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攝影語言,如何語言?

An Invitation from The Labium
一個生物學上的觀察之 1

2010/3/29於Taipei Times刊載
















To be inserted, or not to be inserted.

That's the question.



感冒咳嗽的症狀表面上看起來是人體免疫系統運作的結果,但也極為可能是感冒病毒控制宿主製造出來的行為,好讓自己的基因進入其它宿主之中。基因使用千奇百怪的手法傳播自己,性交跟飛沫傳染一樣,都是基因行銷自己的手段。有性吸引力的人像病毒,容易使人愛上並進行性交。事實上他們的美好外表確實跟病毒有相同的目標,就是使自身基因延續。就像得了狂犬病的狗會改變行為,讓自己變得暴怒而會咬人,好透過唾液傳染;美貌基因也是一樣,它使宿主變得性感,好透過性交傳遞。當一個男性將基因注入女性身體之中,對女生來說,精子裡的基因跟病毒裡的基因都是外來者。對強姦者的抵抗,跟咳嗽一樣,都是因為身體抗拒外來基因的結果。唯一遺憾的是:性病病毒雖然會改變宿主生理狀況,但不會使宿主變得性感;性病病毒並不藉由使宿主變性感來增加傳播效力。■


Cock Worship
一個生物學上的觀察之 2





















長壽並不是性能力強的首要證據。事實上,長壽的雄性,也許是因為沒有冒險生育後代才活了下來。選擇年老雄性的雌性比起她的雌性對手,未必會有更多的後代。現在有一個很有趣的重點,它曾被達爾文指出,且由費雪清楚地記載下來:在雄性彼此競爭,以顯示出男性氣概博得雌性青睞的社會裡,母親能為她基因所做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培養兒子成為有男子氣概、引人注目的雄性。如果她能確保兒子成為社會中有最多交配機會的幸運者,她就會擁有許許多多的孫輩。因此,在雌性的眼中,最渴望雄性身上擁有的特質,其實就是性本身的吸引力。------Richard Dawkins <自私的基因>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DU 雙魚的海邊
2010-01-21 15:0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語言
大爛兄你第二系列的cock worship也太好笑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Pseudomyopia



假性瓶頸

常有人拍照拍著便說自己遇到了瓶頸,彷彿無法進步是因為瓶頸所導致。但顯現出來的症狀不一定就是病因,例如腦中風可能是心臟腫瘤產生血塊,血塊流到腦動脈時堵塞;此時要根治就要切開心臟,而不是單純把血塊取出。同樣道理,若你覺得拍照遇到「瓶頸」,可能是更深層的原因造成這種症狀。最常見的原因是攝影者沒有從深度與廣度去了解攝影。廣度就是類型,深度是影像精進的能力。

在各種攝影類別中,不管是人像、動物、風景、建物攝影,都有一套沿用已久的基因,商業攝影要成功,就必須僅守基因,或以現成的基因稍加變化,搓揉出更適合生存的影像法則(如所謂「日系」的照片,或是「歐美風」的照片,都是因為持有一套類似的基因,這些基因左右了拍攝手法與後製參數)。光是「如何使影像達到市場水準」一項要求就已經夠攝影者瞎忙數年。就算是講究個人化風格的影像,也得先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基本功,例如對階調的講究、元素的配置、各種後製所產生的氛圍。這就在像繪畫領域,如果你同時能掌握「寫實技法」與「以抽象表達概念」的能力,你才會吃得開,表示是「你去運用技術」,而不是「被技術侷限」。「將一個技術打磨拋光到極致」就是專業的來源,在此之前攝影人實在沒有瓶頸可言,除非你對自己的技術該磨練到什麼程度完全無所覺。

「精進攝影」的另一層涵義就是「掌握影像的能力」。就像寫小說一樣,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會用「倒敘法」這種文學技巧,而是因為寫作到一個程度時,你發現「倒敘法」可以為你做些什麼,而你就靠不斷寫作來精進這個技術。攝影也是這樣,有時候你看有些人照片為什麼品質高,你發現可能是因照片中含有高質量的細節。此時你回頭看看自己的照片,發現平常用JPG拍的影像經常亮部過白、暗部過黑,於是一個動力產生:我也希望把階調做到好。自此你開始用RAW拍照、學習使用新的修圖軟體。又或者你終於發現拍美少女攝影拍到後來不知道還能拍什麼,自來水廠去過、廢墟去過、汽旅也上過、所有受歡迎的底片風後製色調全部玩過……而又這麼剛巧,在一個冬天的夜晚,你突然醒悟到自己拍的照片只是些浮腫的死皮,或許你才會開始把相機的鏡頭對向你每天會經過的小巷、那些矛盾的房子、煩躁的十字路口、早上6:30的公車站、露出半截雪白脖子的OL。相機對準什麼,表示你覺得什麼對你有意義。當你開始對自己的生命發表聲明,這種照片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生命。

