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解像力 真的是用肉眼判定 ?

請問一下有沒有網站可以測試

各家不同的鏡頭下解像力 顏色的比較呢

比如說SONY 16-80ZA跟 NIKON 16-85VR

不知道這兩顆旅遊鏡來說 如果是

a77+1680za VS D7000+1685VR

又是誰拍風景比較好呢 謝謝


狠想換家啊 但是朋友說 這是+-1分的差別 技術跟當天的氣候佔多數

有點想從索尼跳尼康~

恥力快用光了
2012-06-23 21:35 發佈
kgbb wrote:
請問一下有沒有網站可...(恕刪)


現在大部份的照片都是經過銳化和後製!
鏡頭解像力和顏色就算哪家贏了又如何,
更何況是同級的鏡頭,差異會很大嗎!
用的習慣最重要!

當天的氣候是最重要的,氣侯好壞是由肉眼判定,
沒有那個氣侯,就算是神鏡也不可能無中生有!
如果跳系統能變成神人,那人人都是神人!
拍風景...S家與N家的2顆16-85那顆好?...依旅遊鏡來說...不就半斤八兩嗎?...要廣不廣..16換算後只剩24MM...實在算不上很廣呢...

不如TOKINA的T116 F2.8..拍風景超正...

拍風景就是要夠廣阿...顏色?...太過主觀...且也無法改變廠牌阿...

畢竟...喜愛菜絲的顏色...你就的用SONY...喜愛N鍍膜的超強抗光斑...那你就只能考慮NIKON...

若是鏡頭焦段差異不大...等級也差不多...拍起風景...色調都能調整到差異不大...然後...剩下能比較的就是...誰的畫素高了...畫素越高...保留下的資訊越多...

但是夜晚的長曝畫素卻變相反...畫素越高...雜訊也越多=.=

............

+-1分...若是沒用過各家的頂級鏡...我想是沒資格批評其他家不好用的...

若你的朋友都是在玩那種..16-85..1855...萬元出頭萬元以下的平價鏡款...沒資格說什麼器材的-+1分的分數問題吧...

今天若你是用大三元...定焦鏡...你朋友用N家大三元..定焦鏡...若是N家獨有大眼睛14-24...來說嘴這是鏡頭解像力得極限還說得過去...可是卻都是用一般中價位的鏡款..卻慫恿你跳別家..太沒道理了..

要勸敗..也的拿出東西來勸敗阿..講講怎麼行?..

不然...你請他借你D7000+1685VR...然後你用你的A77跟D7000個拍一張完全一樣的照片..比方說ISO光圈焦段距離快門等等都一樣...然後色調自訂...自己慢慢調整到顏色看起來差異不大的情況...

找時間拍張這種比較圖...然後把資訊檔都砍掉...請他比較..說明..哪一張是所謂的+1分的NIKON牌相機與沒N金盾加持卻又比人好的鏡頭?...哪一張是所謂的-1分的SONY相機與-1分的小蔡司鏡頭...

這種照片組合...拍個10組...若是能明確指出+1-1的品牌...8成才能算真的懂什麼+-1分的差異...不然也只是說嘴說嘴而以阿
鏡頭的發色和銳利度差很大很大喔
不是差一分兩分, 是差很大很大

差別在解相描繪方式、能力與發色
好的鏡頭除了銳利外, 發色濃郁艷麗

鏡頭好不好, 拿鏡頭到戶外逆光拍綠地就一清二楚了

好的鏡頭逆光拍, 沒有白盤現象, 照片清澈(像透過水晶或清澈的寶石看世界),
天空與綠地顏色艷麗

不好的鏡頭逆光拍, 有白盤現象, 照片很像有一層白霧(像透過透光差的塑膠片看世界),
天空與綠地顏色黯沉汙濁

kgbb wrote:
請問一下有沒有網站可...(恕刪)


鏡頭解析力. 色散等等基本性能可以參考photozone的測試

不過
看過以後應該會發現
其實現在新鏡頭沒有哪隻是爛的


講"發色"和"解析力"之前. 有兩件事情一定要有基本認知


1.如果都是手持拍照. 來講鏡頭或機身解析力. 都是毫無意義的事
主體若是靜止不動. 至少應該要上腳架快門線
上腳架快門線適當光圈iso下用kit鏡拍攝. 影像精細度隨便也能贏過大三元手持

