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很多人都有看過Michael Freeman的{攝影師之眼}
那本書.也很佩服作者用了不少理論和歸類來說明
拍攝創作的精神與方法,有些是預視,有些當然是
後製(如裁切等). 但是照片要呈現的感覺都有其意義
或選擇.
當然對我們來說,這本書應該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完的,
因為很多都是要反覆看了好多次,或是實際體驗過再
來對照才能比較消化.
雖然不像畫作,可以預先決定元素,比例,位置...但是
拍照還有太多的創作要素要被注意,像是幾何,顏色,
光影,意圖等等.我們不是專業攝影師(甚至談不上愛好
者),只是希望藉由理論上的輔助,或多或少增加一下
自己的預視觀察力(=攝影眼?),也讓自己的作品在多年
之後回顧還是覺得有紀念性.
我們的硬碟之中往往塞滿了一堆很有紀念價值的生活照,
也常常有人說拍照就是要快快樂樂的.但是以資料整理
的觀念來說,這些照片應該是要被分類,不論是等級,時間
或是器材等等.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在一堆類似的
照片中只留下一張你覺得拍得最好的照片,而且經由這
個過程演化出自己的拍照風格或是理想.當然這些都是
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有趣的就是這個過程,你可以明顯
感受到時間的變化.拍照不就是為了紀念嗎?也記錄自己
的成長過程.
自己回頭看看,許多的照片,像是去瑞士拍的,都只是拿著
相機去現場{臨摹}之前看過的好作品.怎麼看也只是去練習
相機,快門與光圈的操作.實在沒甚麼好留念的(這種照片
Flicker上一堆了).所以如果有自己的想法,那張照片
才會是真的屬於自己的.
當然還是有很多的限制.像是常常看到許多很棒的作品,
是必須要有高度的考量才能達成,但是我們常人往往沒辦法
達到那個位置.所以如果可以由許多攝影者自己難得的作品
分享與解釋,可以讓我們這些入門者有更深刻的體驗,應該
是蠻不錯的.
我覺得就一次一張吧!畢竟不是要展示拍得很漂亮的照片,
而是說明為何要這樣取景或是構圖,貼多了也沒有用.
拿這幾天拍的當範例吧!(現在都拍小朋友,只求能捉的住,
不能妄想甚麼光圈或是焦段了)
一般的生活照,媽媽帶小朋友開電動車,拍來就是很制式吧!
{原圖還是想想別貼了,家人照片...}
換個位置再拍一張.樹叢造成的框框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在
左下角.挑選的樹上裝飾物位置也有些導引線的功能.
deleted
這些都不是甚麼佳作,算是練習的過程吧!有興趣的朋友
就一起討論吧!但是希望大家都理性才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