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了的國際大廠離我太遠,家裡附近的攝影工作室就有幾間,
這個產業承受了很大的轉變,說說兩家工作室吧!
有一家A工作室,老闆玩底片起家的(廢話),
店面還擺了好幾台Canon、Nikon的底片機當裝飾,
連底片盒都堆的滿地。
因為年紀大了,對於數位的系統較無適應能力,
不過也因為時代的改變,強迫他適應。
我記得以前底片時代他生意很好的,最近我跑去找他拍證件大頭照,
這東西雖然自己可以拍,但想說人家開店搞攝影,
別為了省這種小錢,給人家多一口飯的方便吧。
拍了幾張證件照,順便洗出來,
老闆給了友情價150元(拍+洗6張2、6張1吋)也順便燒了光碟給我。
他用的相機是Nikon D60,我回家好奇,
用軟體看了他快門數3814張。
這個數字,比我新買的相機快門數都還要少,
以一個人頭約拍五張來計算,大概他接不到800個客人
(更別說新相機拿到前一兩千張根本就還在摸東摸西適應)。
從D60銷售時間開始,就算從停售的時間算起好了,
八百個客人,全職的攝影工作室怎麼活啊。
另一個B工作室,老闆和我也熟,
他索性不開了(他攝影非常專業,比我看過的許多檯面上的老師都厲害),
成天遊山玩水畫畫拍照,
這行,沒對上時代的改變,要餬口飯吃還真難。
兩位都是底片時代的攝影師,只是因為不太懂數位的機器,
坦白說已經被淘汰了。
感嘆...
chung0822 wrote:
我覺得這就跟賣吃的一...(恕刪)
通常技術高強的人都不太適合當業務或行銷
因為會有所謂的"師父氣"
例外不是沒有但很少見....
尤其又以世代越早的越明顯...
數位化的浪潮真的改變了很多行業的生態
對某些世代的前輩來說真的是難如登天
我個人的看法未必是他們沒有心要學
不過有些困難真的不是靠意志力就能克服
除了肯放下身段
還是得要有適合的機緣才能成事...
只能環境變化實在太快了...讓人措手不及
也許若干年後...我們這一代也說不定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chung0822 wrote:
就如人像、商品的光線變化,也會因時代、潮流而改變。
如果只有制式的拍攝方式,客戶也會將攝影師給逃汰掉的。
shiriliong wrote:
適者生存,撐不下的就...托科技的進步,讓生活更便利。
數位科技的普及真的是帶來很多好處...
但不可否認的...
也因為太方便而造就了很多空殼子...
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同時還是要多充實底蘊
拍出來的東西才會有靈魂吧
作手... wrote:
兄臺正解!確實有股氣,不知怎地,也有些不滿吞不下去。
這是正常的吧....
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常因為經年累月的鑽研
心中的是非會慢慢只剩黑白兩極...
不過業務跟行銷主要是跟人打交道....大多數的情況下都需要灰色一點..
這兩種工作本質上可以說是互相衝突的
尤其是在累積了數十年之功力後忽然發現一身的藝業完全派不上用場了...
我想任何人都會有所不甘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