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毒照公式來蓋大樓~

我發覺網路上的放毒照都有一定的公式

說好照片是因為高級相機如GRD
Olympus E系列 或跟著好老師就拍得出來......
好鏡頭如百微 大光圈鏡頭
花錢就能拍出毒照我覺得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

1.挑選過的主題 如裁切
DC超強近拍
逆光的樹葉
低角度拍攝的街景(多半是下過雨)
昏暗餐廳裡的低色溫燈

逆光的玻璃 (上面可能有水滴 或者是毛玻璃 藝術玻璃)

類似螺旋狀放射狀的小物
高彩度高對比高反差的食物(或塑膠物吸管 積木 小孩玩具)
類似金屬反射的光澤(如七彩油脂 金龜蟲 映過反射著藍天的柏油路 )
卡通式構圖顏色 多為純色 最多不超過三種主要顏色
主題明確 單一主體 背景為深色 或單色

很少有電子日光燈陰冷的 缺少某部份色彩的照片
都像是在日光下照的 不然就是在鎢絲燈下照的 色彩表現比較完整
就是在衍色性佳的光源下拍照

無法控制顏色的場面就用黑白
沒有SORRY女 都是正妹

2.很用心挑選過的邊框與文字

3.好的照片才分享 拍很多 刪很多
甚致一次外拍只有分享兩三張的


沒事了 純粹心得文^^
純粹是想抓出一般網路的漂亮照片的公式
好讓自己可以進步多一點

大家有什麼類似的心得嗎?
讓我們聞香一下 進步快一點.....

來了

以下照片為國產BenQ C1020拍的 拍賣上售價2100元
不用我單眼相機300d拍的原因因為想確定毒照不是高級相機的專利


1.我構圖有挑過 所以不用後製
我女朋友家門口的早餐店養的血鸚鵡
紅色魚為前進色 深藍色背景為後退色 紅藍都是純色
全圖兩種色相
高彩度高對比高反差
我家白色框 讓白色加強深藍色背景的深色程度的錯覺


2.這構圖我也有挑過 還有加上裁切 沒有後製
我女朋友送我的薔薇盆栽
特別是在採光還有背景的選擇
三種色相 而且非常相近 背景控制為黑色

這大約在中午十二點鐘 我把花盆搬到陽台
讓陽台的陰影在花的後面 而花剛好照到日光
造成高反差的效果 低明度背景讓高明度的花朵可跳出來



3.裁切 沒有後製
一種色相藍色為背景
背景為大面積藍色 還有白雲


4.
雙城街公園的樹
沒有後製
中午十二點
九十度朝天空上的樹葉拍
我讓樹葉過曝
三種色相 紅綠黃對比色
白色背景 也讓有顏色的主題樹葉跳出來


5.
拍到爛掉的大稻埕夕陽
沒有後製
因為這相機沒辦法調對比度飽和度
所以只好在邊框上著手.............
加上白色邊框讓淡藍色紅色天色可以跳出來


網路上的毒照口味都很重.....
高彩度 高對比
簡單的構圖 最好只有兩三種色相
最好還要有高級品牌加持

毒照還有什麼公式嗎?




2010-02-14 2:52 發佈
BenQ C1020
加黑粗框加強對比度
讓原本的不足顏色更濃烈


1.
明暗對比
東眼山木頭上的蕈類
白色蕈 在深色背景前跳出來



2.
CCD的寬容度不足 造成暗部全黑
開小花模式近拍 讓背景在焦外模糊 以強調主題
深色背景 讓綠色跳出來
一種色相綠色


網路上的放毒照幾乎都有加黑框
在黑框底色加上一點點的紅色 如常見的Canon L 會讓畫面很跳
MrDuofilm wrote:
我發覺網路上的放毒照...(恕刪)


樓主對色彩學挺有研究的唷

MrDuofilm wrote:
BenQ C1020...(恕刪)


加黑框步錯可凸顯主題
但不是每種照片都是合^^
下次忘掉所有公式 所有你所學的東西

用心去看 去體會 求的是一個"真"

屬於自己的真 說起來簡單 卻很難

我也還在用心當中 想找到屬於自己的"真"

每次每次的拍攝 都會有不同的發現

共勉之
毒照 ...

我覺得需要一種致命的通透感
我是一個門外漢,有幾個可能很好笑的問題想請教…

所謂的「後製」
是不包含:縮圖、裁切、浮水印、文字、加框…… 的嗎?
(因為拍攝的當下畫面中並沒有某些事後被添加的元素)

那「後製」包含以下嗎?
白平衡微調算嗎?色調調整算嗎?
(因為事前可能就可以把相機設定調整成想要的狀態,也許時機問題沒能調好,或是讓色澤更接近自然原貌而不是刻意的濃厚色調表現)

毒照之所以叫毒照,就是因為器材高級阿
讓人看了照片就中毒~中毒就要跑去買貴森森的器材才能解毒。

我想你想說的是 好照片吧!
即使是大師拍的照片也是無法經的起01的毒舌...

其實拍照要把被拍物當成藝術品去欣賞,如果是商業攝影更要這樣挑戰自己。美與醜都是自己的觀點,如果是大師作品由一萬人來評分,應該也是有幾位會給負評。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喜歡那樣的感覺,就好像藝術家很沉醉自己的風格...但是,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多多吸收他人的優點然後套在自己作品看看自己做的夠不夠,作品是不是真的夠格讓你自己說"讚"!

樓主的說法比較像是公式,但是公式用在不同攝影者身上就會出現不同結果...所以也並非絕對,但是給初學者拿來參考的話,卻是比較簡單的方式。

藝術素養有時候是天生的,美不美大概大家的意見都接近相差不遠,但是純藝術來看...恐怕是錯的...比如說單純去看米羅或者梵谷的作品,為何價值那麼高? 要一個普通人來看...應該會不當一回事吧....所以要堅持自己的風格看法,但是要多學習他人的長處.....

如果公式那麼容易...那全世界不就都是大師了嗎?
我想說說是毒照產生過程中的想法耶

拿起相機後首先看到畫面依序先想到
1.這個畫面裡想表現的重點?
2.光的調性(軟 硬 直射 逆光 側光....是否符合主題?)
3.選定測光模式
4.取景
5.構圖(此階段才牽涉到焦段 景深 鏡頭的運用)
6.最後檢測ISO及AWB是否符合需求

以上是我覺得毒照產生過程中必須出現的思考邏輯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