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一段個人認為似是而非的觀念....

開始熱衷於攝影時,有朋友提起社大有開攝影課可以參加看看,朋友有去上課,我則選擇在01學習,朋友上課後會與我分享上課的內容。

有次他提起老師教測光的技巧時,說道先用P模式測,得到光圈.快門的數據後,再切回M模式並用P模式所得到的數據調整光圈.快門以得適當曝光值,我聽到這段話後,便問為何不要在M模式下直接看測光表來調整?還要多個像似多此一舉得動作?並請朋友問問老師這個問題,結果得到老師的回答是在朋友剛學習的階段,不說明這個原因。我真的有點無言了....

因此,個人認為此老師所教的,跟我在01上吸收各位攝影前輩所分享的觀念有出入,也感覺到那種似是而非的觀念。我這人就有點狡怪,遇到這我會多點關注。

在近日這位老師在FB上發表了一個觀點,以下轉述其內容{淺景深的清晰焦段很短,所以它的模糊效果具有煽動力,讓人不經意地墮入了想像氛圍中,尤其被運用於人像攝影時,主體因前後景物高度模糊化而更為凸顯了。}

個人認為第一句話的問題是景深的深淺不是因光圈.焦段.近攝及主體與背景的距離而產生景深深淺的嗎?總覺得這位老師所闡述的第一句話有語意不明而出現本末的問題,然而第二句與第五句卻是對立的。

個人在這種觀點的認知下,是一種能讓你確實的想像又要讓你忽視其存在的情況,我還真想不出來,我甚至也檢視了自己之前所拍的照片,都沒這種感覺。或許是我的技術不夠的原因,但其觀點真的跟我所學有相駁之處....

不知各位先進的看法如何?

01190210以上,已將段落.標點重新編排,願更容易觀看....

有感謝眾多的先進將各自的觀念.經驗傾囊相授,我定會細讀.琢磨,個人在學習時就採用M模式及點測的方式,所以不知有所另其方法,但終究還是只為了要取得適當曝光值,用啥方法習慣就好。

我將會繼續用心深入攝影的世界,這樣才不會辜負各位先進為此費唇舌,願平安.喜樂....

附上傷眼照一張瞭表敬意....
一段個人認為似是而非的觀念....



01210131補充主題:

前面有些未說到之處,順便補充一下....
以第一個例子,當時我也跟朋友說明了光圈.快門.ISO值三者關係,當然我所用方式是死板的,固定的,並且也說了相機有內建曝光表(條)可以參考,所以朋友也對這個教法有了疑問才會問老師的。

個人想法是要是學生啥都不知,當然老師所教就是了,那要是學生有疑問,當老師也應當解惑才是。

第二個例子的第二句說了散景有煽動力,延伸了第三句讓人不須思考就有想像空間。第五句主體因為人們較不會注意散景部分,相對更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體(清晰)上。

上述是個人淺解,由第二句延伸至第三句部分,可見這煽動力不是煽動了更凸顯主體,而是散景本身讓你有了想像空間,當然全張都是散景的燈火照等,就不可同語,若以這樣言,觀看者勢必將部分注意力移到大部分觀看者所會忽視的散景部分,那這樣散景又能如何去凸顯(襯出)主體?

個人當然認同第五句所言,我所學也是這樣,要是全散景我當然也認同會有煽動力,我也嘗試拍過。但在淺景深的相片裡,如何感受到像這位老師的形容?所以我才會有{是一種能讓你確實的想像又要讓你忽視其存在的情況}的感受。

當這位老師發表這觀點時,有貼上一張他所拍的人像照,我也試過想藉著此相片找尋所謂的闡述,只是無法體會出來。

以上個人想法,若有先進需要觀看老師所貼上的相片來參考的話,我再以私訊告知....
這樣.先進將會更加清楚個人所言....


01230030

這是他們進階班第二週的課程,如下....

光圈、快門與景深之細部控制
測光點、測焦點與景深的互動關係、視覺文化理論
攝影作品賞析:校園攝影1(人像攝影練習)


不知各位先進有注意到了嗎?

