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布列松,還沒那麼偉大。』
每次寫這種文章,在開頭都得做點聲明,才不會顯的好像老王賣瓜。 因為我也沒打算說啥東西,只是把自己四年半來,在攝影上偷聽來的一些事情整理起來。 夾雜點自己的感想,畢竟自己在攝影上也有走錯路。
大學時一時興起修了堂哲學課。 當時期末報告我介紹了『美學』,並且提出自己領悟的哲理。
「美是沒法客觀的」
1.常聽到『要知道自己想拍什麼』嗎?
這句話有點老梗吧? 似乎哪國的混蛋老是耳提面命這句話。 但我有時會想「鬼才知道自己想拍啥!」 因為我今年喜歡拍這樣,明年可能又喜歡拍那樣。 現在喜歡拍黑白懷舊風,明日卻又拍彩色現代風。 現在慣用笨重的大單眼,下一刻肖想用數位相機。
要說,有誰是完全知道,自我需要怎樣的攝影器材、技術、觀念,那肯定沒有絕對的答案。 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老是看些別人的書,或別人的作品。 讓自己的錯誤,能少走點路,儘量早日到達正確的軌道上。
我想,我們應該如此解讀。 你懂攝影,但需要知道你在此刻拍照,想要的是什麼畫面。 因為你想要的畫面一旦知道了,你才知道如何調整相機參數。
這就如同煮菜,我們如果不知道要做什麼口味,那麼他就是很平淡的一盤菜。 但假使今日知道自己想吃甜的,那我就知道該加糖粉、砂糖、果糖。
如此,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畫面,減少自己捕捉美景的錯誤。
2.常聽到『攝影是分享』嗎?
前幾日我瞧見某篇很棒的文章,提到分享作品,儘量要去蕪存菁,分享最好的照片。 而非讓人食之無味。 現在網路交流平台很普及,甚至到達氾濫等級。 也因此,一篇分享的照片,會存在很多網站,這樣分享的方式,並沒有問題。 因為我們需要正面的、負面的評價。
我們常說你這是照相還是攝影? 講得很專業是攝影,然後一堆攝影大師的稱呼... 看到只是一般隨意的生活畫面,我們就說那是照相而已。
我想一言概述的話,如果有一個人,他拍的好照片除了他自己外,沒有任何人看過,那麼: 「好照片自己欣賞,叫照相,分享出去,是攝影。」
這樣說對嗎?引發的效應看下去就懂了。
3.常聽到『你的照片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嗎?
上述提到的,我曾修過哲學課程,這篇文章中幾乎可以用美學去作詮釋,但我儘量在這一段落套用就好,以免越看越像羅生門,如果讀這文章的人,後面的幾段也能理解美學充滿的意義與價值,我就很感謝了。
引述我當時的感想: 『美學領域裡,我們沒法客觀去評論美。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去看物體,惟透過分享,讓大眾評論,儘量讓自己的主觀,降低趨近客觀。但不會是絕對的客觀,美學之中,沒有100%的客觀,只有自我100%的主觀。』
我們只是讓自己的觀點,符合大眾。 舉例來說,一個畫家常畫些不知所云的東西,大家都覺得看不出有什麼美? 為何一個奇人喜歡他的作品高價買下後,大家才知道他的畫風有價值? 驚呼他的作品很美?
首先,大眾看到時覺得醜,那是大眾意識的『客觀』,接著有人打破大眾『客觀』覺得那畫是鬼畫符的印象,接著大眾開始一個個說服彼此,將原先的名為大眾『客觀』,實際上已是自我『主觀』的觀念,降低到『客觀』的領域,接著再次說服眾人接受這樣的觀念,最後大家就會覺得,自己倘若不認同這樣的人,那麼就是『主觀』,為了符合大眾期待,某方面他還是成為了『客觀』一份子
主觀(個人)→客觀(眾人)→主觀(個人)→客觀(眾人)→...
攝影的分享,不是絕對的錯誤,他是想要取得『客觀』的一個過程。 『客觀』之後,成為『主觀』,亦是必然的。
4.常聽到『不要當器材控』嗎?
我們都在等待,有一日他人稱讚我們的照片時,瞭解到「這張照片是他拍的」,而非「這張照片是他用這樣的器材拍的」
如同很多讀這文章的朋友你周遭有很多朋友現在都可能有相機、甚至大單眼、小單眼、攝影機...一樣,我自己周遭的很多朋友,也是有自己的攝影器材。
但為何我們常講這個器材控? 他的定位,比什麼『技術控』來的卑微似的?
