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虫 wrote:
這個讚我覺得這個FL...(恕刪)
canon這網頁的確很好,第3個變化一覽表,就是小弟想表達的視覺差異。
隨著焦段望遠(視角變小),為了畫面中人物(主體)的大小固定,攝影師就要後退(物距改變),
物體的大小是與物距相關的,隨著攝影師後退,物距增大,會造成主體與後方的大小差異變小。
產生的效果就是後方物體”相對越來越大”,從20mm中幾乎看不見的大門,到400mm中變成比人還大的大門。
”壓縮感”的確很抽象,也只能講”前方的主題和背景拉的更近,或讓中景和背景拍起來更近 ”
這樣的一個講法。 或許”壓縮感”的來由,就是因為主體的大小與後方物體的大小比例差異小。
依照實驗,我站在與400mm鏡頭拍照時的同遠地點時,用”超好的20mm鏡頭,裁切部位放大,
可以得到一樣的相對大小效果(除了景深比400mm深)。 這點是沒錯的。
小弟討論時,心中概念一直是以”同樣大小”的投影成相(不裁切照片局部放大)來看等待鏡頭的使用,
在”同大”的投影畫面下,廣角鏡的效果無法以望遠鏡頭取代,反之亦然。
coldfish wrote:
隨著焦段望遠(視角變小),為了畫面中人物(主體)的大小固定,攝影師就要後退(物距改變),...(恕刪)
這篇開宗明義就講了,固定拍攝距離(固定物距),改變焦段,在此情況下討論透視感。
你現在又來搞物距改變,固定主體大小,你是來亂的嗎?
又講別人網頁誤導,又說別人亂測用太接近的焦段,說來說去就是不願意拍照貼上來?小黑賣掉了,其他鏡頭也賣了嗎?還是相機也賣了?
coldfish wrote:
呵呵.. 很感謝 ...(恕刪)
壓縮感是另一個不一樣的觀念吧
此外,你給的 http://taiwan-photoschool.com/new_page_214.htm連結
應該不完全是站在同一個位置拍攝的
看洋娃娃與背景的相對大小與相對位置即可判斷
你從廣角鏡中裁切出來的影像,如果忽略解析度下降以及淺景深的問題
得到的壓縮感基本上是一樣的
壓縮感是主觀上的錯覺
廣角鏡強化透視,除了構圖時靠近主體使之與背景拉大相對距離外,
成像「邊緣」會因為扭曲而拉長,這是鏡頭為了涵蓋更大視角產生的「變形」
這也是讓透視感更強烈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畫面中物體與背景的相對位置與大小理論上是不會因為焦段改變的,除非你移動相機,所以又回到物距
可參考 國家地理精技 裡,基本原理->鏡頭 單元
==
人眼的構造不同,
第一,視網膜 是曲面,不是平面
第二,你所得到的視覺印象,是大腦合成後的影像,不是單純光學上的影像
人眼單眼雖說有接近 28mm的視角
但成像變形程度卻是接近 50mm
你感覺到你看到的影像,是好幾個50mm視角的影像合在一起的「合成印象」
所以當你看著 不同焦段的照片時,大腦才會產生壓縮感這種錯覺
因為大腦用了解讀肉眼訊號的邏輯去解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