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日本相機稱霸世界的程度,遠比日本汽車或者家用電器來得嚴重,特別在自動化、數位化技術領域,幾乎是獨霸天下。這是有歷史來源的,與二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同步。
在日本135攝材發展史上,同樣出現過很多廠商和品牌。其中公認的大廠,在手動膠片相機時代是Nikon、canon、pentax、minolta、olympus五家,在自動膠片相機時代是canon、nikon、minolta、pentax四家,排名有先後,都是業內公論。目前數碼相機時代仍處於初級階段,遠未成熟,標準不一,變數頻增,局面混亂,前景不明,canon的風頭最勁,其他傳統廠家各有絕活,加上sony、panasonic、samsung等電器“巨獸”的介入,最終的實力排名很難預測,也許三五年後會初露端倪。
A 來說說NIKON。
瞭解或自詡瞭解Nikon的影人太多,所以陳詞濫調不表,說說nikon一些所謂的秘辛:
Nikon的專業相機沒有普通業餘愛好者想像得那麼完美:大F的技術抄襲(Zunow等),F2的測光設計,F3的液晶板和機械快門,F4的液晶屏、取景器和自動化性能,F5的耗電和飾皮問題,F6的某些退步,頂極AF鏡頭的M-A環,數碼相機的核心晶片;
Nikon不僅生產大畫幅攝影鏡頭,而且生產過一批120單反相機,目前在國際二手市場仍可見到;
Nikon公司是日本三菱重工旗下的子公司,三菱是日本軍工產業的最大支柱,日本戰力的四大象徵――F2戰機、90式坦克、金剛級戰艦、親潮級潛艇,都是它或者以它為主製造的;
Nikon除生產攝影器材外,還生產其他領域用的光學儀器,包括軍用光學儀器;
Nikon的光刻機製造技術排名世界第二,稍強於canon,不要低估它製造數碼感光晶片的潛力;
Nikon與canon多年來互為頭號競爭對手,但彼此的關係絕非你死我活、誓不兩立,而是保持著某種程度的默契,這是大和民族企業文化特徵之一,網路上轟轟烈烈的NC大戰源於兩家鐵杆粉絲的狹隘,而與NC本部無關;不要用“厚道”這個詞來褒貶NC,二者都是商家,經營策略不同而已;
……
總之,談相機最忌標新立異,但也不可以訛傳訛。所以揭完nikon的秘辛後,再來澄清影友中關於nikon的模糊或錯誤認識:
一、Nikon相機是最“專業”的,是相機裏面的“老大”:什麼是“專業”?人們往往混淆了“專業”和“職業”的概念。專業指水準,職業是工作,專業的不一定是職業的,職業的更不一定是專業的。攝影記者是一種職業,對於普通人而言,它是人們首先想到的“非業餘”攝影的代表,所以可以認為攝影記者最“常用”的器材是“最職業”的器材。而攝影家不是一種職業,他們是深諳攝影藝術的高水準專家,他們最“愛用”的器材才是“最專業”的器材。
那麼,nikon相機是最專業的135單反相機嗎?據我所知:即使在手動相機時代,日本攝影家裏愛用canon的也不少於nikon,而歐美攝影家似乎更喜歡pentax、minolta、olympus等品牌。進入自動時代後的情況更不必說了。
那麼,nikon相機是最職業的135單反相機嗎?事實是:在手動相機時代,nikon相機確實是攝影記者最常用的135單反相機。進入自動時代後,“老記”們手裏的相機多數換成了canon。
所以準確的說法是:nikon相機在手動時代是最職業的135單反相機。
至於“老大”什麼的,笑笑算了。
二、Nikon鏡頭是最銳的,反差最大:什麼是“銳”?銳利、銳度?銳利度、銳利感?明銳度?在談論“銳”之前,要先區分這幾個概念的含義。簡單地說,銳利不是一個科學概念;銳度不是一個完整明確的科學概念;銳利度是一個內涵矛盾的錯誤概念;明銳度可以表述為MTF或反差,分為整體反差、(局部反差)、細部反差,都是可以量化的科學指標;而銳利感是人眼的生理感受,由解析度和反差共同決定。解析度測試又分為高反差解析度和低反差解析度,前者的比較意義不大,後者決定影像的暗部表現。綜合考慮解析度和反差兩種因素,對銳利感的評比就至少可分為整體銳利感、細部銳利感和暗部銳利感。