器材一定要被唾棄嗎? 「是呀,科技一直在推進。」 我該這麼坦然嗎?當然不是嘛。 如果把器材控一詞推給科技使然,那麼儼然就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決定是否當器材控的,其實都是使用者我們。
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器材控,只是新舊世代的差異上,用新器材的人,他背負的臭名比較有味道而已。 比方我三年前買的第一台數位單眼,就是一種器材控的行為。 為何我當時不繼續用底片就好?為何我要買一台造價不斐的相機? 對,我是器材控!只是我買當時算小眾的牌子,用最便宜的鏡頭,拿這當藉口去跟人說我並非器材控,想磨練自己的技術去說服大家我會攝影。
然後我用三年後到現在,我沒賣掉、也賣不掉了。 因為這樣,所以我就不是器材控了嗎?因為我用的是2008年出產的舊東西、非主流品牌,就不是器材控了嗎?
器材控一詞充滿的多方面的解讀,甚至不止我這樣的解讀。
現今,對於器材控的解釋,較為大眾接受的說法是:
某些不是以攝影為職業的人,器材更換的時間很快,總是追求新產品,但卻未必在『攝影』作品上能取得大眾認同,其照片與器材的價值相等。
『大眾』一詞與『認同』評價,有無耳熟?
5.常聽到『攝影要走自己的路』嗎?
常聽到『模仿是初學者最好的練習』嗎? 即便在各領域,這句話都適用吧? 模仿最好的東西,然後獲得大眾接受而廣受歡迎。
現在智慧手機是如此、小說題材是如此、戲劇作品、綜藝節目、美食、裝潢、轎車... 仿造是最簡易的路徑,滿足的捷徑。 對初學者來說,他不懂這領域時候,模仿是唯一的方式。
但最後我們都會走到一個死胡同,然後告訴你,接下來的路,你要自己挖掘了。 這時可以有三個選擇:
A.另外找個方向模仿。 B.算了,就這樣吧。 C.開拓新路。
別以為選A、B就是錯的,這並非故意誘導,而是這些均為選擇。 自我觀點下的選擇不代表正解,也沒有評分意義。 但若讓他人知道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也是一種選擇。」
最近我便被這麼評價,但我知道那不該是自己的極限,也不是我想選擇的項目。
回歸攝影這個主軸吧!
我通常稱呼教導我攝影的那位技師為師傅或老師,當初我跟老師學習攝影時,他只教導我光圈、快門、ISO的觀念。
剩下的就是我常與他分享彼此拍照的畫面。 甚至老師還帶我去拍攝荷花,做點實地教學。 若非如此,現在我拍花海時可能還是傻傻分不清楚。
不過,我並非愛拍花,我比較常拍攝的是都市建築與人文之間傳達的感覺。 好吧,都叫人文攝影好了。 因為自己不擅長說話,也很怕說錯話,因此有時這樣的想法,我會想藉由圖片傳遞訊息。
對於都市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有所好奇而去紀錄,拍攝黑白或彩色都好。
是否有人看出我的想法,有時我會很在意,但其實最後也覺得還好。 反正...我在走自己的路,是否該有人認同,並不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重點。 自己是否有享受在其中才是重要的,倘若自己沒法享受攝影,甚至喜歡自己拍攝的照片,那麼一切都是枉然。
6.常聽到『攝影該多給些正面鼓勵』嗎?
前一點談到,我與老師學習攝影。
但一個是代表過去時代的攝影風格
而一個是代表現今時代的攝影風格
我們老少之間,也是充滿不同的。 當然不會說是代表就不好看,不喜歡彼此的作品。 但我們很常在理解彼此的創作想法上做討論。
我對老師的作品不以為然之下,會思考老師拍的用意。 去看看照片中的特殊之處。 老師對我每次侃侃而談分享的照片,可能只是「喔喔...」、「原來如此」
但看到他喜歡,覺得我做出很有創意詮釋的作品,他也是給予正面的讚賞。 差別在於,他給予我的讚美,多過我給予他的讚美。 這點日後我在跟朋友做攝影觀念分享、教導拍照參數的觀念、評論對方作品時,才理解到自己以往的作法過於自我。
攝影該多些讚美,因為你知道那是他的進步,正如同我們自己當初進入攝影,有人一直給予我們照片正面肯定一樣,能讓我們堅持至今繼續拍照的動力,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大家『認同』我們。
文章至此,雖然現今大家討論攝影的名言多到沒法一次網羅。 但我想整篇文章中談論到的關鍵字是一定沒法避免到幾個詞彙的。
『分享、大眾、認同、創新』
你認同也好,不認同也罷。 文章開頭那句話我也說了。
『我不是布列松,還沒那麼偉大。』
發現了嗎? 本文其實都是我的主觀解讀,我真的客觀去說明了嗎? 你讀過後很理性的評論這些想法,你是客觀?還是主觀?
好吧,我們還是少用哲學那種羅生門想法去探討這些。 放輕鬆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