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談抽象而無法理解的器材而產生的各種「感」, 我們來分享有客觀依據, 也有點主觀審美的上述各種構圖語言.
一張照片在我粗淺的知識看來, 可以分好幾個層面:
1, 象徵: 這是廣告文化批判學者的最愛, 也是很一目了然的 "詞". 這個會因成長背景不同而具有不一樣的象徵和解讀.
2, 器材和畫面技術: 畫質好嗎? 景深夠嗎? 主體和賓體的突出技術有做到嗎?
3, 攝影的語法: 這是我之前試圖思索的問題. 原本想把它歸在單純由器材所表現出的效果, 但覺得涵蓋的範圍不夠廣, 而且器材的表現有時更像 "語氣" (淺景深: 多愁善感, 廣角: 咄咄逼人的語氣) 這層心理效果. 反而, 構圖上的平衡感, 衝突感等, 似乎更像一句句子的語法, 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因此也有一定的比較和討論基準. 你要在句子上加被動詞嗎? 是好或累贅? 你的一大串形容詞如何才不會搶掉主句呢? 等等, 這類的客觀的語法問題都可以相當程度轉換到攝影的語言, 也就是構圖上.
因此, 器材的光學語氣, 加上構圖的攝影語言, 一張照片就說著不受文化差異而影響解讀的真正影像語言了.
以上純是個人的想法, 沒有理論背景, 也不依附大理論家的說詞. 所以大家可以輕鬆分享你的構圖各「感」.
不知道回響會如何, 但我希望若真能理性討論, 請附:
1, 一張自己或其他沒有版權的公共財照片;
2, 說明你覺得照片給你的「感」是哪一種;
3, 說說拍攝者應用哪些元素--明暗, 材質, 大小, 合焦和焦外, 井字交叉點的位置等--造就了你所感受到的「感」.
張力感
沒對到焦、沒好機身、沒好鏡頭、沒好燈光、色偏嚴重、雜訊多,唯一可取的就是看得出來他是貓...
照片可以直接傳達給的張力,沒有其他的干擾,你只能看到主角的憤怒...其他的解釋就是看官的自由心證了...這種稱為時機快門,常常需要等在旁邊...然後碰運氣,當然如果平常有訓練,在短短的時間之內,也會知道要把他快點放在適當的構圖位置上。

平衡感與呼應
常常拍照只會看到焦內的主題,但有一天當自己可以發現焦外的樂趣時,攝影會開始出現許多多采多姿的排列組合,照片中焦外的黃,扮演了焦內外平衡與呼應的角色,如果失去了那一點點,焦外應該會變成整張照片的局外人,而兩點的呼應如果要看構圖,剛好在井字構圖上的左下右上

衝突感
在課程中常常跟同學說,要有視向空間的動線規劃,也就是要預留視覺上的視覺延伸,例如車流長曝最好是可以有個延伸的結束點,但是這並非一成不變。照片中的除了車流的動與消防栓的靜,產生了一種動與靜的對比,還有需要讓人會一眼就注意到消防栓,因為消防栓扮演了讓車流撞牆的衝突角色,你會覺得他格格不入,但也凸顯了他的重要性(當然很多藝人還蠻喜歡運用這種感覺的,例如傳緋聞、傳家暴等等的,他扮演了原本偶像該有的清流延伸感,但這些新聞出現的衝突性,反而讓你注意到他扮演了撞牆角色的重要性)

偶是吉米王:橘子貓視覺創意實驗室(WWW.PCKING.NET)
jamesonwu wrote:
新手問 為何 攝影叫...(恕刪)
你的問題很不錯喔~
攝影的語法當然不可能像句子那樣有主賓動詞形容詞,
但它還是能說話, 說一種形式的話.
什麼是形式的話? 對我的想法來說, 就是組合元素所帶來的心理效果的話.
這些元素可以是具體的一具屍體或一朵美麗的花,
但也可以是光學特性如景深視角大小清晰模糊,
這些抽象元素--或是形式--都說著一種語言.
但坦白說我還沒深入探索哩, 只能說是初步發想吧.
解讀一張照片就像解讀一篇散文.
你可以從作者的生平照片或散文的內容 (包含象徵) 來做很表面的陳述,
你也可以從照片的形式和構圖原則, 或是散文中的情節結構, 來解讀一張照片.
前一種不難, 也很主觀, 後一種就比較麻煩了,
它也有一些主觀的面向, 是否可能去蕪存菁, 就要再進一步探索囉.
你可以試想一個畫面:
一位打鐵的阿伯正捶下鐵捶火花四射.
你可以這麼拍, 也具有這樣的效果:
1, 廣角直幅拉長火花的軌跡, 拍出一種經由火花軌拉長而造成的張力
2, 你也可以用標準焦段, 橫幅拍攝, 清楚交代打鐵伯伯和他的工作環境, 拍出一種紀實 (不要找我理論攝影是否紀實的老問題喔~) 性的紀綠
3, 你也可以用長焦段減去所有環境資訊只拍伯伯專注打鐵的樣子, 拍出一種歲月和傳統工藝的多愁善感.
單單是焦段, 同一個動作就包含了這些不同的面向, 這是象徵性解讀照片所辦不到的. 因為象徵性解讀只能所指能指, 近乎一對一的關係. 但從形式來解讀, 誇大變形, 淺景深突出主題, 都是說著不同的內容和心理的.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