那麼,nikon鏡頭是反差最大的135單反鏡頭嗎?事實是:nikon鏡頭是整體反差較大的幾個135單反鏡族中最有名的,它的細部反差一般――看nikon鏡頭的高線對 MTF曲線即知。在同解析度測試條件下,整體反差大突出表現在影像邊緣的輪廓線條;而細部反差大突出表現在影像的細節清晰度,高倍放大時尤其明顯。這恰恰證明了nikon鏡頭的整體結像特徵:影像邊緣顯得非常銳利,如刀割斧劈;層次、細節往往欠奉,耐放大能力不及Leica等頂尖鏡頭。
那麼,nikon鏡頭是銳利感最強的135單反鏡頭嗎?事實是:nikon鏡頭是整體銳利感最強的135單反鏡頭。它的細部銳利感一般;暗部銳利感較差,比諸德頭,容易呈現暗部不夠清晰的“死黑”狀態。
所以準確的說法是:nikon鏡頭是整體反差最大、整體銳利感最強的鏡頭。
三、Nikon鏡頭是細節最少、暗部最差的鏡頭:從整體傾向上說,nikon鏡頭確實是“雙差”鏡頭――“高解析度反差”差和“低反差解析度”差,所以細節和暗部不是最好的。但以上所說的差,都是相對於頂尖鏡頭尤其是頂尖德頭而言的。Nikon不是造不出各項測試資料俱佳的鏡頭,畢竟廠家主要考慮的是產品的市場、製造成本和特點傳承。如果想體驗成像相對圓滿的nikon鏡頭,推薦:AF 28mm/1.4 D。
用過的nikon機身有十幾種,鏡頭幾十支,以專業級的NAS系列居多,不細說了。nikon的業餘機身結實耐用,業餘鏡頭也夠“銳”,這兩點是突出的。加上所謂專業的推波助瀾,這也是nikon當年在亞洲那麼紅的兩個原因。
B、說說canon
不必否認一些被業內公認的事實,除非是頭腦狂熱的鐵杆擁躉:
一、以EOS 1系列機身、EF L系列鏡群及附件共同構成的佳能自動攝影系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動攝影系統,十幾年前其地位已經超越nikon,成為自動時代的業界“老大”。
二、整體而言 canon L系列專業鏡頭是日本人製造的最強大鏡群,紅圈L每支都很好,業內常用的評語是:“L is L”。
三、canon的專業與業餘器材之間的檔次差別比較明顯,其低檔機身和鏡頭用料不如nikon,雖然機身功能更全,但低檔鏡頭的成像特點不像nikon那麼討好普通影友的眼球。
用過canon的三代EOS 1系列機身,EF紅圈頭七、八支,但最感興趣的不是這聲名顯赫的自動系統,而是影友不夠瞭解的canon手動器材。
回顧歷史,nikon能在pentax M42系統之後成為135手動單反相機的“老大”,首功要記在它專業相機的“開山祖師”――nikon大F的身上。在nikon大F稱霸的時代,canon等廠商沒有能夠與之相較的相機。一步落後,局面已成,輿論已定,但canon一直在追趕。七十年代初,它推出第一部專業單反相機F-1及FD ssc鏡群後,令nikon的“F2攻略”措手不及,在業內引起極大震動,一躍成為堪與nikon抗衡的勢力。自此以後,無論是第二代專業相機F-1N還是第三代專業相機NF-1及FD鏡群,其整體實力都不弱于nikon,NF-1機身的綜合性能和製造水準甚至稍勝同時代的nikon F3,成為135手動單反相機史上的最強者,以致於當NF-1停產時,日本相機評論界發出一片惋惜之聲,稱之為機王退役。其後nikon停產F3時雖然也曾引發感歎,但榮耀不及NF-1了。
這些都是舊事,是為多數態度客觀的器材評論家所認可的,也是為很多資深發燒友熟知的。很多發燒友不瞭解的是:即使在手動時代,canon製造鏡頭的整體技術實力也不弱于nikon,在移軸、微距、長焦和超大光圈鏡頭方面甚至一直領先到今天。
