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次分享了 我的小閃燈使用心得 後,收到了許多回饋與指教。當然也有許多人問了許多問題。
因此這次大概整理了一些照片與心得,繼續與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小閃燈的使用方式與小技巧。
本文中的照片全數燈具都是以 Nikon 的 SB900 與 SB910 為主。
而文章中的內容也為我自己的使用習慣與所理解的觀念,若有錯誤也請不吝指正。
閱讀本文之前,如果是剛接觸閃光燈的朋友,也希望能先回頭看過一次第一篇我的小閃燈使用心得 。
因為有些基礎的觀念有寫在裡面,本篇不會再很詳細的說明。

「文章開始前」
在討論閃光燈之前,我必須先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觀念讓大家參考。
以攝影這件事來說,基本上就是一種在捕捉光線的行為,有光,才有影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而一張照片中的光,可以因為三件事而有所不同。
一是既有的光線,也就是環境光線,你所能做的就是擅用你現場所擁有的光線。
二是補入的光線,也就是額外的補光光源,也就是如閃燈等這樣工具可以的另外把光「加進去」
三是數位的暗房,也就是數位時代你無法抵抗的數位後製,透過軟體你甚至可以全盤調整光的分佈。
一張充滿戲劇性(drama)的照片,或許只需要其中之一,也或許需要其中兩項,或許,需要全部。
任何領域都有極為優秀的人物,但你可以選擇自己是:
只會一種而不得不用,或是三種皆會你可以隨意決定用與不用的攝影師。

在閃燈的使用,我把閃燈的拍攝整個流程也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想像
二是創造
三是呈現

想像是在一個環境中,你必須先了解現場的光線是如何分佈後,
再來預想你的額外光線該怎麼加進來。
你的光應該要從哪邊來,該對這個環境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你所預期的效果是什麼。
而關於創造,
即是你要有技巧與知道該怎麼創造你所想出來的光,因此你就會需要燈,也或許需要燈具。
至於需要什麼東西,端看你所想像出來的光而來決定。
最後是呈現,
也就是影像從你腦中,到實際拍攝,最後變成一張照片所要呈現給大家看的樣子。
就如同上一張照片是一個我所遇到的環境,現場能給我的光線就是照片中的樣子。
而再上一張照片則是最後呈現的成品,創造的過程中共用了六盞 sb910。
當你擁有的技能越多,即便很平淡甚至無光的環境,你都可以做點把戲,讓它成為一張有趣的影像。

「再次來討論光源面積這件事」
在我的小閃燈的使用總是不離三件事:光的方向、光的品質、光的顏色。
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光源面積越大距離越近,光線越柔。反之,當光源面積越小距離越遠,光線越硬。
而當我在與一些朋友在說明面積這件事時,似乎仍有許多人不明白光源面積與遠近的一些相對關係。
用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來說明有時候也似乎很難憑空想像。
後來我就常以我們最常見的太陽作為例子。
太陽本身的面積並不會變,他也是很大的光源面積。
不過因為他離我們的距離實在太遠,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看起來就很小。
但如果今天把太陽就擺在你的旁邊,那麼它就是一個超巨大的發光面積。
同樣的道理。
今天你的閃燈不管再大,如果擺放的離主體非常非常遠,那麼他還是一個對主體來說相對小的光源面積。
反過來說,
單一隻小閃燈的光源面積雖然真的很小,但如果你有辦法離被拍攝主體很近,那它面積就會相對變大。

這個觀念如果你弄懂了,你就會明白為何許多棚燈有這麼大的控光器材,
因為許多時候因為構圖或是許多關係你並沒有辦法把燈具離主體很近,但你又需要那樣的光源品質時,
你就需要一個非常巨大的控光配件來協助你。
而你也就會明白為何許多閃燈拍攝喜歡用中長焦段,因為這樣就可以剛好把燈具擺在構圖的框框外。
以上圖為例就是只用一支 SB900 透過一個簡單的控光幕,恰巧位置就在照片框架外的正上方。
鏡頭焦段為 195mm。印象中小閃燈生硬的光質是不是就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很多人都會有疑問該怎樣購買控光配件,基本上這個問題是幾乎沒有答案的。
因為你所要拍攝的畫面可能有長焦段,也有廣角焦段,所需要的面積都不相同。
如果這觀念你想通了,只要回想你的拍攝習慣,基本上就能大概了解所需要的配件會是什麼。
當然,附帶一提,有些控光配件所打出來的光感是很特別的,不單只是因為面積這件事,
像是鍋牛形狀的雷達,以及許許多多特殊的配件,不過以小閃燈來說並沒有辦法弄到這麼細膩,
所以就先不討論到這個部分。

