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攝影的人一定聽過「決定性的瞬間」,再經典不過的卡提耶-布列松(1908-2004)作品就是聖拉查火車站後那位跳過積水的老兄身影……
(上面這張作品大家很熟悉了,但我還是想囉嗦分享一下它的美妙。這不只是一張「瞬間」之作,還頗有巧思,後牆上的海報,正好有一張跳舞的身影,正好和這位老兄的身影形成呼應)
《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這本書名是延用了正確的複姓譯法,之前我們常叫布列松,其實很容易和也是法國導演的Robert Bresson混淆(我就常遇到朋友誤解以為攝影家布列松是導演布列松),二來卡提耶-布列松(Cartier-Bresson)是他母親卡提耶家族和父親布列松家族的姓氏合併,而國外的專文提到卡提耶-布列松也是採複姓稱呼Cartier-Bresson,所以書名上算是給以前我們所稱的攝影家布列松一個小小正名的機會吧!
卡提耶-布列松在台灣攝影界一直是個響亮的名字,然而很可惜一直沒有一本完整又詳盡介紹這位大師中的大師的專書。近日逛書店,發現了一本全新的卡提耶-布列松傳記,算是彌補了攝影人這個存在好幾十年的知識和攝影美學缺口吧!
這本書原文是法文,是作者親自長時間和卡提耶-布列松訪談而整理成的專書,算是有大師的加持吧!聽說法文版都沒有照片,而這本中文版卻跟馬格蘭買了16張書中提到的經典重要作品,我個人覺得相當不錯,不會有霧裡看花的感覺。
卡提耶-布列松的作品到底為何這麼不朽?在看這本書之前,其實我想有街拍經驗的人都知道,如何在街上捕抓到有趣有故事的畫面本來就不容易,更難的是,如何等到決定性的瞬間?
上面這張作品是卡提耶-布列松的經典作,在戰亂的時期〔破掉的牆,框景〕一個腳受傷的男孩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後面一個小朋友正要撲上去作弄他,卻被其他的小朋友攔住了。這幅作品訴說了人間有愛。有一次我在看國外網站,就看到卡提耶-布列松的底片,原來這張作品是他拍了一批照片後挑出來的,所以決定性的瞬間或許無法看到畫面就馬上拍到,但可以等待或多拍幾張。

卡提耶-布列松年輕時曾經進入藝術學校學習繪畫,也難怪乎他永遠那麼在意攝影的構圖,甚至晚年放棄攝影,回歸繪畫。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卡提耶-布列松的偉大,不只是他見證了二十世紀重要的歷史巨變──甘地被刺殺前的容顏、國共二黨在中國的丕變等等,他還將最有故事的一刻納入畫面,又結合了構圖的美感和平衡拍攝,即有歷史又有報導又帶美感,是很難得的三合一。
還有一張卡提耶-布列松的名作,其實是他在拍攝電影時(他年輕時和中年時曾一直想投入電影工作)側拍的:
卡提耶-布列松的眼光不會落在典禮的主角,反而是周邊的小市民,我覺得這點真的很令人佩服!像邱吉爾的葬禮當天,卡提耶-布列松就不拍那些官方儀式場面,反而拍攝賣報人、街上百姓焦慮的表情,更能表現出英國上下對邱吉爾的不捨:
書中還有對卡提耶-布列松的一張構圖美得像畫的作品作出分析:
書中如是說:
兩個人,一個不動,眼睛望向別處,另一個在吃飯,看著自己的碗。左邊黑色塊和右邊白色塊製造出一種緊張關係。左邊角落的黑影與右邊的門相互平衡…在構圖上反襯出那個不動且望向別處的中國人。與他的沉默靜止形成平衡的是那個坐著吃飯的人,他正好處於和諧的黃金分割點上…平行和斜向的影子從上向下、由右至左畫過,攪亂了這充溢著平和意味的場景。這一切近乎奇蹟。
另外一幅日本藝伎的告別式,構圖也非常有節奏感,更是黑白攝影的經典之作:
書上如是說:
這張照片是在一名歌舞伎演員的葬禮上拍攝的。有人流著淚,基於社會禮儀,他們必須在燈光下表現出悲傷,或以手帕掩面,轉過身背對鏡頭,畫面帶著節奏與動感,中央有一幅以日語寫著「葬禮」字樣的布條,恰好將此情此景串聯成一首樂曲。這是一幅情感和構圖的奇蹟,是一幅為黑白攝影所寫的自辯書。
我還從書中整理出一些卡提耶-布列松論攝影的文字,有一部份是來自推薦序撰寫人張照堂老師提供的。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對卡提耶-布列松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能體會他作品之所以不朽和高難度的原因了。
卡提耶-布列松談攝影的本質:
◎世間萬物皆有其決定性瞬間,創作一幅傑作就是要意識到並抓住這個瞬間。
◎攝影主題的大小不在於收集到多少事實,因為事實本身沒有什麼意義,重要的是在眾多事實中選擇、抓住那個真正且深刻和現實相關的一面。
◎攝影是瞬間的動作,繪畫是一種深思熟慮。
◎攝影其實就是兩大類,一類是發現,是到現實生活中尋找素材,在人們不注意的地方,你發現了。另一類是發明,用頭腦去想像和創作,是人的內心感覺的一種釋放,這裡頭就有很多主觀因素。我是屬於「發現」一類的攝影家。
◎攝影,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談教條,談直覺──你所夢想的,所不知不覺流露出來的。
◎當你拍照時,心中必須對對象及自己懷著最崇高的敬意。
◎攝影不是一種宣傳手段,但它是將你的感覺高聲吶喊出來的一種方式。
◎詩意是一切事物的精華。
而卡提耶-布列松幾乎沒拍過幾張彩色照片,因為他對黑白攝影的理解非常獨特:
◎以一個畫家的眼光來看,任何相機都不可能拍到好的顏色……好的顏色是指人們在嚴肅正經的繪畫作品中看到的那種顏色,而不是明信片上的顏色。
◎在彩色粉筆中,光是綠色就有三百七十五種不同的層次!對我而言,色彩是傳遞資訊非常重要的方式,但在攝影複製現實的層面上,色彩的表現是非常有限的,還停留在化學的技術階段,而不是如繪畫中那樣出類拔萃、富有靈感。黑色涵蓋了最複雜的色彩變化,相較之下,彩色只提供了一個絲毫不完整的色彩範圍。
◎黑白攝影是「解形」的,換言之,即抽象化。
延伸閱讀:
◎[閱讀分享]「攝影不能只靠直覺」開啟你的攝影眼
[url]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2931017&p=1[/url]
◎[閱讀分享]動來動去的貓怎樣拍呢? 貓咪這樣拍就對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069862&p=1
◎攝影與無意識? 〈重讀羅蘭巴特的《明室》〉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923156&p=1
◎[閱讀分享]《荒木經惟:天才寫真術》一本天才和瘋狂創意藝術家的攝影思維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581981&p=1#19962727
◎[閱讀分享]《拍照前先學會想》讀後心得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312700&p=1#16246639
◎[閱讀分享]兩本攝影大師的傳記: Diane Arbus和 Walker Evans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159141&p=1#13613865
◎[閱讀分享和二十世紀早期大師作品分享] 攝影中的兩個概念:泛美化和表現自我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115866&p=1#1288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