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相機幾十萬的真相...

前幾天看了新聞,報導著Iphone的成本1隻5千多元

最後市價2萬多,然後說蘋果真的是賺爆了~~~

但除了製造成本外,其實還要考量其它的成本

有行銷、通路、廣告、人事、行政、研發等

但不能否認蘋果真的還是很會賺錢

那把事情放在各大廠的相機上呢?

相機的成本多少?而最後的市價多少?

為什麼高階的單眼可以貴到幾十萬到百萬?

大部分的會說裡面的感光元件

確實裡面的感光元件大小是主要的成本

感光元件的價格也像成等比級數一樣

差1點其實就差很多了~~

但除了這個外呢?在其它的硬體上?

電路元件?Lcd面板?快門?按鈕

這些是影響它主要價格的因素嗎?

這我不太知道,但現在的人對於Lcd要求真的是愈來愈高了

還有一個隱藏的成本,但都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演算法的成本,就簡單一點來說"程式"的成本

大家都喜歡高iso,所以就有高iso的演算法

但是通常各大廠都要用買的

看誰寫的演算法比較高明或是厲害或是有專利

通常誰先買到這個演算法

會限制撰寫者禁止給對手,進而直接買斷

比較通用的演算法有:高iso、自動對焦、畫質的高低...等

有人想過嗎 為什麼用相同的鏡頭、差不多大小的感光元件

但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

絕對不是因為電子元件的關係,電子元件只是影響速度罷了

最終還是靠演算法把結果呈現出來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讓大家知道

演算法也有分高低階

高階相機 擁有的 就是比較好的演算法

然後中階 然後低階

其實他們的元件沒差太多~~~

但演算法的價差很多很多...

以上是不付責任的推論 >0<
2011-11-23 8:38 發佈
小杰1607 wrote:
以上是不付責任的推論 >0<

所以您發這一個主題的用意是?
用意是為了讓大家知道...

其實相機的硬體進步的速度很快

成本也愈來愈低...

那我們花這麼多錢買什麼?

除了買ccd或cmos外

就是買 程式囉...
看他們的毛利率就知道賺很大。
蘋果公司毛利率賺最多,台灣製造商少的可憐,韓國還是台灣的九倍。

小杰1607 wrote:
用意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恕刪)
我是攝影幼幼班
幾千塊牛排的真相
不就也只是買塊肉 買塊熟的肉
其實買的就不過是廚師的巧思 跟店內的氣氛 餐點的精緻

沒錯~就是這裡貴啊~不然你以為台灣為什麼都只有代工廠啊
真相只有一個
不爽可以不要買~

唉鳳貴得要死,賈伯斯死了還一堆粉絲,造神運動如火如荼.......從沒人去怪罪他。
同樣的,一支相機近10萬,沒人拿槍逼你買,不是嗎?!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Windows OS售價NT5,000元,光碟1張成本NT5元
所以微軟暴利1,000倍!!

樓主,這樣你有沒有比較釋懷!?


不過樓主我可以理解你的意圖啦...
經濟又合理的售價,一直是消費者的終極目標
內容裡應該沒有說到

貴,然後叫大家不要買

主要的分享除了硬體的成本外

在軟體方面各大廠也要花很多錢

但這個軟體的部分通常都會被忽略掉

大家都著重在硬體 例如 快門速度、lcd畫質、機身質感、感光元件大小

但從按下快門的瞬間到結束

直到成果出來都是由程式去執行的

感光元件拍出來的東西就是 0跟1 一連串數字的編碼

再由程式來放大、縮小、處理

---------------------------------------

這也是為什麼差不多的機身

有的iso可以到3200、有的卻只有800

並不是硬體的問題,就只是單純"程式"跑出來的結果

---------------------------------------

所以我在文章中提到

有高階的相機他的iso可以到12800

這不是感光元件特別大、特別強...

是他的演算法特別厲害可以將不良的訊號給移除

然後保持較佳的資訊

但相對的這個演算法很貴很貴

所以只會出現在高階的相機裡

但如果這個程式放在低階的相機裡呢?

其實也一樣跑的出來

低階的相機也一樣可以變成高iso

還有畫質的細膩度

也是由演算法來編寫而成

低階也一樣跑的動....

所以我說了...買相機是買他的程式

而硬體只是占了小部分

高階與低階都跑的出結果來

只是速度的快慢罷了...



  這就和是之前牛奶再猛漲的時候的情況一樣,有那種天真的白目記者算出一杯拿鐵咖啡成本是30元左右,批評咖啡店賣50元是暴利。最後加註:難怪現在人越來越聰明,寧願自己泡來喝,也不願意去買咖啡。

  其中那位白目記者把拿鐵咖啡定義成牛奶只要120cc左右時,我就不禁納悶了:「難道說台灣人真的不會喝咖啡嗎?」拿鐵咖啡顧名思義是:牛奶咖啡。拿鐵正是義大利文的「牛奶」意思。一杯拿鐵,牛奶是要佔整杯2/3以上的。那杯才叫拿鐵。

  當然記者也沒說錯,台灣人為了俗又大碗,廠商也只好這樣配合。大至7-11,低至早餐店,甚至相當有名的數字度C的平價店都把台灣人當白痴。牛奶永遠都少少一些。然後才槓上為什麼牛奶漲,拿鐵咖啡要漲等等。


  事實上我不曉得那位白目記者是怎麼算成本的。光咖啡好了,如果店家採用正統藍山(UCC一磅約5000元)來說,光咖啡成本就達100元以上。其中不含牛奶、水電費、人事費用及租金。賣你50我還倒賠哩。

  無怪大家自己泡?我在好市多看到的是一堆人搬拿鐵即溶包。那些拿鐵即溶包,先不管是不是真的咖啡做的。有含奶成份嗎?大部分都只有奶精,連奶粉也沒。這樣稱之拿鐵,不如說是三合一咖啡包。

  相機也是如此,一分錢一分貨,就算成本變成售價是暴利時,也要考慮到:人事費用、開銷費用,屯貨壓力、研發費用及攤銷其他研發失敗的風險費用等等。雖然大賣後,老闆賺爽爽。但如果賣不出去,那也陪爽爽。手機界的N家和M家都曾因為判斷失誤,一個拚命研發棒棒糖,一個則是搞摺疊。結果智慧型觸控手機登場亮相且大賣,幾乎讓這兩家差點翻不了身。

很簡單,
(1) 進入門檻較高.
(2) 沒有價格破壞者的出現.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