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分享】黑白集

上載的都是我較早期的黑白作品。曾幾何時我曾經迷戀黑白照,很努力地研究黑白照拍攝與處理方法。玩黑白的朋友們,請進來坐坐~!

我覺得黑白照能營造張力,帶給欣賞者彩色照缺乏的獨特感覺。黑白照是沒有肯定的審美法,可恨的噪點如果應用得當可能成為美的關鍵。

------------------------------------------------------------

論黑白

說起黑白,可能大家都會直接聯想到Zone system。我在這兒大略講述一下我個人的研究和看法。

Zone system 其實是一個沖洗黑白相片的系統,基本上把灰色分成11個階級greyscale(全黑到全白)。 底片先被分析然后被灰階歸類,再決定哪一個地區需要改亮,哪一個地區需要補黑 (dodge and burn)。Ansel Adam 是個美國人,非常講究technical,相機和菲林都要最大的以保証最好的像素與素質。 通常他照相都是用腳架來做long exposure,用最小光圈最大的f(數碼相機不可以那麼做,因為有一定的光圈sweetspot)來減少圖面上的不入焦也保証相片可以達到最sharp,也就因此他理所當然組織了group f64。這種拍攝的方法是比較沙龍,不太可能用來記載移動物體,也不能偷拍或街拍。由於講究后制,Ansel甚至把黑房改造在車上,方便隨地做工。如果需要多了解,可以找我,或是參考這些黑白課本:the camera, the negative, the print。我大致上翻過那些。

差不多的同時,歐洲那兒出現另一派系的玩法,靈魂人物是Henri Cartier Bresson和Robert Capa等。他們講究的是那關鍵性的一剎那 The Decisive Moment,而且后來組成了Magnum集團。 相機要最低調,最細小,最輕便的,光圈盡可能開大那麼速度才能提高。同樣是拍黑白照,Henri Cartier Bresson從來沒進入黑房,照片全數托朋友清洗。因為他注重composition,在拍照的第一個時候就需要拍得對拍得准,照片最好跟白邊一起洗出來(大概是要証明沒切割cropping)。如果各位曾經看過他們的作品,會發現他們很多照片都不符合ansel adam的系統,很多都有爆白和死黑,菲林的ASA高了就會這樣。把重點放在記錄關鍵性的一剎那和完美的取景而降低了准確曝光的重視,曝光不准灰階更免談了!Henri Cartier Bresson一世人拍攝了無數的佳作,有時候是記錄性的,有時候是講究美感迎合golden mean 1/1.618,也有時候是拍攝名人的肖像與物景。Robert Capa則熱衷於拍攝戰爭與reportage,可惜他最后踏到地雷,英年早逝。因為他們的緣故,現在弄reportage或是街拍的都會刻意把照片轉換黑白,尋找先人的步伐和感覺。我喜歡的類似黑白攝影家其實還有很多,如Elliott Erwitt,Dorothea Lange,Erich Hartmann等人。

Ansel Adam 也曾經拍過彩色照片和人像寫實,不過大家也隻記得他的黑白landscape照。 我曾經看過他記錄的 Japanese-American Interment 美國日本人二戰集中營(大概是California區),拍得不錯不過還是比較喜歡他的lanscape。 其實照相就和西洋藝術一樣,有南轅北轍兩派。文化復興Renaissance以后(主要是High Renaissance的Rapheal仙逝以后),大家一致都走沙龍派,注重和諧感,注重逼真。到了19世紀,出現了一些鼓吹感覺和印象的畫家。他們被排擠,難以入圍沙龍,所以最后自己組織畫展,叫做Salon des Refusés(被否定的沙龍)。他們以室外現場畫en plein air為多,講究記錄光線的一剎那。無獨有偶,Ansel Adam偏於純美跟Renaissance取向相似,Henri Cartier Bresson則講究感覺,那一剎那的捕捉,那時候的印象。(其實期間和過后都有別的學派,不過我隻講關鍵,不在這兒講述了)

我沒有說哪一方好,哪一方壞,隻是每個人的審美取向不同,難免有自己的preference,所以我會說比較喜歡哪一方的概念和哪一方的系統,兩方都有我崇拜的地方。還有我覺得照片如陰陽,有軟也有硬﹔噪點也有營造爆發力的時候,朦朧也可能帶給柔順的感覺。系統和概念純粹是一種指點guidance,不是一種依賴support。從菲林時代踏入數碼,數碼的色階轉換成灰階是不可能比得上analouge的菲林,不管有多少bit。菲林是化學品,數碼終究是1或0。



我的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cursing

我的其他文章 【分享】5D mark II 游義大利

最后,請按上方的載入圖片



【分享】黑白集
Shattered 破碎

【分享】黑白集
HongKong Street 香港街

【分享】黑白集
Summer Palace 頤和園

【分享】黑白集
Abandoned 遺棄

【分享】黑白集
Outback 野外

【分享】黑白集
Fern 蕨

【分享】黑白集
Dune 沙丘

【分享】黑白集
Solitary 寂

【分享】黑白集
Horse 馬
2011-10-26 22:5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黑白集

kersing wrote:
上載的都是我較早期的...(恕刪)


滿喜歡倒數第二、第三張的
尤其是倒數第二張,光線跟陰影搭配得很漂亮!
讓人覺得好像透過客觀的視角帶有一些寂寞的味道
如果有解讀錯誤還請指正

小弟也很愛這樣的路線,也想貼些自己的照片上來
不過還需要再整理整理吧...

kersing wrote:
上載的都是我較早期的...(恕刪)


喜歡椅子,計程車和枕頭這三張。
山脈的那張對比不夠強烈,所以看了也沒啥感覺。

謝謝分享。
henrry976 wrote:
滿喜歡倒數第二、第三...(恕刪)


你好厲害,完全猜中我想要表達的。 當時一個人在香港背包旅行, 客棧裡兩個床一個人睡。一早醒來看著隔壁的床枕突然有股莫名的寂寞,所以把當時的感覺記錄下來。
shiriliong wrote:
喜歡椅子,計程車和枕...(恕刪)


哦,是質感不夠,以后會注意。 那類似沙丘的我照了一個小系列,沒挂這兒。
先加5分鼓勵一下.

我覺得黑白相片在人物表情. 靜物. 光線是強項

至於樹林. 花草比較難拍得好.

以後有相關問題再向您請益~
彼得‧狼 wrote:
先加5分鼓勵一下.我...(恕刪)


其實也未必這樣的, 如果你看了ansel adam的作品,你的觀點一定有所改觀的!
沒錯阿
燥點的點點的感覺才是精華阿
有些題材
沒燥點味道就不對
不是說照片是數位或底片
而是一種感覺說
如果要拍個破圮的主題
拍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話
就缺了個味道

要拍個濛朧美女
卻把毛孔黑斑都拍出來
肯定是破壞了想像

就是這樣的 喵~~

----------------------分隔線------------
沒錯
看完安瑟亞當斯的照片
你會覺得
它拍的黑白照片
是有彩色的
請參考:
http://www.anseladams.com/


kersing wrote:
不過我本人不太喜歡zone system那種古版的玩法....(恕刪)


我覺得 ZoneSystem 是個幫你精準拍到或是洗出你心裡想要的影像,
和古不古板有關?願聞其詳!
歡迎參觀我的網站:http://www.drsea.com 我的部落格:http://accentor.pixnet.net/blog
ZoneSystem... 是一個系統方法,
學會了,
應是照著每個人的方式去調整,
是每個人都會不一樣噢!!
怎會古板??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