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O年代,好不容易借到一部雙眼相機,拍了幾張相片興奮得不得了。
還記得當時問了一句很可笑的問題:「這部相機是黑白還是彩色的?」
被笑了好久...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無關相機,底片才有分黑白彩色。
後來好不容易打工兼家教,才買了一部單眼 Canon EF。
攝影社的同學,大概就是Nikomat FT2,Canon Ftb或AE-1,Pentax、Olimpus、Minolta...
如果有人拿Nikon F2,那真是不得了,神人有錢人了。
雖然只有一顆50mm/1.4標準鏡頭,大家一樣拍得不亦樂乎。
沒錢買鏡,買個雙倍鏡就又可以玩好久好久...
工讀家教就是為了買長焦距的鏡頭,存了好久買了一顆Canon 100~200 /5.6。
哇!可以連續好幾晚抱著它睡覺。
社團的沖洗房永遠滿檔,還特別請學校通融,宿舍大門的鑰匙借一把給排到半夜使用暗房的人。
舉凡捲片、沖泡、顯影定影劑的調配,通通有熱心的人教。
大家的相機各種廠牌都有,好像也沒聽說在分C家、N家、P家、O家...
比賽也是大伙拿出來一起比,那種感情真是讓人懷念啊!
最近重新踏入數位,整個重來。
很用功的到處爬文上網,可是在網站上看到,好像廠牌不同分得很清楚,壁壘分明。
分啥C家、N家、S家、P家,不小心誤入地盤還會被批...廠牌那麼重要嗎?
同一家還要比型號...越貴的講話好像可以越大聲?
問啥麼是「類單眼」,以前真的沒聽過...也會被年輕輩的笑半天。
可是從回答中,似乎發現回答的人也是一知半解,說不出個所以然。
連雙眼相機也沒用過,可是卻又可以說出一堆大道理。
知道一些皮毛,人人好像都可以當老師了。
花錢去DCview和台灣攝影會學習,兩個班我都是從基礎班開始。
填資料時,攝影資歷老老實實填30年,引來同學一句:那你還要學喔!
數位的原理真的不懂,才需要重新來過啊!
上了幾次課,老師很年輕很認真,雖然絕大部分的內容光圈、快門、...我都懂。
甚至某些更原理的部份,我不見得會知道的比較少。
可是其中某一些觀念我不知道,或是某一句話沒聽過,我都覺得上這個課很值得...
活到老學到老。
我覺得以前從分階曝光、自己沖片、自己放大、自己顯影定影,慢慢從黑白進入彩色。
有機會聚在一起或是外拍,大都是拿出自己的照片樣張,互相檢討吐嘲。
遇到得意的相片當然也會迫不及待,炫耀一番。
那種踏踏實實努力虛心學習,還有大家互相提攜的精神好像消失了。
現在器材太進步,又不需要沖洗相片。
只要連拍夠快,記憶體夠大,亂槍打鳥,總有中彈的時候。
有新手發問,總會被消遣一番。
攝影同好路上相遇,居然不看人,先看對方拿甚麼器材。
好像器材決定一切的一切。
我是覺得,器材固然重要,但是攝影的修為還是要慢慢累積。
有新的好的器材發表,不用自我安慰相信甚麼「腦袋比較重要」,能力許可下盡量提升。
沒有高檔器材,也不用自暴自棄,發揮器材的極限才是真正的高手。
小DC一樣可以拍出有內涵的相片。
大多數人的攝影歷程:
--隨便拿著器材,拍攝任何題材。
--因為某些題材,開始追求器材。
--為了高擋器材,花費大量錢財。
--根據手上器材,尋找合適題材。
然後應該會再回到
隨便器材,任何題材...
這才是最高境界啊!
只是到了第二輪迴,已經快要散盡家財。
新歡 Pentax K-x -- 小巧的機身和鏡頭,放在單車前袋隨停隨拍方便極了。

舊愛 BRONICA SQ-A -- 對焦、曝光全手動,一步一步慢慢來。大尺寸相片可是不輸人喔!

棄婦 HORSEMAN LX -- 已經放到快要發霉的 Rodenstock 210mm+對焦屏檢視放大鏡+4x5片匣

老友 Metz 閃燈-- 二、三十年如一日,依舊頭好壯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