另外,各位先進不會想看這位老師所拍的作品嗎?覺得這位老師不錯的或是真的有練過的先進們,你們這樣的看法,我以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小故事來看,我是認同你們的看法,但畢竟這也只是這位老師的觀念說詞上,我想這位老師應該也會印證在他的作品上,各位先進不想一探究竟嗎?


H530325大:
純粹討論,依你所舉的例子,我也有另個例子,考第8名的小孩子一直強調自己贏過考第2名的同學,原因無他,只因8比2大。

若不懂也不關心於光圈者,這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們正在上攝影課,學習攝影。老師的義務不就是教會這些學生嗎,當然也不能指望這些學生全都懂,那至少也會叮嚀學生把講義熟讀。回想在新訓帶新兵時,教戰總則裡也是說了,新訓中心的目地是把一個老百姓訓練成一個合格的戰鬥兵,只是要合格就好,這就是一個基礎,要是上課的同學們有其他的目的,老師也應該要把基礎教好啊。

話說這些同學們學到的前景深就是清晰焦段很短,要是哪天遇到要用長焦段來拍淺景深,這樣也不知能不能清晰了。

祝各位先進 新春愉快 龍年行大運


同最後回覆....
更新:

這位老師分享了一張人像照,有人問到鏡頭、光圈的資訊,這位老師也熱心地回應,但好像又有問題了,如下....

Canon500D+Sigma18~200mm,焦距96mm,M模式,未閃光,WB:晴天,1/80s,f5.6,ISO100,銳利度6,對比度5,飽和度3
拍攝重點在於,拿綠葉放置於鏡頭前,讓綠葉部分遮擋住MD的臉,及曝光加三級(快門值原應為1/160s)。


不知這位老師是否真的有練過?望認為老師有練過的先進指點一下。

一段個人認為似是而非的觀念....
2012-01-18 1:2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觀念
老師不想或不會解釋基礎所以叫學生背相機的測光表。
ellis630908 wrote:
得到老師的回答是,在朋友剛學習的階段,不說明這個原因

用 M 模式您同時控制光圈和快門
而一個老師底下可能有十個學生, 每個學生的基礎和理解程度可能不太一樣
基於人性本善的出發點, 小弟猜想這位老師是為了避免進入光圈和快門所帶來的影響
怕太多的資訊造成學生的混亂與誤解, 才選擇這麼回答

當然老師給的只是一個參考, 不一定最好
選擇權最終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ellis630908 wrote:
個人認為第一句話的問題是景深的深淺不是因光圈.焦段.近攝及主體與背景的距離而產生景深深淺的嗎,

景深只是照片中清析的範圍 (所以手晃的照片裡其實是沒有景深的)
觀看一張照片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在清析的區域上集中注意力和停留
進而深入觀察裡面的細節

淺景深的用意就在這, 既然其他地方都帶一定程度的糢糊
觀眾比較會集中和停留的地方只剩下您想呈現的部份
基於人性本善的出發點, 小弟認為這位老師只是想說淺景深有這效果
您可以近距離拍食物試試

很多人說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在這方向上淺景深是很不錯的手法
當然這只是表現的手法之一, 就像拉手煞甩尾一樣, 很眩
但如果您一路狂拉手煞, 就算不撞圍欄輪胎還是會變多邊型的...

只是小弟是資訊科系背景出身, 思考方式有點不同
如果想表達的區域只有一點點, 構圖構那麼大張幹嘛
好像一道法國料理, 盤子很大, 擺盤很漂亮, 但菜卻只有中間一小搓
根本吃不飽, 回家路上還得打包個米粉
米粉總不會只有中間一小搓了吧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我覺得那是老師為了不讓新學生混亂的做法
總是要從最簡單的開始教起

就像在修日文的時候,就算到了中級日文
他一開始還是會提一下五十音的意思差不多吧...

要是攝影課一開始,對著什麼都還沒碰過的新手
用一大堆專有名詞講課,好像很專業的樣子
雖然聽起來很厲害啦,不過只怕再這樣下去,學生就走光了吧?
有感謝Cudacke Dees.inunu.Feist203三位先進,因你們的解說而讓我有更寬廣的看法,不然光靠自己的想法,早就鑽入牛角尖了....

