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一下各位熟知攝影技術的大大們,
我正在準備碩士的專輯研究的實驗照片。這是一個化學螢光反應的實驗。
當藥劑噴上去後,螢光反應持續滿長的時間,大約3~5分鐘,肉眼可見。但是強光度只有開始的大約3~5秒,之後的亮度低於攝影機可捕捉的範圍,造成我眼睛看得到,但是我無法用攝影或拍照的方式存證以寫報告。
我沒有高階相機,只有手機付的相機功能。 昨晚是用 Sony Ericsson C905i 8MP相機,功能其實滿多的,但是就是卡在無法捕捉到螢光反應的光度。我試過調整曝光度,沒有用。
不知道大大麼有甚麼特別的技巧嗎?
如果一定要單眼相機配長鏡頭的話,該如何配呢?有推薦的配備嗎?
要如何才能拓寬相機的可捕捉光度範圍? 我說的那個化學螢光反應,5秒之後大概就像是照星星一樣,眼睛看得很清楚,但是就是照不出甚麼東西。 大家是用甚麼技術以達到捕捉低光度的效果呢?
我對攝影很不熟悉,所以沒甚麼先進的相機。
感謝
做論文研究很辛苦
找可以控制快門的相機(例如LX5), 應該就沒問題
微光太暗, 就放慢快門, 讓曝光時間變長, 吸收的光多了, 就拍得出亮度
快門變長就需要上腳架
上腳架後, 可以設定兩秒自拍, 就不會動到相機
祝研究順利
everest_chen wrote:
對了 大大 想請問一下
ISO曝光度和曝光時間是不一樣的東西對嗎?
我只知道把曝光度弄高的話好像變得比較量,弄低的話就變得暗暗的。但是我不知道這和曝光時間是怎樣的關係?
我沒有調曝光度照,因為螢幕畫面上根本看不到.....
我有想說使用微光風景照功能,但是好像變得畫面反應速度很慢......
照相機...好深奧啊!
您花三天大概就可以搞懂了

控制曝光主要有三種因素
1.快門, 快門打開時間越長, 也就是進光時間越長, 拍起來照片越亮,
晚上用長曝, 可以拍得像白天一樣亮
2.光圈, 光線進入的孔的大小, 光圈調越大(光圈數值越小代表光圈越大), 進光量越大,
光圈還可以控制景深還有畫質
3.iso(就是感光度)
以前底片機時代, 低iso感光度的底片, 底片化學粒子比較細, 感光比較慢, 畫質比較細緻
高iso 底片化學粒子比較粗, 感光比較快, 畫質比較粗糙
現在數位相機也沿用底片機的iso名詞
iso值調低, 需要曝光時間長, 畫質比較細緻
iso值調高, 需要曝光時間短, 畫質比較粗糙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