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圓的觀念是景深重要一個因素;簡單來說就是人眼的解析度可分辨為一個點最大直徑大小,在這直徑以下可視為一個點,而在對焦面前後影像經過鏡頭投影在成像面,所形成之圓點的直徑小於模糊圓的距離範圍稱之景深。
因此,在相同焦距 、光圈和距離下,直接觀測不同大小的底片或影像感測器,此時景深是一樣,因為光學路徑一樣模糊圓也是一樣,但是當你將這些不同大小片幅底片放到一樣大時候,原本投影影像的每個點也變大,此時模糊圓因此而改變,此時景深就不相同。
前者就是一般光學投影觀念,因此會覺得景深應該只和焦距 距離和光圈等光學路徑有關,後者是較正確結果與實務經驗感受相同, 景深也與片幅有關。
感謝ejan1969大大的用心分享經驗
我是來01沒多久,年初終於決定要買第一架DC or DSLR了,才開始關心這裡的文章
數位化之後,許多相機的術語與常識都沒能跟上,感覺有好大一截斷層要填補呢..
因為...直到去年為止,我還在用Nikon FE(其實重拾相機,也不過是最近兩三年的事而已)

雖然ejan1969大大的文章,我只看了前面五分之一
原因1.接下來一堆的D來D去、C/P、全幅...的東西,看的我眼睛都花了

數位相機市場的一般常識,我實在太欠缺了!

原因2.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我已經買了DC了
爾後我若動了買DSLR的心意,還是會仔細拜讀完整篇文章的...拍謝
我另一個想說的就是:最後我會選擇DC的原因...
可能就跟1.不滿意現狀 2.相機的基本原理 3.照片判圖能力 4.瞭解你自己。相近吧!
1.不滿意底片單眼相機與數位相機比較之下,其部分功能與表現上之不足。
2.我算是已經具備了吧!(學生時代就是唸相關科系囉!)
3.如果說的是:對構圖、色彩、光線、表情、技巧等等的掌握...我想應該是及格啦!
4.我只是希望可以即拍即看,有質感,又方便的相機,特別是騎腳踏車旅遊運動的時候
至於DSLR嘛....考慮目前帶著Nikon FE(標準鏡頭)就足以應付絕大多數,光線足夠環境下的人物風景照了
不然,就是等到下一次不滿現狀的時候,再研究看看囉!
至於什麼哩哩扣扣配件啦...我一律敬謝不敏的
...這,就是現階段的我自己吧!補充一點:如果我是M型社會裡,中間接近頂端的那個層次,我至少敗一架Leica單眼或是數位單眼回來膜拜!
在這之前....我只有滿足於現階段了!

再次謝謝ejan1969大大的介紹!
bluesystem wrote:
關於景深的討論, 我...(恕刪)
例如用同一鏡頭, 同一參數, 用135底片跟aps底片拍出來的景深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aps的照片就只有135底片
中間裁切的影像對吧?
重點就在這邊...
"例如用同一鏡頭, 同一參數, 用135底片跟aps底片拍出來的景深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aps的照片就只有135底片
中間裁切的影像對吧?"
這並不對...
請參考「景深計算器」
http://web.tnnua.edu.tw/~g910706/depth.htm
在固定所有參數, 只改變片幅時景深仍有變動.
所以片幅會「直接」影響景深.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