若有一天你覺得自己的照片停滯不前,可以自答三問:1. 我是否有多看好作品。2. 我是否在各種場合下都能積極拍出令人滿意的佳作。3. 我是否了解視覺運作的原理。這三個問題是解除「瓶頸症狀」的特效藥。

「常看好作品」可以讓你知道自己的缺乏,讓你重新燃燒產生動力,並提高鑑賞力。視覺經驗少的人經常容易被誘導,症狀是面對差的作品會如數家珍,而面對層次豐富的作品卻麻木不仁。

各種場合(室內室外、微光中強光下、活動靜態、人物動物)則是實戰的磨鍊。很多人以為婚紗攝影師那麼專業,一定也可以拍好婚禮這種場合;這就像是在說,這腸胃科醫生這麼專業,那他一定也能治癒我的腦瘤。事實是:平常沒有在拍動態的人,大腦裡沒有形成相對的神經連結,掌握動態的能力自然比不上常拍紀實攝影者來的佳。因此請只拍婚紗的攝影師來拍婚禮,某種程度上就像請腸胃手術醫生來為你鑽頭挖腦。

「了解人類共通視覺運作原理」則可幫助改善打光、構圖取景、原素配置、照片敘事編排。相關的學科有:

分析照片的結構:符號學,修辭學,語言學。
分析照片意義如何產生:語言分析,認知神經(心理)科學。
分析觀看者如何觀看:完形心理學,認知神經(心理)科學。
分析攝影與社會的關係:大眾傳播,社會學,視覺文化研究。

這些學科已經遠遠脫離了「閃燈要怎麼用」、「鏡頭要怎麼轉」之類的討論,但是至少已足夠讓一個攝影人數年沒有瓶頸。例如你可能從來沒有在作品中加入「隱喻」,那麼你或許願意拍看看「隱喻式的照片」。然而在嘗試之前,你要先理解大腦如何利用「隱喻」思考世界,而在那之後,你還可以因此看懂更多商業廣告是如何靠隱喻在支撐;你可能還會領悟到「意識形態」如何左右觀者的判斷,進而操作自己的影像。擁有這些知識使我們不至於成為影像的文盲。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能夠不自覺地將這些理解運用在你的畫面之中。而「瓶頸」這種東西,終究只是你「不知道還有哪些知識技術」所造成的假性近視罷了。■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DU 雙魚的海邊
weechia wrote:
大爛兄你第二系列的c...(恕刪)


+1

我也一直笑
新手爸爸
成相技術與知識躍進


M31仙女座星系

高三那年,班上的同學都留晚自習準備聯考,我和同學趁吃完飯的時間時去操場上透透氣,瞧見黑漆漆的角落圍了一群人,不停的細語交談。那是天文社的學生,指導老師要他們按圖索驥,用反射式望遠鏡找出M31仙女座星系。其中最快找到的那個學生發出了一聲驚呼,開心的比對手冊上M31星系的照片,一整個小組就興奮地把眼睛湊到接目鏡上去。那場景讓我想起生物課老師要我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構造,我們一組人也是搶著看;雖然學校的設備不足以讓我們觀察到更微小的胞器,但是半透光的細胞映射在視網膜裡,已足夠讓人深刻感受到微觀世界的生命活力。

從望遠鏡到顯微鏡,整體看來,人類知識之所以能在最近百年向前狂飆,很大一部份該歸功於「成相技術的革新」。起初只有以「可見光」為基礎的觀測儀器,短時間之內又發明出可偵測各種波長的設備。從最小的原子到宇宙最深處的影像,人類都發明了特定工具來捕捉「裸眼視覺不可見的光波資訊」,並從中獲得關於這世界的豐富知識。

別的不說,就先舉我們平常最常用的照相機為例:千分之一秒快門凝結下,即使是一滴牛奶的滴落、拳擊手臉上挨了一拳,也讓我們在視覺認知上產生一個彷彿從未經驗過的世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視網膜無法對過快的移動產生完整的訊號。在認知神經實驗中,多半是用1/500秒閃爍一個單字,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試者無法辨別閃過的字詞。因此1毫秒(1/1000秒)的片刻,對我們大腦認知來說已遠超過生理上的極限,那些眼睛有看到但是大腦卻來不及意識的動態,透過攝影機重現就顯得非常奇趣。

成相技術也影響了天文學。在天文學上尚未有工具輔助視覺以前,都是靠人眼目測。但在17世紀,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觀測星空,許多肉眼不可見的現象就被解析了出來,如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相位、太陽黑子等等。1840年攝影技術發明後,天文學家結合底片與望遠鏡,對星空進行長時間曝光,看到了許多以往肉眼不可見的黯淡星系。隨著望遠鏡口徑越做越大,以往被誤以為是「星雲」的M31,也終在1920年代被解析出原來是恆星密布的「星系」;這竟然是人類首次了解到原來銀河系不是整個宇宙,在我們之外還有其它星系結構的存在。


