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入天空,尤其是小面積的天空,雖然在深層的視覺心理上,可能有共通的原則,但若粗略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說,可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穿幫」。
當然在穿幫之下還有一些次分類的。首先就是大家所說的「延伸感」的破壞。這種視覺效果最常出現在那種單純只要拍攝大樓玻璃窗的取景中。像下圖充滿透視張力的褐牆洞洞窗,在這張照片中,是一種無限遠地延伸過去的感覺,但若不小心或無意地把建築邊的天空也納入取景,變成照片邊邊出現了天空,整個延伸無限遠的感覺就被切掉了。也就是「一致性(洞洞窗規律地)延伸」的假象「穿幫」了。

不過,當我寫完上一段時,想一想覺得說破壞延伸感似乎還是比較具體的,若要更抽象來說,應該是「照片內涵轉變」更適切。若從這樣的角度來說,上方的延伸感可以這樣說,即原本要拍攝一種「無限規律遠去的洞洞窗」,一旦出現了天空,這種「規律」馬上被破壞,照片不再能表達規律,而掉回現實物:「一棟有很多窗的建築」。
其實,「照片內涵轉變」才是我終極關心和想說的。一張照片加入了個和意圖不同的元素,照片就立即變成另一種東西了。就像拍古裝片,不小心拍到明星的勞力士錶,古代戰場馬上變成正在拍古代片的現在。
像下列我同樣想拍攝建築的規律感,或是幾何感。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我把天空也拍進來,那就不再是「幾何圖案」,而是「一棟設計一致的建築」了。


下方這張,我路邊經過時看到一位伯伯趴在窗邊,而他四周有些很不錯的色彩,他就在彩色之中。當初完全沒有拍攝「一棟建築中的伯伯」,而是「一堆色彩中的伯伯」。但由於焦段不夠長,拍攝時,上方還是拍到了一點天空,所以只好把天空裁掉。

還有一張讓我印象深刻的,即下方這張。在猴硐走到這個老屋旁,看到它很有味道的窗口,又有一面老磚的牆面。中間又有一些小花和充滿生氣的綠葉。於是這三種元素才是我的重點。我試拍了直幅的,天空出現了,它讓人家一看就馬上意識到的是「一棟老屋子」,而下方的花盆,則造就了「這是人種出來的花」。這兩點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元素。那麼舊那麼老的窗戶和老牆,襯托它們的應該是大自然在這裡仍充滿生機的意像,所以花盆──尤其還是那麼明亮那麼塑膠的花盆──絕對也是不對味的。

於是我橫著取景看看,調整腳步(手機的定焦鏡,哈哈哈),把天空和花盆都排出框外,這才算合乎原意。

照片中意義的轉換經常非常微妙,但也非常有趣。有時就差那一點點的天空,整張照片傳達出來的訊息就大大不同了。
同步發表在我的blog:http://tw.myblog.yahoo.com/wee-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