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新視界:是更接近世界或更遠離世界?蘇珊‧桑塔《論攝影》中〈視域的英雄主義〉讀後感

經常聽到抱有理想攝影人說,希望將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記錄下來,在他的攝影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即使破爛如一棟廢墟。

無可否認,在攝影術誕生的一世紀內,德國思想家班雅明一九三四就察覺到攝影絕對不單單只是記錄,無論拍攝者以什麼態度拍攝,被拍物或人永遠都是被關注的對象,或說,是被美化的對象:

相機「現在已無法拍攝一座廉租公寓或垃圾而不使其改觀。更別說一座河壩或一座電纜廠了:在它們面前,攝影只會說:『多美。』……它已通過時髦的、技術上完美的處理方式,成功地把凄慘的貧困本身變成享受對象。」

班雅明的觀察是對的。會被拍攝的,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都是因它是值得我們關注或美化的對象。

然而,若是如此,攝影將那些不起眼的、將那些被歷史遺忘的殘餘物拍攝下來,難道真的是幫我們更接近世界?真的是幫助這些邊緣物獲得它們應有的正視嗎?

亞當斯的老師威斯頓(Edward Weston,1886-1958)就是這類有理想的人:「向其他人揭示他們周遭活生生的世界,向他們展示他自己視而不見的眼睛所看不到的。」威斯頓最有名的抽象作品即只剩曲線的女體,和猶如女體的青椒。在這裡我挑更像女體的貝殼給大家看看。不只是抽象式的視野,任何要求新的觀看方法,都是這種抽離真實的要求。

攝影的新視界:是更接近世界或更遠離世界?蘇珊‧桑塔《論攝影》中〈視域的英雄主義〉讀後感
攝影的新視界:是更接近世界或更遠離世界?蘇珊‧桑塔《論攝影》中〈視域的英雄主義〉讀後感

海因拍攝的勞動工人,其形式美讓照片更為雋永;史川德晚年「一視同仁」拍攝墨西哥苦工和偉大的畢卡索……這種表面上看似人道主義的拍攝,這種把整個世界再平凡不過的角落當作一張張照片集合而成的新視野,和注重形式和美感的畫意派之間,「在努力要美化世界和反過來努力要撕掉世界的面具之間,最終是沒有差別的……攝影的主要效果都是把世界轉化成一家百貨公司或無牆的展覽館,每個被拍攝對象都被貶值為一件消費品,或提升為一件美學欣賞品。」(105, 111)。

在相機前我們用中產階級偷窺上層社會的淫亂和捕捉下層社會的慘劇,相機美其名複製現實,喚起人們不曾見過的真實,然在文化意義上卻是加速這些不曾被見過的事物之滅亡。

同止發表在我的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wee-photo/article?mid=1088&prev=-1&next=1080
2009-09-05 10:35 發佈
小弟學識尚淺,不是很懂!
但....這問題....
"是更接近世界或更遠離世界?"
我的答案是兩者
但如果只能二選一,個人較樂觀選擇前者
藝術無所不在,但缺乏在不會想的人。
ku-ai wrote:
藝術無所不在,但缺乏在不會想的人。...(恕刪)



在文化評論的眼中, 攝影作為一門"藝術"--沙龍, 拍美景--是一種退化,
像羅蘭巴特, 桑塔, 伯格等人都如此看待.

或許是個人學習背景的關係, 我慢慢意識到自己是把攝影當成一種批判或個人憤怒的發洩,
雖然我還沒辦法拍成那樣.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哈哈
說來慚愧 論攝影 這本書已經看了五年還是無法看完 真的很佩服能把它讀完 又讀懂得大大
weechia wrote:
經常聽到抱有理想攝影...(恕刪)

盡信書不如無書!您是個有理想的攝影人?

PS:我只會嘴砲,跟某些人一樣。
alulu_chen wrote:
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句話應該是書上看來的吧

『盡信書』這句套在這篇討論似乎太過度詮釋了些。
對我而言,攝影是一種讓我遠離世界,更進入自我內在世界的一種途徑
攝影讓我可以把這個世界幻化成我想像中的樣子,至於它原本是什麼樣子,我想我們是永遠看不透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