拆了黑機的鏡頭馬達與推動的齒輪組後,應該是齒輪磨損。黑機拆了給了我新啟發:變焦鏡頭的壽命十萬張。
ZS20相機線路非常精密、零件與外殼非常精緻,且各主要構件(螢幕觸控組、鏡頭組、控制組、防電磁波組、外殼(前後蓋),外殼只有六顆螺絲釘、防電池波組三顆螺絲釘,塑膠墊片一片。線路安排考慮到[人類人體工學]與[機器人組裝]構件等地前後流程。只能說松下公司真是個哲學家、科學家,難怪會想改變人類生活模式。
十萬張的推論來自變焦鏡頭齒輪磨損後相機開始出狀況。我一台相機平均使用不到一年。用了數位相機十多年才得到這個推論,唉!(得到結論是:少ZOOM鏡頭多按快門才能變焦相機提高CP值與壽命)
軟片時代大家都怕快門數耗太快,改為電子快門了,鏡頭齒輪組變成主要致命傷...
有人的數位單眼相機殺過十萬張的,能否分享一下使用經驗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