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之後,現代藝術面臨了形式的衰竭。尤其當代哲學主張沒有「真實」本質,所謂「自然的事實」不過是建構的論述,「人道主義」不是一種普世價值而是許多不同立場。這些批評動搖了寫實攝影強調的「為真實代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數位科技的興起,更造成寫實攝影的式微,攝影可以經由數位竄改,使得攝影喪失與真實的密切關係。並且,現代主義的作者原創性,讓位於後現代的挪用與遊戲,去深度扁平化的藝術風潮,使得沈重的社會關懷變得荒謬。攝影藝術的社會批判角色,失去了社會寫實的著力點。
當代藝術的寫實主義被重新定義,寫實的觀念已經改變,例如攝影的寫實主義不再只是對於模仿的複製,而是發明新的再現真實的方法。寫實主義不再是一個藝術時期的標籤,而是對於寫實觀念的許多不同的多樣化意義、詮釋、評論。這二十年來,面對許多迫切社會問題,許多台灣藝術家不但持續關心社會問題,也不斷反省攝影作為社會寫實的侷限性,並且以自我省思的同理心,對待拍攝的對象。更異於1980年代,不再依賴社會事件本身的真實性,而是強調藝術家個人的藝術觀念與文化詮釋。
《出社會》展覽裡的藝術家,各有不同理念,不同題材,不同方法,討論的社會問題更多樣化,例如生態、性別、族群、階級、國家等等相關議題。顯示了藝術家對於當代藝術語彙的掌握,亦即是反應了1990年代解嚴後台灣社會異質駁雜的文化發展。
預計22位藝術家分成兩檔展出“環境”與“庶民”兩個主題。參展的藝術家有何經泰、李旭彬、李國民與陳幸均、沈昭良、吳政璋、邱垂龍、周慶輝、姚瑞中、高政全、陳伯義、陳敬寶、陳界仁、曾文鵬、杜韻飛、陳逸宏、黃子明、黃建亮、游本寬、楊哲一、楊順發與紅毛港團隊、張蒼松、盧昱瑞、鐘順龍等人,多年來活躍於藝術界,不斷發表與提出切合台灣時代脈動的社會議題。《出社會》展覽使得留學歸國的藝術家、在地自學的藝術家、與台灣的藝術學校培育的年輕輩藝術家們,展開國內外的、不同世代的影像觀念與方法的對話。
第一檔期主題為“環境”,99年11月6日 (六) 至 99年12月5日 (日)。
開幕:11/6 (六) 14 : 30
第一場座談:11/6 (六) 16 : 00, 座談主持人|張照堂, 與談人:參展藝術家
第二場座談:11/21 (日) 16 : 00, 座談主持人|張美陵, 與談人:王品驊
第二檔期主題為“庶民”,99年12月11日 (六) 至 100年1月9日 (日)。
開幕:12/11 (六) 14 : 30
第一場座談:12/11 (六) 16 : 00, 座談主持人|郭力昕, 與談人:胡永芬
第二場座談:12/19 (日) 16 : 00, 座談主持人|張美陵, 與談人:參展藝術家
展場|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TEL : 886-2-2388-9693
開放時間 : 週二 - 週日,12 : 00 ∼ 18 : 00
台北市 中華路一段91巷1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