如何將小閃燈的面積做大是一件辛苦卻也有趣的一件事。
因為你很難抵抗當你知道如何做大光源面積後所呈現的光線感覺。特別是用你手邊的小閃燈所達到的。

這張照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夏天的下午三點拍攝,現場也無任何可以遮蔽烈日的陰影。
因此我總共用了七盞 SB900 通通往我的 185cm 的大反射傘反射過去,雖然這並不是很正統的做法,
但以結果來說小閃燈還是有完成了我的需求,代表它們仍是可以做到的。
而我相信你也想到了,閃燈的光量是可以累加的,也就是一個 1+1=2 的世界。
我時常開玩笑說閃燈集滿七隻才開始(會有閃燈龍給你許願),
如果認真來說也是因為烈日底下如果要跟太陽光硬碰硬的話,大概也是需要用到這麼多隻。
在實際我個人的使用經驗來說,我每次出門一定都會帶四隻,這是基本。

「隨著時代在進步」
不得不說,隨著時代與科技不斷在進步,特別是對岸那不可思議的對於燈具的產品接連推出,
我也遇到了許多這樣問我的聲音:用這麼多隻小閃燈何不如買一隻大出力的外拍燈。
過去或許還可以高喊:「因為小閃燈可以高速同步」
但有在掏寶買東西的朋友們應該都有買到了已經可以高速同步的棚燈,或是可以支援高同的引閃器。
而且售價比起 Nikon 與 Canon 家原廠的小閃燈還要便宜。出力也大多了。
真的,其實就如同技術的進步,小閃燈的先天優勢已經慢慢沒那麼大了(但還是有)。
對於喜歡玩燈的玩家來說,這些新產品真的是很不錯甚至更好的選擇。
我也不知道再過個半年,市場又會出現怎樣的產品,但我相信對於使用者來說都是有利的。
但我仍喜歡與習慣使用小閃燈,因為體積小,加上多點光源所呈現的光線漸層,
以及你可以用多盞小閃燈來做一些創意的燈法,其實小閃燈還是很好玩,接下來就是各種例子。

「別忘了永遠的好朋友,反光板」
或許因為帶閃燈等器材出去已經很辛苦了,所以總是看過一些人在拍閃光燈照片時,都會忘了反光板。
其實反光板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用,沒有閃光燈的時候很好用,有了閃光燈後還是非常好用。
一般來說小閃燈的基本控光器材中,應該都很難能超越一片反光板有這麼大面積。
因此要製造一面大的光源面積,反光板真的是最快的方式,只是說它的用法比較被動,畢竟是反射光線。
以入射角等於反射角的觀念來說,很多時候反光板的位置或許看起來沒有很明顯的補到光,
但反射面有光對於主體來說還是會有所影響。
很多時候如果只是要淡淡的補一點暗部得光線,反光板即便丟在地上都有所幫助。

「簡單,就好」
如果要說我最愛的閃燈拍攝方式,我會說單一的創造光源。
這張照片只需要一盞 sb900,搭配一個 softbox,從照片的右邊補光,透過機頂閃燈光觸發即可完成。
一切的設定到拍攝幾乎只要一分鐘以內即可完成,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只有光的方向(方向很重要)。

這張照片也是非常簡單的單燈作品,也同樣是機頂閃燈光觸發拍下即可完成。
我分享時都會說到其實多燈也就是單燈的再家以運用,所以單燈如果你練習的夠,多燈要學會就很快了。
當然,單一創造光源,勢必就要搭配一些環境的光線來做變化,否則整張照片的光感就會變的略顯單調。
國外有位頗知名的攝影師 Zack 就常開辦一些 One Light 的閃燈講座,其實玩法真的非常多。
閃燈真的不用弄得很複雜,端看你如何去結合環境與你的創造的光線。

「虛實之間」
這張照片用了一隻 SB900,透過一個 softbox,快門時間在 1/4 秒。
這張的概念用了持續光線與閃燈凝結的特性,而巧妙的做一個在晃動與凝結的平衡。
我想大家應該對閃燈有凝結的特性都很概念,最快甚至可以凝結到 1/30000 秒以上。
這個特性很多人會用來拍攝像滴水水珠的作品,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交雜持續光的拍攝方式。
當然快門能放到多慢,主要還是要看環境中持續光的多寡,以及主體的晃動速度來決定。