2.機身白平衡和色彩設定(機身內建風景/人像/鮮豔模式. 或自行載入picture style一類的調控檔)
對影像色彩對比的影響. 遠超過鏡頭本身的表現

kgbb wrote:
請問一下有沒有網站可...(恕刪)


標題、內文似乎湊不在一起
kgbb wrote:
狠想換家啊 但是朋友說 這是+-1分的差別 技術跟當天的氣候佔多數
有點想從索尼跳尼康~

不知版大有看過星爺的電影 零零漆大戰金槍客 嗎
版大換家的大動作大手筆有如片中 箱~~~ 神~~~~~ 一般瀟灑
但結果同樣降落在牆外邊...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kgbb wrote:
請問一下有沒有網站可...(恕刪)

不是!

因為人眼的分辨力有限,而鏡頭對於各種空間頻率的還原能力也有所不同!
有些在低頻輪廓對比不是很高,但在高頻解析力部分卻很高,看起來就不會顯現銳利,就是在於人眼本身分辨力有限,通常要放大或著經驗才可以看出高解析部分。

另外要注意的幾個觀念
照片解析力^n=(鏡頭解析^n+成像面解析^n)

成像面就是感光元件或底片,其尺寸越大,模糊圓也就越大也就越經得起放大效應,對鏡頭解析力要求也就越低,所以過去大片幅系統的素質最關鍵並不是鏡頭,而成像面尺寸效應,所以底片系統發展也是從大型直接底片和實際輸出影像同樣大小,但後面鏡頭解析力提高才有辦法做小尺寸再放大,只是尺寸效應增高解析力會遠遠比鏡頭技術增加幅度還高,特別是越高解析訊號越容易受到微震動干擾。


而在數位相機上,因為受到數位感光元件排列取樣問題,在週期性排列時候,感光元件無法解析的訊號,就會產生干擾訊號也就是<MOIRE>,所以通常利用 anti-aliasing filter 來過濾掉這些無法解析高頻訊號。
因此,假設畫素是無限高狀態,那麼就不需要這個過濾,而可以完全把還原鏡頭真實解析,但實際上因為感光元件會有S/N問題,會有畫素限制,所以大多想要接近原始解析狀況就會拿掉前面AA FILTER。
像是LEICA或其他中片幅系統大都是這樣作法,而像NIKON D800/D800E,則是採取再結合方式還原原本解析訊號。
可以參考Nikon D800 / D800e First Comparison
Is the "E" Sharper? Is Moire a Problem?






D800E 36MP+NIKON 24-70 F2.8!





高解析部分就是像是臉上細毛或著遠處物體描繪,可以參考像36X24mm和中片幅 (~33 x 44 mm)之間差異。
Finally! A Nikon D800e vs Pentax 645D Test
An unfair fight? 35mm vs Medium Format: Nikon D800E and the Leica S2-P



另外要注意所謂攝影就是用光來繪畫,光線品質會影響畫面與感光元件訊號等,所以一些高品質影像大多是在嚴格光線控管的棚燈等設備下進行,一些微小震動現象也都是會影響影像解析。


單就開版主的標題回答

----用什麼判斷都有人用, 用儀器(有精密有簡陋), 用眼睛(有銳利有眼拙), 用感覺(有纖細有隨興)
沒有人規並不形

各大評測都是用儀器圖形分析之類, 因為需要客觀基準來比較 (雖然最後還是人的眼腦來判讀)

這就好比水果的甜度, 可以機器檢測 , 而且很準, 但最後還是吃到嘴裡才真正能說好不好吃箇中滋味

攝影, 如果您對它的定義--[心情的表達或藝術的展現] 重於 [光影的真實重現]
那就不宜畫地自限, 越走越窄, 器材的順手合用, 差別 遠大於性能的差別....

..............................................................................
另就開版主的內文回答

是的, 我想另友的說法是極正確的, 風景照天候佔了90%不只 (小弟是指一般的風景照表現方式)
如果可能, 當然是[勤勞][耐心]等適合的景致, 重要性遠大於器材差異

但話說回來, 大部分人最缺的就是時間, 想要在自己偶有的機會中,
發揮手中器材加上當時天候的極限 ---> 器材也不能說沒差別,
但是樓主的例子, 小弟覺得同等級的器材差異極其有限...現階段還是建議先熟悉手上器材, 各種模式參數都試試看, 找出您最喜歡的表現方式

effo wrote:
單就開版主的標題回答...(恕刪)


effo兄辛苦了

我承認
我沒這耐性如此分開回答!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