1980年代中期,天文觀測終於開始使用CCD技術來觀測星系。早期天文學家為了推論宇宙膨脹的速度,
在沒有CCD之前只能一個星系一個星系地測量紅移,一次只能測量一個,問題是星系有好幾億個,因此
對天文觀測者來說只能窮其畢生精力做多少算多少。CCD的技術則改變了這一窘境。天文學家先用
底片拍下一張天空的局部,找出其中有星系的位置,在模板上同樣的位置放一個CCD,一次可以黏好幾
百個CCD上去。然後再把這塊模板放到望遠鏡後面原本放底片的地方,把望遠鏡對準同一片星空再曝光
一次,如此科學家就可以一次獲得數百個樣本,此一革命加速了宇宙膨脹理論的進展。
圖片來源:宇宙的誕生VCD,1995,Discovery出版。

1990年美國發射哈伯太空望遠鏡到地球軌道上,因為太空中沒有空氣微粒與光害,因此哈伯望遠鏡可以
對準某個方位長時間曝光,依舊獲得高解析度的影像。往宇宙深處望去,可以看到星系結構分布在畫面
中各個角落,畫面中每一個點都是一個星系或星團。早期科學家只能看到2D的圖像,但透過對星系紅
移的計算,我們可以製做出這些星系的3D影像。科學家累積一定的樣本之後,驚訝的發現星系在宇宙
中的分布不是隨機的,而是呈現蜘蛛網狀,或類似游泳池上的漣漪,而在這些"漣漪"之間則是巨大的空
洞。宇宙物質並不是均勻分散各處,引起宇宙學熱烈的討論其原因。
圖片來源:HUBBLESITE


顯微鏡技術則是朝微觀世界旅行,把我們的認知帶往另一個極限。17世紀,英國物理學家虎克首先應用這種技術觀察到「細胞」的存在,從而為生物學開啟大門。1993年,放大倍率55萬倍的電子顯微鏡問世。到了1981年,應用量子物理所製造出的「隧道掃描顯微鏡」(STM),竟然可以觀測到單個原子,物理學家從此可以試圖組合不同的原子(這原本是化學家的事),嘗試創造新物質或製造奈米機器!

1982一項誇張的技術誕生,IBM蘇黎世研究所發明了掃描式穿遂顯微鏡,這
項技術利用量子理論中電子的穿遂效應(電子原本是被束縛在原子核周圍跳不
出來,但由於極小尺寸的微觀世界中,粒子神奇地擁有波的特性造成電子有可
能跳脫出來,對樣品施加電流,就可以增加電子穿遂的機率,這時掃描器探針
可以感受到針尖電壓的變化,而顯示該原子的位置),科學家竟然還可以利用
探針排列單個原子!
圖片來源:(左)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右)UNISOKU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成相技術對醫學的貢獻。從早期意外發現X光攝影,到現在認知神經研究單位裡幾乎都有的功能性核磁共振儀(fMRI)與正子斷層掃描,人類得以使用各種非入侵的方式確定體內的腫瘤損傷或神經元激發的狀態,這些技術不但可以救命,還可讓神經科學家定位腦皮質的功能分區,讓醫生在進行開腦手術時,可以儘可能避開重要的腦功能區。

當你有個想法,或感覺,或動作,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器就會標示出神經激活的地方。
圖片來源: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ab


這些豐碩的成果都是利用視覺媒介達成的。雖然眼睛是長久演化而來的精緻器官,它成功幫助我們尋找獵物、躲避獵食者、找到配偶,但是它原本就不是被設計要用來觀測天地萬物。我們的能力太有限了,眼睛雖然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我們看不到原子;眼睛可以對焦,但卻不能變換焦長或增加曝光的時間好看清數億光年外的星系。幸運的是人類懂得製造工具來克服生理極限,透過分析取得更詳細的知識,那些常年待在高山上的天文學家,在寒窄的座艙中不斷導星,進行三四個晚上的曝光,只為累積光子、獲得幽暗星光的光譜……從各種角度來觀察攝影,可以看到更多感動與驚奇。█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wrote:
An Invitat...(恕刪)

大大拍的真的很有意思,
觀察1系列取名「兩片一體」好了
觀察2系列取名「陰陽相吸」?!

真的很有意思
5分奉上!
以上個人言論僅供參考!
其實二篇加上文字是很耐人玩味的

有很多藝術人也有相同的作品的呈現,不過就算如此郭兄這篇還是有獨到之處

用幾張照片來陳述一個事實,一個存在但人們刻意迴避的事實,很有意思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wrote:
顛震立體攝影Vibr...(恕刪)


受益良多..感謝分享

我手邊也有一些生物攝影的資料..
可是沒有像樓主這麼細心的整理和貼出來
http://www.flickr.com/photos/jumpfish/sets/
郭大爛 wrote:
顛震立體攝影Vibr...(恕刪)


第二張的女生好像在搖腳哩~~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