而這樣的拍攝方式如果有透光材質的布料來做搭配會更有效果,
也因為閃燈有凝結的特性,所以基本上手只要不要刻意晃動,你都可以獲得一張清楚的影像。
這樣的特性你可以很安心的降低你的快門速度,在微光的環境你要慢到接近一秒或許也沒問題。
不過這樣的照片有時候需要一點運氣,記得多試幾次。

「一上一下」
這種補光方式其實很簡單,卻很好用,就是主體的上方與下方都有光源。
有些人或許會給這種光給個蘋果光這樣的名字,但我自己不喜歡給光有個稱號,我只打我想要的光。
以這張照片來說,上方用了一盞 sb900,並搭配一個 softbox,
下方則是在主體前方放了一片金面的反光板,並用了一盞 sb900 打下反光板。
其實運用的方法有很多,你也可以上與下都用閃燈透過控光器材來補光,
或是讓上方的閃燈直接往下方的反光板打過去,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
通常來說,上方的光會比較強,而下方的光就是用來消(或淡化)陰影的。
而所有的光影效果都會隨著光源與主體的距離遠近可以做微調。

「可以打光,就可以做影子」
有光,就有影。如果你學會了怎麼打出光線,自然就可以製造影子。
製造影子其實很簡單,只要回想我開頭又提到的那句話:
「光源越大越近光線越柔,而光源越小越遠光線越硬」
要打出影子就是把小閃燈拉得很遠,只要前方有形狀的物體,都能打出有特色的影子。

像範例這張照片就是在屋外的空地,我請兩位強健的男子替我拿了兩盞 SB910 往屋內打,
透過窗戶的欄杆而造成不同的光影效果。
因此即便在下雨的陰天,還是可以讓照片有不同的光線變化,這就是閃燈的趣味所在。

當然有時候你需要考量到的是光比的問題,因為有時候在戶外或是光線太強的地方,
小閃燈的出力並不足以製造出影子,因此這樣的方式通常只適合在室內或是比較陰暗的區域。
如這張照片因為現場幾乎沒有環境光線,所以光影更加強烈,而上一張因為環境還是有光線在,
影子就相對的比較不明顯許多。

「不為別的,讓光引導視覺」
閃燈的光線其實有個很重要卻也能夠很輕鬆達成的目的,就是讓光引導視覺。
做法也非常簡單,你只要把閃光燈準確並且在你所希望的方向指向主體就完成了。
當然,光要怎麼走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決定光應該從什麼地方而來。
像這張照片我用了三隻全出力的 SB910,架得非常非常高由左上直打像 MD,裸燈。
這種直接了當補光方式最重視的就是光的方向,光的角度,以及主體的位置。
通常只要有所偏差,整張照片的調性就會完全得不一樣,因此平常怎麼練習佈燈的位置就變得很重要。
或許有人會覺得做大面積的光比較複雜,但其實這樣的光對我而言反而才是比較困難的一種。
因為大面積的光源因為光面積很大,所以基本上整體的光感都不至於太差。
但這種直打且比較強硬的光線,如果主體的肢體或是臉的方向稍微沒對準,就很有可能變成整個黑掉。

「關於無線(Radio)觸發這件事」
Radio 觸發已經是現今閃燈的趨勢,包括像是 Canon 的600系列閃燈,
知名的引閃品牌pocketwizard,或是親切的平民永諾,或是中價位的 phottix 等等皆是。
雖然我的閃燈拍攝中有五成還是用一般的光觸發模式,但 Radio 觸發才是最自由創作的首選。
因為你可以將燈擺在任意位置(基本上都可.. 但會因為訊號干擾或是訊號死角而無法觸發)。
Radio 觸發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已經不是什麼高價位的技術。
像是前陣子非常轟動的永諾 622C 商品,就已經達到了平價卻能高速同步無線觸發的功能。
(目前只買得到 Canon 版本,Nikon 版已經發表但應該還沒鋪貨。)

「要很複雜,也不是不行」
當然如果有天你想考驗自己對於閃燈的熟練度(簡單說是虐待自己),你也可以找一天架上一堆燈來玩。
以這張來說架了五盞燈並用了五種不同顏色的濾片,並弄了一些黑色板子來控制光的反射。
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卻也是很辛苦的體驗。
這樣的照片就是真的很單純的閃燈創作,對於練習瞭解閃燈特性有所幫助。

