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我來破除數位相機不能與太陽對幹的謠言

olympus740 wrote:
我只能用小學生的知識來解讀

恩......如果是這樣,那也不方便說什麼了~


建議去看看此文所提上一篇文中的影片
注意一下當您文中所謂聚焦成一點時(發票燒燃燒時那邊)
為什麼光點旁會有窗景
若您認知中光線全聚到那點上了
周圍應該是全暗的不是??
可以思考一下~


請流言終結者來做,他們一定會讓sensor長曝到冒煙

如果被破解,相機就會被綁在C4上炸掉
這種無聊的問題為什麼還能蓋到9大篇幅 有誰看過哪台相機拍到冒煙冒火的 有哪張照片是對著太陽這麼亮的主體需要開大光圈+長時間曝光的 多拍拍照把別把時間浪費在這種問題上
其實在這棟樓-----"想讓相機跟太陽對幹? 請三思。"
後面已經有不少熱心分享的大大解說過了
建議對焦點觀念不太確定的可以爬一下


因為太陽在焦點上的成像就是這麼一點
所以很容易被誤會為整個畫面的光線都被集中成一點
但實際上那只是太陽在焦點上的成像


未在焦點時


在焦點上



在焦點上是整個影像清晰處
而非"所有入鏡光線"聚焦在一點處



有些人會以為上面和下面兩圖是不同的



但其實兩者描述是相通



感光元件都是位在"焦點"上的


摳男道爾 wrote:
光圈是故意縮小的.
大光圈成像鬆散, 小光圈成像集中.
集中的陽光傷害更大不是嗎?



我要拷貝一份~太經典了
olympus740 wrote:

我沒有像前幾樓大師們的高深學問
我只能用小學生的知識來解讀
(引用一張網路找的簡單圖片)

首先,之前影片中用鏡頭及太陽光線來燃燒紙張
我想原理應該和小學時用放大鏡來讓紙張冒煙是一樣的吧
都是用鏡片將鏡面面積裡的太陽光集中到一點用光的熱能來加熱紙張
重點...這是"把光線集中在一點"
(請參考圖片箭頭指的地方)

而相機的感光元件絕對不是將感光元件設計在那個聚光點上的距離
絕大部分都是設計在後方
如此經過鏡頭收集的影像和光線才能有足夠的範圍佈滿感光元件
所以以全片幅的感光元件來說36mm*24mm
代表透過鏡頭折射進來的大小
因為一定要佈滿整個感光元件
所以光線的大小至少是直徑36mm的圓形
所以當光線已經不是那麼集中時
所集中的熱能相當有限
重點...在感光元件的距離時光線絕對不是一點,而是一定範圍大小的圓型

所以個人的看法是...
一小段時間的長曝應該不會"燒毀"CMOS

至於不同的鏡頭會不會影響
...會
(先說明,是指純粹玩那種用鏡頭把太陽光集中在一點的那種遊戲)
不管小鏡頭或大鏡頭,應該都可以把太陽光線在特定距離集中成一點產生熱能來加熱紙張
但是...相同光圈下,越大鏡片的鏡頭會聚焦更多熱能(例如全片幅的F2.8鏡頭),加熱的更快
手機的鏡頭現在也有F2.8,但是因為面積太小了,聚集在一點的光線就會變很少

以上,打了很多,可能大部分人都懶的看完,我只是贅述我的簡單理論
...(恕刪)


你很認真,但是再想一想吧


拍照當然不是在焦點上,但是幾乎是點光源的太陽,在CCD上成像時,也差不多是一小點了
只要算單位面積的受能就行了

以太陽來說,物距q為非常遠

1/p + 1/q = 1/f
所以,像距P 幾乎等於 焦距 F

也就是,當對焦無限遠時,鏡頭組的焦點,幾乎就是在CCD上面

(之前我也搞混,只想到無限遠的部份,所以修正了)

荒野阿標 wrote:
這種無聊的問題為什麼還能蓋到9大篇幅 有誰看過哪台相機拍到冒煙冒火的 有哪張照片是對著太陽這麼亮的主體需要開大光圈+長時間曝光的 多拍拍照把別把時間浪費在這種問題上


你如果願意稍微讀一下內容,你就會發現,這兩篇文章之所以會蓋大樓,都不是因為實驗內容的討論,而是因為有不少沒有基礎觀念的人正在堅定信念的與人討論『成像』問題!
上一篇文章是成像問題,這一篇文章是成像問題加上樓主自己的錯誤光圈觀念,只是到現在還沒有人熱心到想寫一篇文章糾正樓主的光圈觀念。
qovop wrote:
恩......如果是...(恕刪)


我有再回去看了前一篇的影片
也有再看了你又回應的文章

我承認,我看的不夠仔細
的確是一個範圍的成像~而不是一個光點
使我把小學生的放大鏡聚光理論拿出來

原來一個對焦清晰~範圍大約36mm直徑的圓的成像下
太陽的熱能還這麼高.....

謝謝指教~虛心受教

olympus740 wrote:
我有再回去看了前一篇..

原來一個對焦清晰~範圍大約36mm直徑的圓的成像下
太陽的熱能還這麼高.....

.(恕刪)



太陽這個物體,在那個36mm圓的成像中,只是一個很小的點(<1mm),所以在那個點上的單位面積的能量還是頗高。
olympus740 wrote:
謝謝指教~虛心受教

別客氣

自己在這類樓藉由一些熱心大大分享也修正不少觀念
我的圖也是從他人分享中引來

其實在這類樓裡
理性討論分享往往能得到收穫

反而一些酸言嘲諷(急著罵人蠢、沒常識or懂不懂等等)之人
觀察一下常常是自己也一知半解

蠻有趣的現象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