個人還有個簡單的想法,要是因某種因素而以簡易教法教學,是不也不能與原則(理)上有出入,像是焦段這是鏡頭上的標示,而景深是對焦點之前後清晰的範圍,然而這位老師闡述的"淺景深的清晰焦段很短",感覺上就有那麼不對味,要是把"清晰焦段很短"直接說明"景深很淺"這樣不是更容易理解??再者所謂"清晰焦段"不也是難以理解??要是爾後有更深入的教學,定有出入,這樣個人認為更會造成學生認知的問題,幸好這位老師沒我這學生,要不他應該會被我問到氣死了,這也沒像辦法,就是想深入了解攝影才會有此一問....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尊師重道,互學相長.

再玩個幾年後你會為你的無言而無言
也許你也試試看用你的說法 去教一些完全對於相機機械沒概念的人 ,也許你能理解為何老師會這樣教。不要先否定別人的作法,他也許不適合你,但不代表不適合別人。
請記住老師教授的目的應是要讓大家都吸收了解。
helice wrote: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恕刪)
懶懶過生活的懶熊 http://tw.myblog.yahoo.com/kuma-tw
ellis630908 wrote:
有感謝Cudacke...(恕刪)


「然而這位老師闡述的"淺景深的清晰焦段很短",感覺上就有那麼不對味,要是把"清晰焦段很短"直接說明"景深很淺"這樣不是更容易理解?」

你這說法我也可接受

但你如果將文章好好分段
別人是不是更容易閱讀、理解?
一大片不分段的文字,讀來就有那麼不對味

這樣你懂了嗎?
有感謝helice.KUMA熊.dgg三位先進的建議....

helice大:
願幾年後我能為現在的我所言而無言,這表示觀念有在改變.進步....

KUMA熊大:
如此一說,受教了,自己想想確實是如此,自己心中已有成見,才會這在意其用詞,真是....

dgg大:
這抱歉了,讓你讀的出力,勉強湊起來的,加上當學生時沒好好學寫作,我需再用功於文字表達,這時我還真不知該如何分段,請多多包涵....
ellis630908 wrote:
開始熱衷於攝影時,有...(恕刪)

我也覺得老師教的沒有不好
淺顯易懂
也不需要去讓剛學習的人去想那些專有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
淺景深的清晰焦段很短,所以它的模糊效果具有煽動力,讓人不經意地墮入了想像氛圍中,尤其被運用於人像攝影時,主體因前後景物高度模糊化而更為凸顯了
---------------

這段話中除了一開始的淺景深之外完全沒有專有名詞不知道樓主有沒有發現

若這段話是跟我的攝友討論
我應該會說成
---------------
大光圈景深很淺,散景模糊程度高,像奶油一般的模糊散景,拍人像照很有fu
---------------
這樣的一段話我想對於新人可是一點點的幫助都沒有
什麼是大光圈?什麼是景深?什麼是散景?什麼是模糊程度高?高到什麼樣子?有比姚明高嗎?什麼是奶油一般的散景?跟牛油一樣在熱鍋中化開的樣子一樣嗎??什麼是拍人像照很有fu?有怎樣的fu?

上面那一段話就搞死所有的新手了

可見老師那段話完全顯示老師是有練過的!!!!

再者景深的深淺確實是由光圈大小跟被拍攝者的距離造成,景深的深淺並不會因為被拍攝主體跟背景的距離造成景深改變,這點你也錯了
假設我站在0的位置
被拍攝者站在10的位置
假設我用f1.4光圈拍攝10的單位距離的被拍攝者景深只有5公分
不管背景距離被拍攝者是近還是遠
只要被拍攝者距離我10個單位
只要我的光圈是f1.4
那景深再怎樣就都只有5公分
不會因為背景遠近而有所改變

第二句話
--------------
所以它的模糊效果具有煽動力

跟第五句話
--------------
主體因前後景物高度模糊化而更為凸顯了

講的就是開頭第一句淺景深效果,對於突顯主題有相當的幫助
我看不出來有何相背之處
怎麼看都覺得很正常的一段描述阿?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