而說到閃燈的創作也不得不再拿出這張照片,這張是透過手動的頻閃所拍攝下來的。
曝光時間總共五秒,閃燈共擊發了七次,總共用了四隻閃光燈。
這張照片的拍攝過程中非常辛苦,在控制光線的累加以及反射花了許多。
這兩張照片都是我在練習閃燈所拍下的作品,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實際去試拍看看,
試過你就會更瞭解光線在空間中擴散與反射,你會更瞭解如何精準的控制光線。

「那麼,關於婚禮的閃燈呢?」
上次在討論小閃燈時,有特地把婚禮閃燈拿出來大概討論一下。但這次並沒有打算特別介紹這部分。
這是因為婚禮閃燈可以說得非常多層面來探討,也可以說的很簡單。
這次我只用了一些很簡單的觀念來替大家簡單分析我所瞭解的婚禮閃燈運用。
基本上婚禮閃燈也是閃燈運用的其中一種,因此所有共通的原理一定都是同樣的。
因此婚禮閃燈也是離不開那三件事:光的方向、光的品質、光的顏色。
其實在台灣一般多數的環境中,對於打燈來說是友善的,
因為台灣多數的住宅空間都不會很大,因此都會適合跳燈這樣的補光方式,
而跳燈即是「做大光源面積」的最簡單也最快的方式之一。
但既然原理相同,跳燈也是會隨著運行距離增加而衰減,所以譬如說合照時你往左邊跳燈,
那麼合照團體中的最右邊就會比較暗。反之也相同。
如果我說到這邊你已經聽懂了,其實婚禮閃燈的困難處大概也克服了一半。
基本上在室內拍攝婚禮其實你會遇到的問題有很大就出在光的衰減這件事上。
因為你可能主體因為閃燈補光變的很明亮色彩也很豐富,但背景因為閃燈光已經衰減了,
所以變暗或是色彩很濃很深(請參考前一篇閃燈文章有提到)就變得看起來很突兀。
因此就會有許多雙燈或多燈的拍攝方式出現。
當然,拍攝婚禮一定會遇到結合環境光線的這樣困難課題存在,
但只要你的觀念夠清楚,閃燈要融合不外乎就是要顏色一致,以及光線要合理。
有些人會說架燈架多閃燈來創造環境的不同光比等等拍攝方式,當然這樣可以創造出很漂亮的光,
但許多時候可能構圖就會受限於他所設定的那個角度上。
畢竟光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光來的方向與距離,在拍攝婚禮的主體時,因為被拍攝者都會移動,
而且有時候你鏡頭的視角不是只有要拍新人,很多時候可能要拍拍周圍的親友以及突然發生的事件,
所以不能以單看一張照片就來評斷怎樣的婚禮多燈是好的方式。
這也是我這篇文章不特別討論婚禮閃燈運用的主因。
因為真的要討論就需要探討非常非常多在拍攝婚禮上的情況以及環境。這個就真的要討論非常久了。

「All for one, One for ALL」
我們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光線,不管它們源自於太陽或是任何會發光的物體,與閃燈最大的不同點就是:
閃燈是一瞬即逝的光,所以我們幾乎看不見,因此沒辦法很直接的去想像那個畫面中的光影應該是如何。
所以通常我們都會把閃燈想成是一種很額外的光,或是一種很格格不入的光。
但我常跟我身邊的朋友說,如果你不能把閃燈就想成是不過就是環境中的其中一個光線時,
就很容易陷入在我該如何打光這件事情上。
觀察生活中的光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其實你只要平常觀察身邊的光線夠仔細,
當你今天需要打光的時候,就試著模擬出當時你觀察到的光線:
是從什麼方向來?
是透過怎樣的物體(如窗戶)照入(或形狀)?
光線質感感覺是如何?
光反射了些什麼?
光有沒有反射到了些什麼顏色?
空氣中有沒有什麼介質造成漫射 等等,
你的閃燈其實就是模擬類似的光然後呈現出來而已。
最後,閃燈的拍攝其實有一定的複雜性,或多或少是需要一些人來協助,才能讓過程變得更加順利。
很多時候並不是你不知道怎麼打出那些光,而是你自己一個人沒辦法順利的讓光到達你需要的位置。
我所有的照片都要感謝一群人協助與配合我,沒有大家就沒有這些照片。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與我討論。
而我的一些其他作品也可以參考我的 Flickr : My Flickr
或是至 Facebook 找我閒聊也可以囉:My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