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運作自己對光線及器材的了解, 得到自己要的照片,
一旦加上後製, 就變成了"藝術作品" (或稱為攝影藝術作品),
就不是你當初照的意象了.
底片是因為在洗出照片時的程序較多, 可以改變的因素也多,
所以換個藥水可能就會生成不同的結果, 這也很難界定倒底算不算後製,
但我想, 只要加工後的最後的照片, 不是你當初想像的意象, 都不能稱為 "攝影"
就好像人跑步一樣, 我從A地到B地, 要跑1小時,
可是你說開車就好了, 10分鐘就到了,
可我在這一小時內享受了風,空氣,汗水,及身體的律動,每一步都感受到身體與大自然的接觸,
你開車得到了什麼? 時間? 速度? 冷氣?
個人淺見, 我沒有什麼攝影學的知識,我也沒有玩過暗房 我只是純粹喜歡照相的人,
尤其在我的2個女兒出生以後,4年多的時間,我拍了 60G 的照片,真的不知道如何整理了...
odyseuss wrote:
『國家地理攝影精技』一書當中最後的一部份也開始提到了數位暗房
因為現在用 DSLR 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寫了一本會有更多人買的書。
畢竟,現在的商業要堅持理念的人不多,如果有不是倒閉了不然都準備倒閉了...
odyseuss wrote:
得到原始影像之後使用數位暗房修圖,數位暗房在數位攝影領域早已是不可或缺的流程之一。
不可或缺,是因為數位暗房可以讓太多人把照壞的相片修好。而對這些人來講,把工夫花在攝影上,還不如花在 PS 上。
而底片暗房,需要的是對藥水的經驗、對放大機光的經驗、對色溫的經驗等等。而這些經驗,自己沒有一定的攝影基礎,是根本沒辦法練成的。放一張彩色相片出來,沒經驗色溫不准只能慢慢調,調一次印一張。今天 AA 靠著她對整個攝影技巧的了解,才能夠有能力玩出這麼多暗房技巧。
這就是為什麼有現在這麼多人在搞數位暗房~因為簡單,可以讓沒有經驗的人修一修圖都可已變成大師。對 PS 再精一點,甚至照相時構圖亂構都沒太大問題,回來 PS 加加減減都可以變更好看。
您應該知道老早的 "攝影" 比賽是怎麼跑的...
到場地後,主辦單位發給妳底片,拍完後把底片交給主辦單位,由主辦單位自己去處理底片的事情。
我很懷念以前那種方式(現在還是有啦)
數位的妳都不知道後製過什麼。
有很多國家都不承認數位相機拍出來的影像呈堂供證,只承認底片。就是因為 "數位暗房" 可以改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隨便 PS 一下都可以把無罪搞成有罪...

笑死人了,那 FM2 機身上面有 重複曝光桿 ,那FM2就不能叫做攝影器材了耶...
(以前沒有重複曝光機能的時候,是可以在放大的時候作後製,不過,透過捲片鈕其實大部分的相機都可以重曝)
最好是不要後製啦,以前底片機前輩們玩增感,或是正片負沖,這都是後製,這些都不叫攝影啦....
現在只是後製工具變的普及了,就覺得這不叫攝影了?
真是難以理解說這話的人腦袋在想什麼。
抱歉忘了講主題:
攝影就是"用光畫影"!
用光來作描繪現實的影像就是攝影,而光畫的最佳器材就是相機。
按下快門的那瞬間,這張作品只決定了40%,這是普遍流傳在攝影界的言論了。
姑且不論現在用電腦或是其他工具作後製。
我想問,以前,沖照片放大算不算後製?
沖照片的時候讓他過度曝光一點點算不算後製?
沖照片的時候用紅色濾鏡增加黑白照片的對比算不算後製?
這些算後製的話,那還算不算攝影?
以前幾乎大部分攝影課程,都是有暗房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都認同暗房作業本來就是攝影的一環,暗房也就是後製的基礎,那如果後製就不算攝影,我們美術教育當中的攝影教育就有很大很大的問題了!
PHOTOSHOP不是攝影,這點我認同,因為我用PHOTOSHOP作網頁,他當然不是攝影。
但是如果說照片送進去調整過出來就不叫攝影,那否定掉的人就太多太多,而且,對攝影的定義也太過於狹義了。
oersted wrote:
各位同志好~我是第一次在此發表...(恕刪)
首先, 恭喜&給你鼓勵, 風格特殊, Wonderful, 以新手而言, 太棒了! 請再接再厲!
再來:
oersted wrote:
後來被一位砲轟了..說什麼我鏡頭有裝濾鏡吧...(恕刪)
oersted wrote:
"後製不算攝影"...(恕刪)
裝濾鏡與否, 是攝影者所使用的手段, "後製"也是攝影者所使用的手段之一.會說以上這些話的人,
一般都把攝影後半段作業從心裡放棄,(有時連前半段的"前製"都不清楚), 又把自己的"拍照"行為 粉飾為"攝影", 唉 ....
有自己做暗房作業的人, 其實在按下快門時, 心裡大約已經盤算好了, 等一下回去暗房, 該如果沖, 如何放相..etc.
像那些"攝影協會"辦的"攝影比賽", 在那樣的遊戲規則之下, 龜毛的我都稱那些比賽為"拍照比賽",
幸好Ansel Adams 不會參加, 要不然他早撞牆去死了!
嚴格來說, 應該是 :
"後製不算拍照, 沒有後製不算攝影"
在按下快門時, 拍攝者是事先決定參數(Contract, Saturation, EV bias, shapness, compress ratio...etc)- "前製?", 然後交給相機上的 H/W+S/W 做後製; 以取得影像 JPEG檔(流程上等效於於照片);
還是取RAW 檔(流程上等效於於film), 再由其他機器依恰當的參數(Contract, ...同上..etc) 得到預期中的影像, 這中間的差異, 在於恰當的工具取捨. 與時間的安排..etc.
以後碰到這種人, 記得要有耐心, 好好開導他們.
A Man who enjoy life.
這兩張Picture風格非常特殊! 有意思! 暗部的處理很特殊.
給個建議 :
D200 可設定成 NEF(RAW)+JPEG(三種壓縮比例則一)輸出, 用RAW擋來試試看照自己的意思調出你想要的結果,依你在設計這行業對影像的敏感度, 應該不用拘泥在D200的幾個有限的預設值上.
不要用JPEG檔來改, JPEG檔在相機內部的後製過程中已經拋棄損失了很多資訊與細節.
你可以比較一下D200的演算法 -JPEG 檔輸出, 跟在PC/Mac上用其他軟體的演算法(Photoshop, Capture..etc) 做出來的JPEG檔有什麼不同, 比如說..暗部.
你在美學方面看起來底子不錯, 加油!
A Man who enjoy life.
內文搜尋
X
是一種紀錄
是一種感動
是一種回憶
最重要的是...是自己的興趣
























































