canon製造專業單反鏡頭的歷史並非始於新FD L鏡,而是更早:在七十年代早期,伴隨著第一代專業相機F-1的問世,canon已經成熟地應用研磨Aspherical非球面玻璃和Fluorite螢石鏡片,製造出了一批像質優異、用料扎實、工藝精密的專業級鏡頭,如24mm/1.4 Asph ssc, 85mm/1.2 Asph ssc,55mm/1.2 AL ,300mm/2.8 Fluorite ssc,24-35mm/3.5 Asph ssc,而TS 35mm/2.8 ssc甚至專為當時缺乏製造移軸鏡頭能力的nikon生產了一批F口的……這批使用非球面、螢石玻璃的鏡頭,其像質級別完全達到後世的L鏡水準,只是當時canon尚未使用紅圈標識,所以被譽為“先L頭”。Nikon推出同級別鏡頭是幾年後的事,前兩種規格它至今也沒能力造出來,號稱nikon廣角王的AF 28mm/1.4是自動時代才現身。由此可知:Nikon擁躉聲稱的“canon不善長製造廣角頭”的說法屬於無知或詆毀。
進入新FD時代後, canon繼續製造勝過nikon的鏡頭: 200mm/4 micro已經實現1:1微距攝影,nikon為1:2;200mm L光圈作到f/1.8,nikon為f/2;專業級超廣角變焦鏡頭作到20-35mm/3.5 L,nikon為25-50mm/4;專業級望遠變焦頭80-200mm/4 L使用螢石鏡片,Nikon 80-200mm/4連複消色差能力不及螢石的ED玻璃都欠奉,成像品質尚不及canon業餘級的70-210mm/4;超望遠變焦頭150-600mm L光圈作到恒定f/5.6,至今仍是世界第一,Nikon 180-600mm為f/8;折反鏡頭最遠作到5200mm,nikon為2000mm……直到nikon發狠製造出300mm/2和200-400mm/4後,加上它向來熱衷研發的魚眼鏡頭,其手動鏡族才算未被canon搶盡風頭。
進入自動時代後的事更不必說了,例如:nikon於1994年推出的、與canon EF 1200mm/5.6 L U超聲波馬達鏡頭對抗的AI 1200-1700mm f/5.6-8,雖然規格稍勝,但卻是手動對焦。當然,nikon的AF 28mm/1.4、200-400mm/4、70-180mm Macro、14-24mm/2.8也是canon沒有的。
說說FD鏡頭:品質非常優秀,幾乎沒有所謂“狗頭”,那時canon的經營策略與現在不同。大都用料扎實,尤其是老FD ssc,其耐用性不亞于nikon AI頭。成像特點是解析度很高;色彩層次是日本鏡頭中最好的,香港玩界叫做“發色”。專業級紅圈L頭的解析度和明銳度俱佳,色彩飽和,是不可多得的玩物。
canon的高檔手動機有過F-1、NF-1、A-1、T 90,其中NF-1曾經同時擁有三部――它實在太完美,尤其是機殼居然厚於“敢砸核桃”的nikon F3。鏡頭有24-35mm/3.5 L(canon第一支變焦L頭),80-200mm/4 L,35-70mm/2.8-3.5 ssc(世界上第一支廣角端達到35mm/2.8的標準變焦頭),50mm/1.4和85mm/1.2 L。關於使用的體會,只說一句:以後再聽到“canon鏡頭不夠銳”的胡話,舉手裏的紅圈鏡砸之。
節錄 http://clie.ws/bbs/index.php?showtopic=170130
感覺是五六年前的文章....
其實N家這幾年推出的定焦鏡35mm f1.4, 24mm F1.4, 85mm f1.4
比以往定焦鏡品質要來得好上許多, 應該沒輸給同規格的Canon镜吧
Nikon暗部細節不佳,也只是在十幾二十年前的刻板印象
在數位時代, 須考慮感光原件特性,來設計鏡頭,所以重要機種大多採用自家研發的感光元件,
現在Nikon鏡頭的暗亮部細節表現也不差, 不能再用以往的眼光去看她
況且,在軟體計算與輸出之後,已經很難去判定成像僅是來自於鏡頭本身的因素
不知道為什麼, 我對Canon一直沒有喜好的感覺
他的豔色成像細膩, 但要說鮮豔, 用過contax之後
就感覺Canon的顏色就有點假假的,層次感沒有Ziess來得好
FD鏡頭與EF接環不相容,也沒有F接口來得方便
應該是青菜蘿菠各有所好吧~~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